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危房改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 县永安镇为例
2023-04-05徐晓悦
□徐晓悦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为基础,H 县将继续进行农村危房改造。近年来,国家接连不断倾注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为赢得农民的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以助力乡村振兴[1]。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危房改造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建设好广大农民群众所期盼的美丽家园、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让农民既过上好日子又活得有面子、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向着共同富裕迈进[2]。
为了更好地开展2022 年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乡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进一步加速实施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工程,H 县将坚持以民生建设为中心,扎扎实实开展乡村危房改造工作,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生态环境。H 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全县占地面积约为1 968 km2,较为辽阔,县内居民约为34 万人。永安镇从2009 年开始由民政部门组织开展危房改造工程,从2015 年起与移民扶贫搬迁项目捆绑实施进行[3],目前危房改造工程在永安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21 年,山西省已经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8.85 万户,惠及297 万人。存量危房“两不愁三保障”的住房安全保障目标全面实现。
2 农村危房改造的起因
2.1 保障贫困户的住房
保障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使农村贫困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以切实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2.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农村农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振兴的第一战,快速增补乡村农民居住环境这一短板。新农村建设不可大量拆除,要体现出村庄原始的村落形态、保留风土人情。
同时,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房屋进行建筑立面更新与整饬,让“旧”和“新”充分有机结合。重视保护及活化利用,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在乡村中寻找怀旧感。
2.3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乡村居民的房屋使用期限较短,平均不到30 年,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资源耗损。因此,国家通过投入少量资金对农村C 级危房进行加固修缮,确保安全使用和基本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达到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能够有效改善农村贫困农户居住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 农村危房改造的相关规定
3.1 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对象范围
国家为了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优先改造最困难的农户,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对象范围为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
3.2 不得纳入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范围内的危房改造对象
一是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屋;二是拥有两间房以上的,其中一间是危房;三是不影响人民生活的非居民临时住房、简易住房、独立厨房、卫生间、畜禽养殖围栏;四是纳入地质灾害预防搬迁避难规划的住房重建户,以及因灾害破坏而重建的住房重建户。
3.3 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依据《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属于整栋危房或局部危险的房屋就是危房。危房分为一级危房,整体危险,需要拆除重新建设的房屋;二级危房,是局部危险,仅对局部构件进行更换、维修;三级危房,是有危险点,仅需要更换个别构件或轻微维修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使用。房屋出现三级危房的状况时会被列入危房行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有关部门专业人员上门进行房屋鉴定核查。
3.4 农村危房的改造要求
家庭内1~3 人的危改住户,房子所占面积应控制在20~60 m2以内。家庭人口只有1 人的危改住户建筑面积不少于20 m2;家庭人口只有两人的危改住户建筑面积不少于30 m2;家庭人数仅3 人的危改住户建筑面积不少于40 m2。
4 农村危房改造中的影响因素
4.1 每户补贴资金太少,无法解决贫困群体的困难
虽然贫困农户想改造危房旧房,但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根据规定,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是“房屋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农户,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危房改造指标的不同,对于贫困农户的“房屋最危险、经济上最困难”界定标准也不同。
同时,在H 县永安镇调查中发现,家庭收入水平一般的农户新建一栋普通平房需要6 万~10 万元资金修缮,加固大约需要1 万~3 万元。虽然贫困农户有望争取到中央补贴,但平均每户仅7 500 元补贴,由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住房建设资金,即使有危房补贴也无法修缮房屋。
4.2 危房改造限定面积过小,限制农房使用功能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多次重申,原则上改造房屋主体建筑面积控制在上下限,1~3 人家庭的上限控制在20~60 m2。事实上,这些规定与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相距甚远,难以广泛实施。调查发现,如果将农村住房面积限制在60 m2范围以内,可以解决短期问题,但同时会大幅增加困难群体的住房重建成本。为了确保验收,危旧房改造地区申报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减少申报舞弊等。
4.3 建设监管明显滞后,影响房屋建设质量
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建设管理以城为主,而且这种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4]。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重视农村危房质量安全监管,但对危房的位置和面积的规定有限,对建造什么样的房屋、房屋结构是否合理、质量能否保证、安全程度等没有具体标准。
此外,一些贫困户在建房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甚至出现使用没有合格资质的建材,出现了房屋建设质量较差问题,增加了房屋的安全隐患,使一些新建房屋成为危房。
4.4 危房改造补贴资金较少
危房改造数量大,中央分发指标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危房住户的需求。同时房屋的配套设施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建设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5 补助对象不能精准确定,危改资金补贴滞后
一些地区的村干部在分配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时优先关系户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标准存在救助偏差且不能精准确定。危房改造“先建后补”的政策要求农民先用自己的钱修缮房屋,对确实有困难的家庭来说,因其没有能力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修缮甚至建造新屋,在这种情况下也担心“先建后补”政策可能会出现补贴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影响了危改户的修缮建造和正常生活的进行,因此大多数家庭不敢参与危改计划,导致危房改造计划被搁置甚至放弃。
