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及措施
——以怀仁市为例
2023-04-05冯瑞平
□冯瑞平
(怀仁市海北头乡人民政府,山西 朔州 038399)
我国发展政策和经济水平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及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从现实出发,确保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确定农业增长目标,综合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加速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效能,促进农业经济改革。
1 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
1.1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发展
在信息技术发展加速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日益普及,而且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信息化同样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带来了农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因此,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1.2 获得科学指导与信息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将持续通过提供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开展远程教育、为基层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鼓励农业相关企业与生产者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快速地提供有关的科学建议,提高生产效率,使农民可以识别其农业生产短板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相应地调整耕作系统,有效传播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及时发送关键项目信息,并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数据驱动的经济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农业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多样分析,还可以有效、系统地了解农村发展数据,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更好地识别可能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农业市场[1]。
1.3 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努力更新农业生产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通过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来达到农业经济收入的目标。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化农机具得到推广,直接影响农业种植生产,有效改善了农业经营生产方式,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者的交流,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改善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促进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虽然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我国农业经济始终以资源型为主,没有科学地升级和变革。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已逐渐融入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由于这些变化,使我国农业经济朝着知识库方向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许多农民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融入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
虽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很多地区,农业仍然以相对传统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特别注重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种植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此,如果将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就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升级和转型[2]。
2 农业信息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2.1 农业生产信息化
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区域内的土壤环境外,还需要了解实际的气候条件,详细分析实际地形特征,调查土壤、水文条件以及农作物的各种生长指标。要真正做好上述每一环节的工作,生产者必须依靠相关信息,包括农业科技、个体经营情况、农业组织、家庭农场等方面信息,以及对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分析和科学利用,有系统地组织、调查、分析。之后根据研究的实际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作物良好生长。
2.2 农业科教信息化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农业品种和耕作方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相关宣传部门要重视宣传,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关于农业生产的传播渠道还比较单一,农民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基于此,加强农业科教信息化宣传,才能使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农业科技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3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壤性质作为农业资源的关键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在实际种植之前,相关人员应该进行实际调查,以确保土壤能够满足种植作物的实际需要。除分析土壤酸碱度外,还要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必要的相关数据信息,并能够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对自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作物健康和良好生长。
此外,农作物生长中,不仅要满足湿度条件,还要满足氧气条件和光照条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上述相关数据信息,可以更妥善地开展选种、育种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品质。
3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投入成本高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各种农场和农业经济机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因此,许多组织都在大力投资开发农业经济数据。
当前,许多农业经营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构建农业经济系统知识体系和使用信息技术时,又会影响农业管理。专业化知识掌握程度是农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农业经营机构不了解计算机管理,虽然在管理计算机所需的硬件上投入巨资,却忽视后续维护,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目前,许多农业组织只使用一个信息系统组件,相关数据不能及时收集和处理,延缓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3]。
3.2 农业经济信息不符合用户需求
农业经济的对象是农民、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组织。其目的也多种多样,而且每个主体都需要一定的农业基础原理,因此,在实际的农业金融业务中,需要扩大农业金融的来源,建立数据分析方法,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多种农业金融数据,农业主体也无法获取农业金融数据。类似论坛提供的农业经济信息多为政治信息以及农业和工业信息。虽然有若干农业信息可供参考,但由于缺乏针对区域特点的综合分析对比,所提供的农业经济数据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要。
3.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农业经营主体无法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短板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水平专家指导,以及大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信息缺乏了解的管理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业经营的人群中,很少有人拥有出色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沟通技巧,因此也就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从上述问题来看,很多农业金融管理人员在没有详细调查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量来提供与农业相关的信息及信息技术知识。
3.4 信息化资源管理效果不佳,信息化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非常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经济机构都在努力建设与时俱进的信息服务,并取得新的成绩。然而,知识生产面临许多挑战,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数据更新不及时,难以有效利用农业经济数据,阻碍了农业经济数据的发展。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结构、知识水平不足,很多农民都缺乏对农业生产的具体理解,更重要的是技术使用量有限,无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影响农业经济有效管理。因此,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发展,鼓励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 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4.1 完善农业经济体制
培养农民对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解,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体系的完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全国土地面积广阔,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地理多样性、作物多样性、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发展模式使经济系统变得复杂。因此,应了解和分析区域农业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非常重要。存在重大差异的,农业部门必须参与政策制定,以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同时可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损坏问题。二是确立农业资源管理目标是建立农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制定1 年、5 年和10 年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管理计划,重点使用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技术[4]。
4.2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农业知识和农业潜力,需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的科技政策,促进科技进步。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对农业经济体系的认识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只有这样,知识管理才能得到显着提升。一是要加大对相关农业部门的教育力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文化意识,实施各种农业经济管理培训策略,扩展和提高知识水平,同时重视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二是管理农业经济。相关领域应顺应市场趋势,实施各种经营策略,改善农业经济。三是着力品牌发展,增加当地产品品牌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扩大收入来源,加快引进资金,更好地利用劳动力,发展新型农业经济。
4.3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
组织信息的问题应该从硬件和软件设备两个方面着手。持续开展研究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完善和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平台,维护和保障信息平台功能。为了建立多种共享结构,还需要调查当地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实际情况。
同时,应加强与卫生、市场等部门的沟通,实现数据共享目标,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技术资源,这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4.4 强化技术型人才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发展有赖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而技术体系的参与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来保证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通过整合地方政府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创新人才队伍,提高招聘门槛,实施信息技术培训和基地队伍综合素质优化等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人才机构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当前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经济管理留住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人才考核评价,逐步提高人才队伍的信息化把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农业经济信息管理提供稳定的基础。
4.5 实现技术体系的自主研发
信息技术自身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一种将经济系统转变为造福人民的工具。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具体工作措施很重要,根据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行选择也很重要。
此外,有必要通过整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活动和经济政策或利用现有方法进行自主研发,从而创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例如,在低收入地区,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在经济高增长的新农村,结合区域发展趋势,建设技术软硬件设备方案,发展技术基础设施,重点关注数据分析维护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经济。
4.6 构建技术设备优化体系
为进一步改变传统农业大生产模式的冲击,需要结合当前知识型产业的发展进行创新,而创新的主体也归类为生产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设备。一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生产设施必须适应当地机械化和维修的需要,从当地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出发,引进和创新管理设施。政府要加大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农户购买设施的能力,实现规范经营、规范管理。二是定期对机械装置和管理技术系统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4.7 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
随着我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规划管理正迅速从大规模规划管理向大规模完善就业和需求管理转变,应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此,相关部门要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积极推广实用知识和管理知识,将农村农业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体系。特别是有关部门可以采取行动,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更好地了解实践知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充分利用在知识建设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政府部门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政策信息传播的投入力度,鼓励各农业经济机构利用信息技术,为传播农村经济政策信息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定系统性的激励和财政支持政策,给予农业生产更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政策和公共援助计划的实施,使政府机构能够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提高其开发和指导财务管理能力和使用技术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可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并通过渗透农村经济来激励变革。
5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加强农业金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减轻传统管理的负担,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资源。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信息技术也促进了可持续创新融合,为农业和生产效率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