APP下载

浅谈导疑助学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2023-04-05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李春丽

师道(教研) 2023年2期
关键词:村居助学李白

文/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 李春丽

古诗词是文化长河中的鱼群,故古诗词课堂如“垂钓”。垂钓者,既要身怀钓鱼之技,也能授人以渔。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授人以渔呢?本文将围绕导疑助学理念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浅谈三方面的思考。

一、借画解意——撑一扇“诗意”的屏风

如果说,画是诗的眼睛,那么,在导疑助学的课堂上,可以先撑一扇“诗意”的屏风,借用插图或绘画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透过诗的双眸,看到诗人曾见到的那个世界,营造时空感。

(一)观画会意,融入意境

通过观察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和观察的能力,也有助于疑问的生成。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在观察画面后,学生都能简单表述出人们在耕田、搓麻和种瓜等直观内容。无须句句牵引解析,田园农作的诗境就在学生相互交流中拉开了帷幕。

(二)绘图明意,创设情境

除了观画会意,亦可借绘图帮助学生明诗意。特别是带有色彩感或方向性的诗词,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本课中,我点拨学生先圈出诗中描绘的物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等,再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画出这些物象。在构图中,他们会思考这些物象的位置和颜色。当学生画出两只黄鹂在柳树上啼叫,一行白鹭在天上飞,窗外有白雪皑皑的山岭,门外还有许多停泊的小船时,诸如“鸣、青天、含、泊”的理解便已不言而喻。

二、话疑培思——置一方“思维”的墨砚

常言思维起于质疑,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就应鼓励学生话疑,让疑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用研磨的思维之墨,为诗词这幅画卷添上点睛之笔。

(一)质疑问难,以疑助学

在理解大意后,学生会对一些陌生的内容产生疑问,比如高鼎《村居》中“拂堤、醉春烟”;贺知章《咏柳》里“绿丝绦”;白居易《池上》的“踪迹和浮萍”等。而在质疑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会渐渐从浅层的字词疑问跳到深度质疑中,这种立足学习需求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质疑中学习的能力。

(二)以生为本,以疑定教

在深度质疑中,学生会提出更有价值或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村居》中“杨柳为什么会醉春烟?为什么不写杨柳爱春烟?”这些问题又聚焦到重难点——“醉”的妙用上,老师可以疑定教,相机点拨。

备课中锁定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的疑难点。我们可以把诗词看作是一幅不能被剪裁的古画,古诗词教学,就应让学生成为裱画师,在完整的画面中去发现问题,再用方法解决问题,修复出诗人曾见到的画卷。鼓励学生话疑,让他们在思维的砚台中注入疑问之水,研磨出来的墨色才有深度。

三、拓展改编——抚一张“能力”的古琴

一节有深度的诗词课堂,是能在导疑助学理念下,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能力,拓展出诗词学习的宽度。若说课中习得的方法是那一根根琴弦,那么诗词课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学生会拨动琴弦,自己抚琴一曲。

(一)拓展古诗,知人悟诗

小学阶段的75首古诗,只是叩开诗词大门的一块砖,诗词课堂应致力于让学生借用这块砖,一课一得,形成自学古诗的能力。

比如在李白的《夜宿山寺》中,学生提出“高百尺”的疑问,于是我出示了《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点拨学生回忆李白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学生马上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由此更深入地认识到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善用夸张手法。往后,学生再接触李白笔下夸张手法的诗歌,如《上李邕》“扶摇直上九万里”、《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等,便心领神会了。

(二)改编古诗,增趣提能

要让学生与诗人感同身受,不妨着眼于改编创作上,它既考验了学生的古诗能力,也拉近了学生与诗词距离的纤绳。如高鼎的《村居》,诗人描写的春日农村是这样的,那么其他季节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结合体验,改编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有写夏天的:“荷开蜓飞六月天,拂池莲花抱夏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风吹放飞机”。还有写秋天的:“枫红叶落九月天,拂地落叶醉秋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西风折纸船”。

学生能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知融入创编古诗中,这是学生能力的体现,也是导疑助学下诗词课效果的呈现。

猜你喜欢

村居助学李白
村居
《村居》高鼎
村居
村居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