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为例
2023-04-05卢毓蓉马壮壮
□卢毓蓉,马壮壮
(1.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传统农业在区域产业中的占比明显降低,从事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死循环。因此,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升农村经济收入的关键,其中,基于绿色经济理念的乡村文旅产业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赣州市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为我国农村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1 绿色经济概述
绿色经济最早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英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系统性地论述了现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强调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来缓和这一矛盾,即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中国政府在2015 年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希望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发展目标。
2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口数量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底,中国农业人口数量约为67 415 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虽然乡村经济发展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优势和资源优势,但产业结构体系单一、人员流动性大和定向引导资金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限,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得不到有效解决。
2.1 产业结构体系单一
目前,乡村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家庭农耕产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相对简单的农业生产,在农业供应链体系中处于最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差,收益相对偏低。另一种属于具有较大容载力的规模性产业,即个人、集体等创办的公司、合作社等,凭借乡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2.2 人员流动性大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民工”这一词汇被人们熟悉,即从农村来城市务工的人。据统计,近10 年来,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由最初的26 261 万人增长至29 251 万人,除2020 年农民工数量下降外,其他年份农民工数量均保持稳定增长。形成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季节性以及缺少经济收入来源,从而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失[2]。
2.3 定向资金引导不足
乡村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产业,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金融主体所承担的定向贷款等业务风险较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定向资金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在创新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方面的引导效果明显不足[3]。
除此之外,金融主体在设置相关服务门槛方面较为苛刻,能够达到要求的农户、企业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企业参与乡村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导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3 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传统农业发展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愈发严重,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结合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文旅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赣州市人民政府将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三大产业的优势整合,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目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
3.1 乡村文旅产业
乡村文旅是指围绕乡村开展的旅游项目,通过挖掘乡村特有的环境以及文化等资源,能够为游客带来区别于传统旅游项目的创新体验。乡村文旅产业是传统旅游产业在空间上的延伸,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上,落实了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任务。乡村文旅产业将成为新时期乡村产业多元化的重要探索,是解决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4]。
赣州市位于南岭之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为赣州市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赣州市将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放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推广方面,强调区域范围内区、县、镇、村协同发展,探寻与区域乡村振兴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3.2 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路径
绿色经济背景下,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备受关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三大产业有效衔接,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5]。基于此,赣州市深入探究了新形势下农文旅有机融合发展的解决路径,对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新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3.2.1 加强区域文旅资源整合
资源要素是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和经济纽带。区域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已形成“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四大旅游品牌。截至2022 年1 月,赣州市A 级旅游景区共55 家,其中国家5A 景区1 家、4A 景区32 家、3A 景区22 家。此外,赣州市共有5 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分别为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龙南县临塘乡东坑村、上犹县梅水乡园村、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这5 个乡村均形成了规模化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例如赣南脐橙、会昌橘柚、于都梾木油、赣南茶油、瑞金咸鸭蛋、大余金边瑞香、会昌米粉、倒甑红薯干等农产品已经成为著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乡村文化作为绿色经济背景下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推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强调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目前,赣州共有13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会、古坡犁狮和蓆狮、客家古文、东河戏、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唱船习俗。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既体现出赣南人民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和保护,也推动了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2.2 完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政策是保证乡村文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绿色乡村”“美丽乡村”工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相继出台各项政策,例如《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 年)》《赣州市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赣州市深化乡风文明行动(2022—2024 年)实施方案》《赣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等的保护,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以《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 年)》为例,该政策作为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新时期乡村多元经济体系构建的具体要求,从顶层设计方面对乡村文化、旅游等传统产业融合路径进行规范。
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人力资源、文化空间建设、产业融资等具体问题,政府部门应及时介入,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指导乡村文旅产业科学、规范开展。为避免同质化现象对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赣州市人民政府通过政策统筹区域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构成,打造“一村一主题”的特色旅游品牌。
3.2.3 推动赣州市数字乡村文旅建设
数字乡村文旅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数字乡村旅游平台的建设和数字乡村文旅内容的开发。赣州市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在数字乡村文旅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一是数字乡村旅游平台建设。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应打造线上、线下多种营销渠道,吸引更多游客体验。赣州市在落实数字乡村振兴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智慧乡村文旅平台建设,打造以赣州智慧旅游APP、赣州智慧旅游平台等为代表的智慧乡村文旅平台,并实现政府层面对相关数字文旅平台的统一监管。
二是数字乡村文旅内容开发。为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赣州市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程,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恢复,并通过举办各种乡村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宣传[6]。在此基础上,赣州市创新了数字乡村文化内容,包括VR、AR、裸眼3D、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AI 等技术在数字乡村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使游客能够通过线上体验的方式了解赣州市乡村文化,并将其作为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引流渠道。
3.2.4 配套乡村文旅产业扶持基金
相比其他产业,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赣州市在2018 年由赣州旅游投资集团与赣州银行共同发起“光大信托·阳明湖旅游投资基金”,该基金规模1.5 亿元,这也是赣州市首笔旅游产业基金,主要用于赣州阳明湖景区的建设,重点项目包括阳明湖民宿小镇、森林小火车、康养综合体等,推动区域乡村文旅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据统计,截至2021 年初,赣州市财政拨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5 亿元,支持市旅游投资集团设立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一核三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主要涉及文旅产业发展、旅游品牌创建、核心项目建设、旅游要素完善和旅游人才培养等。
4 绿色经济背景下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近年来,赣州市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绿色经济背景下创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的要求仍存在差距,是大多数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建议。
4.1 完善赣州文旅产业IP 目录
在创新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应强调乡村文化、自然环境、商业运营模式等不同资源形态特点的整理,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IP 和“网红”景点,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赣州市应依托现有乡村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具有典型示范效果的文化IP,通过自媒体等渠道推广特色景点,完善赣州市文旅产业IP 目录,例如白鹭古村的岭南古建筑群、雅溪古村的车马灯、正桂村的客家文化等,在产业级IP 的基础上开发区域乡村文化IP,形成“众星拱月”的效果。
4.2 创新赣州市乡村文旅精品路线
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乡村文化、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旅游产品形态。因此,在现有乡村文化产品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统筹区域乡村文化资源,打造高度协同的乡村文旅精品路线,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区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根据赣州市乡村文旅资源分布特点,建议打造“初心路”“客家情”“阳明游”三大精品旅游路线,构建覆盖赣州市全域的乡村文旅产业网络,形成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乡村文旅产品体系。
4.3 构建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生态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良好的产业生态作为支撑。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赣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多依赖于政策引导,忽略了产业生态的培育,这是造成乡村文旅产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况,赣州市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乡村文旅产业生态体系,在加强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等乡村文化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完善技术、服务、人才、资金等文旅产业生态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生态空间。
5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针对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坚持全面、科学、系统的创新发展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将文旅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文化事业等整体发展中,由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通过新民风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实现新时期乡村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