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路径初探
2023-04-05王志勇
□王志勇
(睢宁县官山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223)
1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内涵的特征
1.1 商品性
在我国现代农业中,生产力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新鲜食物和农副产品更多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是小规模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大规模农业生产。
尽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与非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没有大的差别,但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相比存在着较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形成的[1]。
1.2 生态性
现代生态农业并不能脱离原先传统生态农业的特征,二者都具有的共性是“生态”。“生态”是指追求生态与环境的相互统一。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所具有的生态性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是指根据生产规律所采取的生产方法是相同的,比如因地制宜、套种、轮作等方式在现代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被种植户广泛采用。简单来说就是现代生态农业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由此可见,相比于传统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有更高的生态性[2]。
1.3 科学性
现代化的科学因素是区分现代生态农业和传统生态农业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我国现代生态农业中,生态学、遗传学以及机械学的相关内容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现代生态农业更加科学、精准。比如利用动物粪便喂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态循环模式,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动物粪便会污染水质且动物粪便中的细菌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从这一方面上来说,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对生态农业的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增加收益[3]。
2 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因素
2.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睢宁县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位居黄淮平原南缘半湿润区,属暖温带略呈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亚热带和中温带过渡区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 ℃,年日照时数为2 393.3 h,年均无霜期为214 d,年均降水量为922.1 mm,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农业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一年两季农作物种植。睢宁县位于黄泛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徐缓倾斜,由广阔平原和少量山丘、水域组成,平原面积近95%,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县域内河网密布,水源条件好。
2.2 土地资源
睢宁县耕地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约104 666 hm2,土壤类别属于黄潮土和盐化潮土亚类,有肥沃的耕地,土层深厚,土壤多为沙质,肥力水平较高,地下水位较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土地开发利用历史,使得睢宁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为农林牧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
睢宁县有着雄厚的农业基础,农林牧渔等农业基础较发达,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量可达126 万余t,建成48 家从事秸秆收储利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400 个村级秸秆临时收储点,确保农作物秸秆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同时,地区内食用菌种植业、畜牧业发达,牲畜粪便回收利用情况良好,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清洁化养殖技术、无害化粪污处理技术普及程度较高,有效降低了养殖作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了食用菌产业链条延伸和养殖业,并创建了农耕生产之间的循环模式。
3 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整体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量越来越大、村均水平逐步提高,但农业产业内部有着明显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问题。一是县内部分乡镇产业较为发达,部分乡镇产业较为薄弱,有些乡镇已初步建立循环农业经济链条,实现了“先富”,但“先富”乡镇未能带动后富的乡镇,甚至存在相邻两个村落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二是部分乡镇打造农业产业链条时投入的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单方面过分重视农业经济效益,但对于与农业经济发展配套的设施建设极不完善,甚至部分乡镇仍存在交通不便利的问题,导致农业产品无法及时转运、存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3.2 循环产业链链条不完整
农业循环产业链条应是相对完善的、闭锁的,但从目前睢宁县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来看,虽已初步形成循环产业链条,但链条产业延伸不足,未能形成产业内部的闭环。比如,农业生产产生秸秆回收后加工,制成饲料用于养殖业生产,养殖业生产粪污可用于堆肥和制造沼气,但沼气生产后续则仅用于家用,未能进一步创造产业价值,导致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3.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地区极为普遍,睢宁县农业产业结构也存在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3 点。一是基本农业生产在农业产业中占比较高,缺少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制造业。二是农耕生产和养殖业比例不合理,睢宁县地区虽有养殖业,但养殖业呈现点状分布,少数散户与规模养殖企业为常见形式,养殖业整体占比不高,睢宁县农业基础产能处于较低水平。三是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区区位资源匹配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利用好地区的农业生产基础资源,呈现盲目跟风情况,容易出现产业集群扎堆问题,对市场风险的抗性较低。
3.4 生产技术落后
睢宁县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新式农用机械、清洁农业技术、散户科学养殖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导致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低下,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生产环境问题,是制约农业集约化生产目标实现的关键障碍,也是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3.5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项目实施后,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睢宁县已初步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农业生产严格遵循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些农民、农业企业为降低短期成本,未引进和使用清洁农业技术,导致项目未能完全落在实处。
4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积极意义
4.1 转变农业生产模式
