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义理探微
2023-04-05北京孙明君
北京 孙明君
《庄子·秋水》在义理和艺术两个方面并臻绝美之境。刘凤苞用“体大思精,文情恣肆”八个字给予总评。①林云铭曰:“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运词变幻,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②钟泰说:“此篇河伯、海若问答一章,实撮内七篇之精蕴而熔炼以出之,且有发七篇所未发者,自是庄子经意之作。”③从义理的角度看,《秋水》的作者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庄子》内篇思想,文章以道论为中心,在理论上达到了“绝顶山巅”的高度,同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抨击。以下对《秋水》中所涉及的主要义理进行解析,以就教于方家。
曲士不可语于道
《秋水》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开篇,极写秋日黄河之壮美。河伯带着欣然自喜的心情来到了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面对北海若发出“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感慨。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他告诉河伯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秋水》)宣颖曰:“自此以下七段,俱借北海若登坛说法也。‘语大’二字,是此一段主意。学者一念满足,此外再无入处矣。故必先与撤去,使胸中一片空洞,乃进道之机也。要折河伯,并自己捺倒,正是现身说法。”④人们通常被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所局限,容易故步自封,无法理解未知的知识和世界。对事物要形成正确的认知,首先要走出狭小的生活空间,打破惯性思维,突破那个自以为是的小我。同时,世间所谓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事物并没有绝对的大小。视小而以为大,视少而以为多者,只是眼界狭小的曲士,而曲士则无法理解真正的大道。
大天地而小毫末
第二番问答中,河伯提出:“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回答说:“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秋水》)成玄英疏曰:“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故毫末虽小,性足可以称大;二仪虽大,无余可以称小。由此视之,至小之倪,何必定在于毫末?至大之域,岂独理穷于天地?”⑤陈深曰:“前言海之极大,此言天地间无小无大。量无穷谓享受有多寡,时无止谓食报有久近,分无常谓遭遇有得失,终始无故谓死生如循环日新也。天所分予受享有多寡,知量之不可概也。”⑥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天地并非至大,毫末也并非至小。作者讨论天地间无小无大的问题,着眼点还是在于人。由于事物的数量是无穷的,时间是不会停止的,个人遭遇难以预测,死死生生循环不息,因此作为个体的人,不能以小企大,妄图扭转客观规律,人只能安于本分,顺应自然。
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
第三番问答,河伯提出关于“至精无形”的问题。北海若回答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秋水》)郭象《庄子注》:“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⑦陈治安曰:“此段言论物者,极大小之致,犹不足以尽大小,而唯大人通神达化,则是非大小俱泯于无。”⑧精粗是对有形之物的描述,当我们面对无形之物时则无法用精粗去衡量它。无迹可寻的道难以用精粗去描述,至德并不以德的面目呈现在外,以德的面目示人的“德”并不是真正的德。“大人无己”一句是《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的再现。无己的境界也就是“约分之至”。刘凤苞评“约分之至”曰:“约分之至,见性命之真,非言思拟议所至。约之则合漠通微,游于无有,而何小大之琐琐焉为之穷究哉?”⑨“约分之至”者能够逍遥游于道的境界,此与《逍遥游》之义理并无二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第四番问答,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回答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秋水》)陈治安曰:“此段言贵贱大小,道之所无,而俗之所有。时俗趣向,初无一定,故贵贱大小,亦无一定,但当冥心于道,不容纷竞于世俗之中,以争其所贵,而规其为大。”⑩在价值判断时,人们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者把判断的角度依次分为“以道观之”“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和“以趣观之”六个方面。《齐物论》中尚没有做这样多角度的划分。如此多角度的观察,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透视方法。当然在道家士人心目中,相对于其他五种角度,他们强调的仍然是“以道观之”。从道的角度去观察,结论则是“物无贵贱”,所有的贵贱之说都不符合大道的原理。
