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角色游戏点亮美好童年
2023-04-05姬媛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一幼儿园
姬媛 |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一幼儿园
角色游戏又称装扮游戏,是一种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各种各样的材料,模仿社会角色或者家庭角色的游戏行为。基于实践,我们发现,角色游戏可以极大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延展至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效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专注力等优秀品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角色游戏有着诸多问题。我们希望提高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进一步增强角色游戏的效果。
基于问题,完善工作思路。一是幼儿主体地位缺失。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游戏比较少,角色意识不强,自主游戏行为很少,教师容易处于主动者的地位,控制着游戏节奏和游戏过程,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二是教师观察、分析能力较弱。在角色游戏中,有的教师不明确角色游戏发展的价值,观察不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且观察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掌握观察的切入点,观察能力处于比较浅显的水平,难以抓住教育契机。
三是教师指导水平欠缺,没有体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丰富的词汇、富有挑战性的提问和有技巧的组织策略,对幼儿的语言、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捕捉不到介入游戏的时机,便难以引导幼儿开展富有启发性的对话、高质量的思考,从而难以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有的教师面对幼儿抛出的互动信号,不能巧妙应对。有的教师虽有互动交流的意识,但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不强,这会影响互动行为的连续性。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以“角色区游戏教师观察与指导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实践,助力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发散研究思维。我们带领教师了解角色区创设的要点,并开展游戏观察与记录方法的研讨。帮助教师掌握观察目的、观察记录、观察分析、游戏组织策略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师开展角色游戏的信心。同时,推动教师在参与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善于分析,获得较强的观察能力。
日常工作中,很多教师不善于发现和表达,对于游戏观察存在一些误区,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性。“头脑风暴”活动强调多向思维,鼓励教师大胆表达并总结、梳理活动中的亮点。通过锻炼,教师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愿意分享本班角色区的精彩内容。“今天我们班的照相馆,‘摄影师们’要推出新的套系。”“我们班的甜品屋要开始制作不同口味的杯子蛋糕了。”“我们过几天有新的相声表演,你们一定来听听。”……这些活动既展现了角色游戏的创新点和游戏成果,也形成了一定的班级活动特色。
观察评价并重,挖掘游戏亮点。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内心的想法和实际需求,而这恰恰是观察的重点。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细微表现,为后续分析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在探究中逐步习得观察、指导角色游戏的策略。
角色游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在游戏组织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使幼儿基于自己的意愿,借助材料角色装扮,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所扮角色的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发现、反思,将幼儿实际游戏中的表现与生成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推动幼儿发展、丰富幼儿美好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