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现象教学”提升“数据分析”素养实践

2023-04-03孔莉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据分析核心素养

孔莉群

摘要:数据分析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作者在阐述数据分析的内涵的同时,以“新冠疫情”话题为例,结合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函数等数学知识,探讨如何通过现象教学提升数据分析核心素养。

关键词:现象教学;核心素养;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07-0065-04

数据分析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重要数学技术,也是“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主要数学方法,数据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据分析素养作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目的是期望通过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据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现象教学基于来源于生活的实际现象展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具有结合实际情况、尊重学生需求和兴趣、体现高度的自主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这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现象教学的本质

现象教学即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又称为主题教学,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基于现象的教学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趣味的培养。在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突出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过程性、结果性评价中的主体作用。现象教学的本质在于:首先,它让所学回归生活,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学生关心的主题为学习内容;其次,它传承了“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项目合作中学习沟通技能,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对他人的观点或身边的现象进行反思批判;最后,它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从现象或话题的选择到课堂实践和学习,再到学习效果评估,学生都是实施的主体。

例如,“新冠疫情”这个话题,涵盖生物、数学、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结合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函数等数学知识,还涉及数据处理、计算机操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现象教学对数据分析素养的促进作用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数据分析素养包括四个维度:问题与情境、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维度通过现象教学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1.问题与情境

问题情境有“现实生活情境”“数学内部情境”与“科学情境”之分,有“熟悉的情境”“关联的情境”“综合的情境”之别;问题情境可以体现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由无到有、由粗疏到精密的演变过程。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掌握数学的独特思维和语言运用模式。

现象教学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问题”,为数据分析中问题与情境创设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方向,这些真实的、学生熟悉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为数据分析提供较强的问题与情境的支撑。

案例1:2019年12月在武汉市发现有人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随后的几十天内,该肺炎迅速蔓延至全国其他省份及全球其他国家。截至2020年2月22日,在疫情发生的两个多月里人人热切期盼“疫情拐点”的出现。在这个情境中,大家理解的“拐点”为何与数学上的“拐点”完全不一样?这次疫情中人们期盼的“疫情拐点”又应如何理解呢?

问题情境已经铺开,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高,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基于现象的教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数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名词”这一问题与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析数学中的相关概念的异同。

2.知识与技能

数据分析不单需要大量数学知识,离不开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关键能力”,还要掌握一些分析软件如Excel、SQL等,需要沟通技能、表达技能,能够界定和拆解问题,理解指标体系,熟练使用工具,以及能够应用分析方法呈现报告。在新冠疫情话题中,“数据分析”需要结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函数”等数学知识与技能。

知识具有情境性,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和知识运用应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象教学正是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强调教学要注重过程,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提升数据分析核心技能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现象教学便是提升数据分析素养的积极尝试。

案例2:2022年初,宁波、绍兴陆续出现新冠疫情,全员核酸检测。越城区突然出现一例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还好第二次核酸检测的结果是阴性,是“假阳”。1月5日,柯桥区也出现了一例可疑新冠病例,柯桥区连夜对重点区域做了全员核酸检测,所幸,全员阴性,可疑病例又是一例“假阳”。为什么会出现“假阳”?学生此刻的思考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假设有一种传染病,已经感染了0.1%的人,有一种检测方法对感染者正确地测得阳性的准确率是99%,而对1%的感染者会测得假阴性,同时它對非感染者正确地测得阴性的概率是97%,而对3%的非感染者会测得假阳性,也即这种测试方法的灵敏度是99%,特异度为97%。那么,当一个人在一次测试中结果为阳性时,根据贝叶斯统计方法,他实际真正被感染的概率为:P(感染|阳性)=P(感染∩阳性)/P(阳性)=[P(感染∩阳性)+P(非感染∩阳性)]=(0.1%×99%)/(0.1%×99%+99.9%×3%)=3.2%。也就是说一次测试结果为阳性,那么实际感染的概率是3.2%,是不是很惊奇?从概率的角度说出现“假阳”是非常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马上对这个人再做一次测试,如果第二次测试的结果还是阳性,那么此人实际真正被感染概率为(3.2%×99%)/(3.2%×99%+96.8%×3%)=52%。从上面那个例子中可以看出,P(阳性|感染)=99%与P(感染|阳性)=50%的差距:前者是你得了病,而被检出为阳性的条件概率;后者是你被检出为阳性,而你实际上真得了病的条件概率。