固将自化
第五番问答,河伯在无可奈何之际发出了“我何为乎?何不为乎”的疑问。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成玄英疏曰:“万物纷乱,同禀天然,安而任之,必自变化,何劳措意为与不为!”⑪陈治安曰:“此段言贵贱大小,既无可分,则人之自为趋向安在?道无不在,正不欲人之自为趋向,随造化为循环,是人之真趋向也。”⑫作者再次强调了道家的基本思想:摒弃人为,破除滞见,安而任之,随造化为循环,无方之方乃是大方。
达理明权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秋水》)宣颖曰:“知道,则达理明权,超然自全于物表。纯是天机妙用,何言道不足贵邪?此正明上所云无方自化之妙,惟知道者能之。落到天字上,是绝顶议论。”⑬相比于《庄子》内篇,这一段当中包含着庄子后学的创见。“达于理者必明于权”,强调了权变的重要性,在坚持理的前提下,允许使用权宜之计。面临安危与祸福之时,应当“谨于去就”,不能贸然前往而伤害生命。面对熊熊大火,不能像飞蛾一样扑火;面对滔天巨浪,不能舍身投入其中;明知山中有虎,不能偏向山中行。作者的这种说法,一方面否定了内篇中神人、圣人、真人们不怕水火猛兽的叙述,一方面提出面对危难之时,可以明智地选择去就,防止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此说突破了《荀子·解蔽》对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⑭的批评,充分考虑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至德者”的描写也更加理性、务实。
反其真
河伯问:“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答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成玄英疏曰:“夫愚智夭寿,穷通荣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唯当谨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者也。此一句总结前玄妙之理也。”⑮林云铭曰:“此段言入道之法,不可安排造作,以人胜天也。”⑯宣颖曰:“命即天理,得即天德,故即是人心,名即是人事。特递递之致戒耳。”⑰这一段是对北海若与河伯问答的总结,也是作者对《秋水》主题的总结。天和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更是庄子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三句并列,以“无以人灭天”为主,人应当顺应万物之理、天道自然。只有谨守无为,才能反其真。
天机之所动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秋水》)郭象《庄子注》:“至人知天机之不可易也,故捐聪明,弃知虑,魄然忘其所为而任其自动,故万物无动而不逍遥也。”⑱成玄英疏曰:“天然机关,有此动用,迟速有无,不可改易。无心任运,何用足哉!”⑲林云铭曰:“此段言天机所动,各有自然,彼之所难,此之所易,则难易不在于多少有无之间也。”⑳本段重申“无以人灭天”。“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句概括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于物而言,天机不可变易;对于人而言,放弃聪明知虑,做到无心任运,则可以逍遥自在。
命有所制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孔子弦歌不辍。他告诉子路曰:“吾命有所制矣!”(《秋水》)郭象《庄子注》曰:“命非己制,故无所用其心也。夫安于命者,无往而非逍遥矣。故虽匡陈羑里,无异于紫极间堂也。”㉑林云铭曰:“此段言圣人能以小不胜为大胜也,承上面‘物不能害’来。”㉒故事中的孔子知穷通之命,临大难而不惧,不生求救之心,完全是道家高士的形象。此节重申“无以故灭命”的道理。
埳井之蛙
公子牟把公孙龙比喻为埳井之蛙,埳井之蛙在听到东海之鳖的高论之后,“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秋水》)。成玄英疏曰:“蛙擅埳井之美,自言天下无过,忽闻海鳖之谈,茫然丧其所谓,是以适适规规,惊而自失也。而公孙龙学先王之道,笃仁义之行,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忽闻庄子之言,亦犹井蛙之逢海鳖也。”㉓林云铭曰:“此段言小胜者不能为大胜也,无甚深旨,庄叟亦无贬人自誉至此,恐为后人赝笔。”㉔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寓言,与前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的文意相接,可以看作对河伯和北海若对话的回应。公孙龙如同埳井之蛙,只是一介曲士,难以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这当是庄子后学对师长学识的炫耀之词。
曳尾涂中
两位楚大夫奉命邀请庄子前往楚国担任宰相。庄子持竿不顾,表示自己愿意像龟一样曳尾于涂中。郭象《庄子注》“宁生而曳尾涂中”曰:“性各有所安也。”㉕成玄英疏曰:“庄子保高尚之遐志,贵山海之逸心,类泽雉之养性,同泥龟之曳尾,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无为也。”㉖林云铭曰:“此段言知道者安于贱而不知有贵,然即于贱而自得其贵也。”㉗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踏入仕途,当官为宦,享受富贵荣华,但同时会失去个人自由;另外一条是隐居不仕,可以享受生命的自由,却可能生活清贫,衣食不济。在两者之间,庄子坚定地选择了后者,遂成为千古隐士阶层的代表人物。