4.6 没有及时向村民传达危房改造政策
危房改造对老百姓来说是改善房屋现状的有利政策,所以应该大力宣传,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如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广播等多种手段,让人民群众都知晓。然而,许多乡镇和村级干部的确没有做任何形式的宣传,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危房改造的申请流程、危房改造是针对哪类群体、补助金额发放多少都不了解。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危房改造路径
5.1 科学统筹危房改造建设资金
统筹安排、分阶段推进,切实提高补贴资金的综合效益。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捐献物资和资金;加强农民对危房改造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农民积极参与。
5.2 合理布局危房改造面积
优化农村危房改造方案设计,引导农民在60 m2范围内修建基本用房,然后向两侧扩建或者建造二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家庭人口规模适当调整和增加住房面积标准,以确保农村房屋改造后建筑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安全、基本功能齐全,努力使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家庭的实际需要。
5.3 加强危房改造质量监督
各级建设部门要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制订设计方案,严格监管材料的质量,并对危房施工现场进行质量安全检查、指导和监督。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的验收工作,对检查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并与补贴资金划拨进度挂钩;改造任务完成后,各级建设、改革和财政部门应及时组织验收。
5.4 注重审核,正确选择危房改造对象
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时,要公开透明,始终把调查确定对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组调查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委会公示、镇政府审核和申报5 个程序进行。对象确定后,对每个农户的经济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根据统一标准,确定4 种补贴类型,即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普通户。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改造。乡镇工作人员要始终坚守基层路线,主动提供服务,深入乡镇、村委会、农户家中答疑解惑,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5.5 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应与新农村建设、农村规划和环境改善相结合。基础设施供电、供水、交通的完善,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在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时,必须因地制宜,与乡村文化遗产密切联系、有机结合,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H 县永安镇东关村主要围绕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对村内危房进行整改。东关村位于永安镇西南方向,2022 年该村对28 户一般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并结合乡村提质和环境整治,对老村落进行改造,打造“原始村落影视基地”,对现有残垣断壁,该拆除的拆除,该保存的保存,该整治的整治,凸显乡村原生态,恢复村落古面貌。全村利用现有环境优势,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老物件、老房子,以及带有乡村符号的树枝、木棒、石头等加以利用,因地制宜与自然对接,使独特的乡村文化得以呈现。从小处着手,努力使农村变得整洁,同时摒弃城市思维,创新思路和举措,打造鲜明的农村特色。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打造乡村特色和亮点,建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永安镇在进行农户危房改造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村庄原有特色,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乡村民居、饮食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生态美丽环境。永安镇神溪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造乡村民房,全面提升乡村生态风貌,优化生态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当“旅游+”和“生态+”等新商业形式被激活时,老村庄不仅改变了面貌,而且为村民小康生活增添了活力。站在村口,雄伟的山脉和原始的村庄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图画;走进村庄,沿途风光、民俗风情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5.6 加强资金管理,建立档案
地方财政、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落实中央财政关于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规定和扶贫资金监管要求,规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利用中央预算资金,支持贫困农民提前做好建设和物资准备。同时,要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监督,对于发现的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资金等违规问题,应及时处理。为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方便查询,应根据上级要求为所有危房改造户建立档案,1 户1 个档案。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将危房补贴资金存入改造家庭的补贴存折,交付到村民手中。
6 农村危旧房改造开辟了农村经济发展新领域
6.1 拉动内需作用明显
在危房改造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直接投资。农房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将带动当地钢铁、铝、水泥、砖、砂石等建材业、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危房改造也带动了房地产业及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6.2 有效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及时吸引了返乡农民工,使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学到的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得到发挥,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6.3 节约土地资源
H 县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对分散的危房进行适度集中,达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集约建设的目的。集中建房后释放出的土地,一部分可以利用发展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可以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既可以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又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 结束语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生态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农村人居环境薄弱地区的整治。乡村危房改造应少拆多改,以此来保存村庄本身的形态。随着国家开始大力实施农村改造工程,给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带来挑战与机遇,在进行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后续危房改造工作过程中,应不断进行总结、革新,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推动乡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