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攻坚时代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4-05何思源陈晔婷

山西农经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川省贫困地区攻坚

□何思源,陈晔婷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贫困大省,在2013 年,四川省的贫困村共11 501 个,贫困人口625 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6%[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被四川省委当作全面小康的首要任务来执行,通过颁布《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多个重要文件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截至2019 年底,四川省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0.3%,至2020 年,四川省完成了88 个贫困县、11 501 个贫困村以及625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摘帽工作,“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基本完成,自此四川省进入后脱贫时代。

1 四川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1.1 易地搬迁扶贫效果显著

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对深度贫困地区的重要扶贫项目,四川省从该政策实施以来,总投入达到775 亿元,实现了37.9 万户136 万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搬入新居生活[2]。为了保障搬迁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四川省因地制宜开展就业帮扶、培育扶持特色产业,使农林产业成为大部分搬迁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几乎所有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且收入明显增长。

1.2 扶贫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与改革,四川省已形成较完善的帮扶机制,助力乡村发展与壮大。脱贫攻坚开始以来,四川省选派5 700 余名干部组成11 个综合帮扶工作队,向大凉山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同时,颁布了34 条支持政策和16 条工作措施给予特殊支持,全面推行“一村一幼”,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禁毒防艾、控超保学、自发搬迁等特殊难题,涵盖了教育、产业、生态、医疗等方面[3]。经过长时间的适应,这些扶贫机制已相对完善,对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后脱贫时期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现象发生提供了机制保障。

1.3 对口扶贫协作模式获得共赢

在决胜脱贫攻坚时期,浙江省和广东省的17 个市61 个县与四川省的68 个相关贫困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东西部贫困协作联盟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升级为东西部的山海协作。在过去的5 年时间,浙粤两省132.9 亿元“真金白银”持续涌向四川省,通过消费、产业、劳务等方面的帮扶,使四川省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与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此外,还建立了联系合作机制,不仅让农民工有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四川省贫困地区引进关键人才和技术,有效促进优质人才的培养,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1.4 “互联网+”促进农业智能化发展

据统计,四川省已建成5G 基站超4 万个,实现21 个市(州)和所有县(市、区)的5G 网络全覆盖,对于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在农业领域,利用5G 技术进行农业物联网建设、无人机应用等,对农作物授粉、育苗、病虫害进行即时监控,实现集群远程浇水、喷洒农药等作业,为发展中的贫穷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在教育领域,教育部门通过远程教学、智能网络教室等方法,使城乡的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不同地域的孩子能够在同一时间集中到一间教室内共同上课。在乡村卫生领域,卫生部门利用高分辨率的图像进行远程会诊,快速传送和分享医学图像资料,实现城乡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推动城镇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卫生医疗服务。此外,四川省积极鼓励三大运营商公司参与脱贫攻坚建设。例如,由联通(四川)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提供5G 技术服务的越西5G 智慧苹果园,拥有全新的自动化分拣线,已实现5G 全流程监控生产[4],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当地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智能化升级,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2 四川省后脱贫攻坚时代面临的问题

2.1 贫困地区集中连片

四川省各地区之间地形差异极大,导致资源分配极其不平衡。加之丘陵的特殊地形导致四川省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这四大片区。这些地区资源严重匮乏,远离城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凉山州有超过2/3 的居民属于贫困县,2 072 个贫困村中有1 350 个村的贫困率达到20%,占四川省贫困人口的大部分。

2.2 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四川省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他们把扶贫资金当作救济金,非常依赖国家扶贫政策。虽然现在的扶贫不是直接给贫困户送钱送物资,而是转变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但是面对全新的产业政策,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认识,参与性不强,扶贫干部成为脱贫的主力。这样的救济式扶贫未能真正提升农民的能力,只是短暂的脱贫。

据统计,2016—2019 年四川省对凉山州的扶贫资金为581.58 亿元,仅2020 年就投入了76.87 亿元的财政专项补贴[5]。在财政资金支持下,凉山州许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许多农村贫困人口并未完全培养自身发展能力,边缘户众多,若国家的扶贫力度减弱,则面临返贫风险,阻碍乡村振兴的实施。

2.3 农村人才支撑能力不足

四川省近年来农村发展逐渐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的产业化发展日益向好,但懂经营又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人才不多,这无疑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大阻碍,尤其是在丘陵以及偏远山区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截至2020 年12 月底,四川省农民工转移就业达2 573.4 万人,劳务收入约5 673.6 亿元。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81.4 万人,创办企业32.2 万户,实现产值约6 475.9 亿元,虽然返乡创业人员已创历史新高,但仍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左右。近年来,四川省将有条件的农民工选拔为乡村干部和后备力量,为农村基层注入新鲜“血液”。但根据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况看,虽有大部分农民工愿意返回家乡创业、工作,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有意愿却未有实际行动,现阶段四川省还有很大的劳动力缺口。