鸱得腐鼠
惠子相梁之时,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很恐慌,到处搜查庄子。三天之后,庄子突然出现在惠子面前,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林云铭曰:“此段言贵者有贵之贱,而贱者有贱之贵,趣操不同,愿各有极也。”㉘故事中的庄子视功名富贵如腐鼠,他心中自有高洁的追求;而惠子却贪恋权位、小肚鸡肠,害怕庄子抢走了自己的相位。这个故事重申了“无以得殉名”的思想。
鱼游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时,庄子看见儵鱼出游从容,于是断定此为鱼之乐,惠子则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提出回应。两人就人是否可以知鱼之乐展开了争论。林云铭曰:“此段言人情物理,自可相推,鱼遂其乐,亦自得其天者,故鱼相忘江湖,人忘道术,其致一也。”㉙在庄子的心目中,人情与物理之间可以相通互感。站在今天读者的立场上看,惠子说得有理有据,而庄子似乎在偷换概念,胡搅蛮缠。其实惠子的“知”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和理性;庄子的“知”接近于审美移情之“知”,各有其学术价值。
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在展开道家义理的同时,作者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讽刺抨击。《秋水》载河伯之语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里只是提及仲尼之闻,并没有展开论说。在后文中又借北海若之口曰:“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秋水》)成玄英疏曰:“伯夷让五等以成名,仲尼论六经以为博,用斯轻物,持此自多,亦何异乎向之河伯自多于水!此通合前喻,并覆释前事‘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也。”㉚宣颖曰:“更将古今帝王圣贤,同付之一笑。学者须具如此眼光。”㉛在作者眼里,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包括儒家的圣人伯夷和孔子在内,未明天地之理和万物之情。常常自以为是的孔子,与未睹大海之前的河伯没有什么两样。
《秋水》探讨玄妙之理,涉及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的相对性、事物性质规定性的相对性、认识的无穷的相对性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程以宁曰:“此篇以形有大小喻道无大小,以物有精粗贵贱喻道无精粗贵贱,以物有短长终始喻道无短长终始,必达理明权者方为知道之人。又曰无以人灭天,以小不胜为大胜,化穷通,一四方,出死生,齐物我,不惟识见大,而学问亦精微,可谓玄之又玄,而大道为我有矣。”㉜作者之所以长篇大论,意在于彰显道家的无为自然学说。在《庄子》外杂篇中,《秋水》达到了理论之巅,其哲学深度足以媲美内篇中的《齐物论》。同时,它又发展了《庄子》内篇中的思想,明确提出了达理明权的思想观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先秦哲理散文。
①⑨ 刘凤苞撰:《南华雪心编》(上),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360 页,第370 页。
②⑯⑳㉒㉔㉗㉘㉙ 林云铭撰:《庄子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183 页,第177—178 页,第178—179 页,第179 页,第181 页,第181 页,第182页,第182 页。
③ 钟泰:《庄子发微》(上),《钟泰著作集》(2),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年版,第287 页。
④⑬⑰㉛ 宣颖撰:《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7 页,第120 页,第120 页,第117 页。
⑤⑦⑪⑮⑱⑲㉑㉓㉕㉖㉚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333 页,第333—334 页,第340—341 页,第343 页,第344 页,第344 页,第345 页,第347 页,第349 页,第349 页,第331 页。
⑥ 陈深:《庄子品节》,转引自方勇:《庄子纂要》(肆),学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08 页。
⑧⑩⑫ 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转引自方勇:《庄子纂要》(肆),学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18 页,第729—730 页,第739 页。
⑭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 年版,第380 页。
㉜ 程以宁:《南华真经注疏》,转引自方勇:《庄子纂要》(肆),学苑出版社2018 年版,第68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