学生这时提出了两个深刻的问题:①本例中所选的数字,最终结果可能令人难以接受:被测定为阳性者,其中的半数实际上是假阳性。但是新冠核酸检测的准确率远远高于数据,这是为什么?(从疾控中心了解到新冠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高达99.99%以上)②本例中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又是如何得到的?(需要通过大量随机试验,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收集数据、统计数据)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足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通过讨论上述问题,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体会概率的意义,感悟统计方法的作用;能够用统计图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解释随机现象;针对具体问题,理解抽样方法的统计意义,能够在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释统计结果,感悟归纳推理的作用;能够用概率或统计模型表达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能理解数据蕴含的信息,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到数据所提供的知识和规律,理解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性;能够辨明随机现象,并运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能够通过数学建模的结论和思想阐释科学规律和社会现象。

3.思维与表达

广泛地讲,思维是人们对自己并未直接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过程。当“思维”不能被外化“表达”时,它是内隐混沌的、被动的,当“思维”被外化“表达”时,它是清晰的、理性的、自主的。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思维与表达”是数据分析的“必备品格”,它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其中又主要包含严谨负责的态度、强烈的好奇心、清晰的逻辑思维、数据可视化这四个方面。

①严谨负责的态度。只有保持严谨负责的态度,才能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数据,客观评价事实。②强烈的探究精神。积极发现和挖掘隐藏在数据中的真相,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该有无数的“为什么”,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没有那样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结果不如预期等。只有具有这样的探究精神,学生才能对数据和结论保持敏感,进而找出数据背后的真相。③清晰的逻辑思维。数据分析需要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够真正理清全局和局部结构的问题。④数据可视化。可视化的终极目的是对事物规律的洞悉,它不仅指所绘制的可视化结果本身,还包含多重含义——发现、决策、解释、分析、探索和学习。因此,可视化可简明地定义为“通过可视表达增强人们完成某些任务的效率”。

在上述“新冠疫情”现象教学中,数据可视化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案例1在分析疫情拐点时做出的很多统计图,如《全国每天疑似病例数及新增疑似病例数(边际增量)图》(如图1)。根据这个可视化图表,人们可以看到病例增长呈类似正态分布。如下页图2所示,蓝色曲线是正态曲线,黄色点为极大值点(μ处)并非大众理解的“拐点”,而红色点才是真正的数学上的拐点(μ-σ或μ+σ处),那么就不难得出2月4日已经是“疫情拐点”的结论。

4.交流与反思

交流与反思主要是指能够用数学语言直观地解释和交流数学的概念、结论、应用和思想方法,并能进行评价、总结与拓展。“数据分析”素养需要如下内容:

①善于模仿。在做数据分析时,模仿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模仿,主要是指前人优秀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直接“照搬”。成功的模仿需要理解他人方法的精髓,理解分析原理,并通过表面获得实质。必须善于将这些精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否则只能模仿,永远不能超越。②勇于创新。每次模仿都要总结,提出一些改进,甚至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数据分析的水平,从更高的角度分析问题,为整个研究领域乃至社会带来更多价值。总之,现象教学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让学生有“交流和反思”的机会。

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一样是话题的经历者、课堂的观察者。而且教师本身要深刻理解数据分析的主要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茫然的时候提供帮助。其次,在选择现象教学的话题时,一定要避免所选择的话题过于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如通过合作探究来验证物理或化学领域的一些复杂定律等,这些任务目标往往过于抽象和复杂,学生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几节课来完成。最后,现象教学可以促进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提升,但不是每个内容都必须用、可以用现象教学,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找合适的契机和情境来适时、科学地开展现象教学。例如,芬兰的现象教学,是用硬性的手段(国家课程标准)将部分学科“彻底打通”。而在我国,学校现阶段则可以在保留传统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在学年中专门安排一个或多个学习阶段,集中开展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喻平.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与学业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1):80-85.

[3]涂子沛.数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4]雷浩,崔允漷.核心素养评价的质量标准:背景、内容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87-92.

猜你喜欢

数据分析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