2.4 农村产业发展有待提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四川省作为西部的农业大省,根据近年来的扶贫经验,开辟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道路,但是农村产业发展仍有待提高。

第一,种植是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弱,这样机会成本会大大增加。第二,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大,利润低,投资回报率低且回收资金缓慢,存在产业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第三,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很难形成完整的销售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第四,目前四川省偏远贫困地区主要是凉山等深度贫困地区,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虽然第一产业发展较完善,但是由于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绿色乡村建设较差,第三产业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3 走好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之路的对策

3.1 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都在农村,都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只有全面脱贫取得胜利,乡村振兴的发展才有一个高起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政治等方面发展。保证脱贫群众不返贫是后脱贫攻坚时期的重要战略路径。为了确保巩固脱贫成果,需要有更完善、更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

3.2 因地制宜推进三大产业融合

3.2.1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四川省占地面积大,有丘陵、高原、平原,各地风景差异大且具有特色,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很好的旅游资源,加之农村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发达,将这一独特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发展体验式农业和休闲旅游景区,形成1+1>2 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的收入。

3.2.2 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四川省有藏族、彝族和羌族等少数民族长期定居,各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风韵。这些少数民族基本生活在深度贫困地区,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将本地文化风俗气息融入产品中,打造独特品牌优势。除了这些民族地区,四川省其他农村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将当地的文化产业作为辅助产业与农业产业一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也可带动当地的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创造经济条件。

3.2.3 推进农业产业与加工制造业相结合

农产品保鲜时间较短,具有时效性,针对农村产业链短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地初加工,延长产业链,在发展具有鲜明特点的农业、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基础上,促进四川省的产业布局和乡村产业的发展,既能保全食材新鲜,又能方便加工食材储存,并以互联网销售的形式将加工农产品售卖到各地。整合当地的各项资源,将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3.3 继续实施人才振兴战略

3.3.1 建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四川省要继续推动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加强对乡村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培训,整合培训相关资源,再与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对脱贫人口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培训,确保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

3.3.2 建立多元化激励政策

鼓励四川省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进村发展。脱贫攻坚时期实行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为四川省与浙江省、广州省等地建立了较好的互助关系,在后脱贫攻坚时期可以进一步开放合作,加大帮扶力度以及资金投入力度,为返乡创业人员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优化四川省基层干部,注入新鲜“血液”。关注脱贫攻坚、关注农业农村的有志青年吸引回乡,鼓励大学生积极回归基层,让基层队伍年轻化、活力化。

3.3.3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利用网络融媒体的力量,发掘当地特色人物助力乡村发展。例如2021 年四川省理塘县特色人物丁真,由于其网络视频迅速走红,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消费。

3.4 建设生态宜居绿色乡村

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乡村,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持续改善乡村生活状况为目的,建立农村发展评估体系,研究农村发展道路。完善农房的规划与施工,满足农民的生产和居住需求,完善水、电、气、厕等设施,强化原有农舍的节能改造,保留村庄的文化特色,保持村庄的文化底蕴。统筹安排县城、中镇和行政村的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农村综合配套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粪、畜禽粪便等,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动生态洁净流域建设,全面强化土地水土保持和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3.5 科学技术助力乡村发展

第一,要把“互联网+农业农村”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形式,明确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创新方向,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融合,通过电商平台让农产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通,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特色产品的相互流通。第二,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为农村的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与资金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可提高农业生产率,开发新型农产品,支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农产品附加值。健全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和技术创新机制,并在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资源。加大科技计划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等实现技术创新和利益分享,推动技术成果的有效转换。制订国际工程施工规范,健全有关规范。

4 结束语

后脱贫攻坚时期的扶贫是一种普遍性、动态性、持久性的管理。要以“精准”的治理方式来应对新时期的问题,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一方面,扶贫管理必须成为一种规范,现行的社会保险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大量返贫,无须过度强调非传统的措施。另一方面,要从新农村的角度来审视扶贫问题,也就是以振兴为基础来化解扶贫。把扶贫工作作为一种新工作方法,就是要建设好新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将扶贫工作推向现代化。相对贫穷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管理体制,其与区域发展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和城乡一体化扶贫政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综合的管理体制和多种制度的有机组合,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四川省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