面对农业“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加速优化种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由以前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变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2 降低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废弃物,比如秸秆、养殖业的粪污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立后能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科学发展种养结合,有助于调优种养占比,改善农业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种养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多重成效。
4.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种养结合、科学经营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据调查统计,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前后,农民个体营收增幅30%以上,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提高13%以上,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成本上、单位产能上以及劳务时间上均有了显著改善。
4.4 构建农业产业竞争力
发展种养结合,最关键在于要依据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废弃物消纳范围,科学布设养殖、种植基地,合理配套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设施,加快搭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构架,带动“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有序发展。
4.5 提高农民及农村地区收入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农村地区收入,一是通过秸秆收储销售直接增加农民、农村地区收入。二是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营收提供了新的渠道。三是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离不开农业技术、农业设备的推广和普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变相增加农民、农村地区收入。四是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能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加速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价值创造,提高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生产的市场效益,形成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化效应,有助于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助力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循环,实现农村地区的增收。
5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路径
5.1 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增长机制
生态循环绿色农业是一项涉及农业产业、环境治理、百姓生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应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睢宁县在发展过程中,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重点工作“面上”衔接,科学谋划收储体系“线上”建设,系统抓好村—组—户“点上”集聚,最大程度发挥生态循环绿色农业体系综合效益。
5.2 完善组织领导
各镇(街道)是绿色种养循环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协调、推进辖区内绿色种养循环工作,要进一步健全机制,结合生产实际,制订符合本区域特点的绿色种养循环模式,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支持秸秆、畜禽粪污收储运用体系建设。
5.3 构建监督考核机制
各镇(街道)把绿色种养循环工作纳入考核任务,对照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职责,建立本区绿色种养循环工作推进情况的督查机制,加大进度检查力度。
5.4 建立循环生产模式
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构建“秸秆—食用菌—营养土—多肉植物(无土栽培)”和“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模式及“生猪(肉鸭、奶牛)—有机肥(沼液)—农作物”模式,以基本农田生产为上游产业,食用菌种植、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下游产业,构建循环生产模式。食用菌种植、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内部消化农田生产废弃物,居民日常生活内部消化食用菌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将能利用的资源均转化为种养结合生产的消耗品、试用品。
5.5 完善资金、技术管理
一是资金管理。各镇要做好收储运用每个环节的台账资料,严格落实各级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记录与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科学、合理使用,比如实详细记录收集、处理、使用、还田、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数量、责任人、时间、佐证材料等。二是技术管理。做好人才、设备、技术引进工作,同时加强新技术、清洁农业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推广,确保清洁农业技术在睢宁县域全覆盖,用技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的建立与完善。
6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效益分析
6.1 社会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实施后,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并利用畜禽粪污处理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技术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生产方式和生产布局,提高生产效益,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成后,将为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创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2 经济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前景广阔,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是实用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增收速度快、增收幅度大的农业新兴产业项目。能实现农民增收、地方增税、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以秸秆收储再利用为例,睢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实施后,秸秆变废为宝,分散的秸秆收储也使风险点大大降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农闲的农民可以参与到秸秆收储活动中,每位参与秸秆收储工作的农民每日劳务费用可达200 元,平均每户农民营收增加2 000 余元,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集中收储秸秆后处理、销售,每村直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 万余元。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成后,无需投入多余的资源处理秸秆,平均每公顷稻田耕种成本降低了375 元左右。
6.3 环境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的建设在全区构建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的应用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施用量,从源头上减轻农业生产对项目区水体环境的直接影响。产出的有机肥是农业农村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重点推荐的新型肥料,肥力强、成本低、无公害,是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必备生产资料,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应用前景广阔。通过项目建设,将这些巨大的环境污染因素转化为宝贵的农业资源,不仅直接减少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投入,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