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医学专业中《心理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
2023-04-05张帆严雯婕刘伟志
张帆 严雯婕 刘伟志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下,医学高等院校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培养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课程思政”正在成为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实施路径,为培养“德医双馨”的现代医学生奠定基础[1]。就精神医学的专业要求来说,由于学生未来将面对特殊的医疗对象(精神残疾患者),就更需要在培养学生医疗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包括深层次的精神关怀能力、精神疾病的伦理学考量、精神诊疗过程中的人文情怀、精神科医师的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2]。心理学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心理学概论》作为精神医学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该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对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精神医学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理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教高〔2020〕3 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目前,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已经在大、中、小学校中全面展开。教育部纲要明确指出,针对医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研究者还指出,生命教育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5],其内容涵盖了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方面,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6]。
《心理学概论》是精神医学本科生必修课,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对一般心理规律、心理现象的介绍,对认知、情绪、行为和人格等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进展的介绍[7]。为了凸显《心理学概论》课程在精神医学专业中的实践价值,课题组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医疗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患者和家属的紧张、焦虑、抑郁、应激心理反应等,并讲解了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常用心理干预方法等内容。熟悉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对医学生理解患者、顺利开展医疗实践、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8],相比其他医学专业课,心理学概论教授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和深入实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心理学概论课程提升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也是《心理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
2 《心理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需求调查
为提升《心理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课题组首先对海军军医大学2020 级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希望引入的课程思政内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结果显示,80.5%的学生认为《心理学概论》需要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医德教育、人文精神、医学伦理、品质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等不同的课程思政内容中,66.7%的学生希望增加医学伦理教育,相同比例的学生希望借此课程培养积极心理品质,55.6%的学生认为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培养科学精神,此外,还有学生希望增加培养团队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调查反映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融入有较大的兴趣和需求,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3 《心理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
基于调查数据,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重新构建《心理学概论》的教学理念,包括如下几方面。
3.1 思政元素多元化
课程思政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态度、职业道德等[9],从前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以上方面的教学均存在较大的兴趣与需求。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多元化的课程思政的内涵,并利用案例、讲授、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展现思政元素。
3.2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完善自身修养,做到行为示范。教师的自身修养,应包括: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富有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擅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等品质[10]。但以往研究发现,大学教师在履行教学责任、构建师生关系、科研成果发表、对社会兼职及其与本职工作利益冲突的态度等方面存在失范行为[11],警示教师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修养,并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3.3 基于专业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要做到寓德于教,润物无声。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心理学概论》的传统主要教学内容仍未发生大的变化,课程思政元素只是自然地融入这些教学内容当中,丰富课程的情感内涵。课程思政的特点是动情晓理,通过动情而传达道理,教师要力求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避免一味灌输和填鸭式教学。
4 《心理学概论》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
基于调查数据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课题组充分挖掘心理学概论课程蕴藏的思政内容,将其有机融合进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具体知识点和涉及的思政元素包括:第一章,心理学发展历史,通过介绍积极心理学思潮开展思政教育。与其他流派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体验、积极品质等,通过呈现影片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韧性等积极心理,建立健康人格;第三章,感知觉,通过讲解和体验感觉剥夺实验,使学生了解老年人和病人等群体的痛苦,指导学生与患者共情,尊重患者的感受;第五章学习与行为,首先讲解华生使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人类行为,并利用小阿尔伯特实验验证了其理论,重点强调小阿尔伯特实验严重影响了实验被试的生活,存在实验伦理缺陷,借此强调心理实验必须遵循伦理原则;第九章动机,通过讲解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人不仅有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还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吴孟超的案例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医疗实践中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自身的需要,并要求学生围绕医患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讨论,借此教育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加强人文关怀,同时引导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第十章毕生发展,介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并设计精细的实验验证理论假设,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体系,成为著名心理学家。借助该案例引导学生从皮亚杰身上学习科学精神,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通过科学实验验证假设;第十一章心理评估,介绍2020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领域法律法规和最新政策方向;第十二章健康心理,通过情景模拟,说明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在身心健康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在高压状态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第十三章异常心理,通过名人患抑郁症的案例,介绍抑郁症典型症状,同时强调个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和强大的意志力战胜病魔。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建立百折不挠的品质,不要轻易言弃,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第十三章异常心理,通过“网络成瘾”案例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成瘾行为的诊断标准、成因和治疗,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兴趣爱好,同时关注身边人的健康行为,构建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第十四章心理治疗,通过讲授和实地训练本土化心理干预方法,如移空技术、意象对话等,说明心理学研究要自信,要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理论支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8]。第十五章社会心理,为每个小组提供关于医患沟通问题的讨论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健康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技术进行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倡导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发挥医生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2],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升学生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
下面,以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步进行:首先,教师主导完成需要层次理论的学习,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其次,为了使学生理解各个层次的需要,采用案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并穿插思政教育。例如,吴孟超院士在世时,除了利用精湛医术治愈患者,还总是对患者格外温柔和关怀,说话轻声细语;在体检的时候,他会先搓一搓患者的手,怕手太冰凉让患者感觉不适;吴老甚至会亲自带患者去做B 超……这些暖心的行为,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安全、爱和尊重等不同层次需求的理解和满足。同时,这些行为也体现了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是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的最好展现。吴孟超院士为所热爱的肝胆外科事业献出了一生的才华与汗水,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实践,吴孟超也不断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创新,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每个医疗工作者应当追求的高层次需要。最后,要求学生就“如何满足患者的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对患者身心全方位的疗愈实现作为医生的自我价值,建立爱岗、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相比传统方法,基于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优势[13]。在本轮教学改革中,课题组充分利用CBL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如在网络成瘾的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使学生对网络成瘾的表现、诊断、成因和干预方法有充分了解,同时通过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心理学各流派主要观点时,通过《当幸福来敲门》的视频案例反映积极心理在提高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在阐述积极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建立价值观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生活[14]。在学习心理评估的课程前,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为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在课上对测验结果进行反馈,从而说明如何使用测验和报告心理测验结果;在心理干预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向学生推荐微课、公众号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开发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的新模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15],对课堂教学成果有良好的巩固作用。
心理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通过情景模拟和实地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16]。本轮教学中,通过模拟个人成长、压力应对场景,促进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应对方式,合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建设;利用小组模拟医患沟通场景,帮助学生加强对倾听、共情、移情等技术和概念的理解,倡导人文关怀精神。在情景模拟中,学生还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心理干预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着重介绍了国内学者提出的心理干预方法并进行了现场练习,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的技术特征,建立学生对本土化研究的自信。
6 小结
传统《心理学概论》课程教学主要强调为学生打好心理学知识基础,但教学的重难点往往放在一些消极心理的特征上,如感知觉的异常、不良情绪、心理疾病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下,课题组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学理论体系中,选取更多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填充到课堂教学中[17],力求在每一节心理学概论的课程中都纳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将心理学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在一起,既完成了知识教育又实现德育目标。教学效果反馈中,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对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满意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