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首批流失文物回归亲历记

2023-04-03

读报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水法管理处渣土

1860年英法联军在掠夺之后又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这座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的“世界奇迹”,沦为一片残垣断壁,面目全非。此后多年,圆明园屡遭劫掠,成千上万株名木古树尽遭砍伐,无以计数的石雕、碑刻、太湖石等被盗卖或运走,散失各个角落。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受到重视。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以作些修复。1976年底,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开始对遗址进行整理和保护。翌年,在著名学者侯仁之的热心推动下,北京大学同意将散落在朗润园的五块观水法石雕围屏等石构件由圆明园管理处运回原处安放。这是自圆明园被毁百余年来,首批流失文物回归。

  然而,第一批文物的回归在当时没有媒体报道,也没有引起社会的轰动。本文作者是侯仁之之子,退休前也是圆明园管理处的职工,有幸见证了这鲜为人知的一幕。

沉睡在朗润园的石屏风

  1977年的一天,我陪父亲绕北京大学未名湖散步,正巧北京大学负责校务的王希祜迎面而来。王希祜和蔼可亲,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寒暄几句后,父亲开门见山对他说:“我去区里规划局开会,边满堂局长说,现在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已经开始清理遗址了,打算变成一处遗址公园。我们支持一下。”

  王希祜听后很欣慰,“嗯,好事”。父亲说:“咱们朗润园里有几块石屏风是圆明园的,要还给人家。”王希祜听罢沉默片刻,毕竟北大校园里的圆明园遗物多了。父亲接着说:“这几块石屏风,不是燕京大学拉来的,是贝勒载涛。拉来之后就一直扔那儿了,也没用上。” 王希祜琢磨了一下,心想也是,就呵呵一乐说:“既然您都发话了,那,行吧。”

  当时,我去圆明园管理处上班的人事關系还没完全办好,但我经常去尽义务。很快,我就把这个好消息转告圆明园管理处的总工杨振铎师傅和新来的张恩荫书记:“北大王希祜点头了,咱们可以去把观水法石屏风拉回来了!”

  张书记听后,非常高兴。他说:“早就听老先生说,石屏风流落在北大朗润园。侯老先生帮咱们把这事搞定了,太好了!”杨师傅也很兴奋地说,我安排人把观水法石屏风的基座清理出来,估计到了秋天就能接“宝贝”回家。

  这天,我还拿着腾固先生编辑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和1933年实测圆明园的地形图给他们看,上面各有父亲的印章“仁之藏书”。《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中的照片是德国摄影师奥尔末于1873年拍摄的圆明园,也是当时我们所知道拍摄时间最早、最接近西洋楼原貌的影像资料。他们看到资料后,如获至宝,希望有机会仔细研读。这本图册和地图就一直留在圆明园管理处。

  那段时间,我有空就骑车去圆明园,结识了圆明园专家赵光华老先生。他给我讲,圆明园虽然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掠夺焚毁,但当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幸免。毕竟圆明园太大了。赵老说,同治年间,慈禧太后还曾试图重修圆明园,拆东墙补西墙,恢复了绮春园里的一些殿堂,并改名万春园。最终因国库亏空,重修尚未完成,转为修复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圆明园已经相当没落。园内的许多未被英法联军烧毁的房屋建筑逐渐被拆、被挪用、被拍卖。圆明园西洋楼观水法的石屏风也差点就被卖了。

“水法”就是喷泉,源自欧洲,明清以后由传教士传至中国,因此又称“西洋水法”或“泰西水法”。乾隆皇帝非常欣赏传教士带来的欧式喷泉建筑,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先在圆明园东邻长春园之北墙外,命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设计监造了“谐奇趣”“养雀楼”“迷宫”等一组欧式风格庭院建筑;又于1759年自“养雀楼”向东延伸轴线上,建造了“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线法山”等欧式庭院建筑。为了观看“远瀛观”前大水法的喷泉秀,大水法的对面还设立了露天观景台。乾隆坐在观水法中心的宝座上,面朝北方。宝座的背后有石屏风环绕。屏风上分别雕刻着西洋军旗、甲胄、刀剑和枪炮等图案。屏风之间有石柱,东西两侧各立一座汉白锥形四方塔。在石屏风的东西两侧,各有通向长春园的西洋式门券。西洋楼完工后,乾隆还下旨刻制了20幅西洋楼铜版图。

  赵老告诉我,1910年之后,圆明园内的李太监擅自与私商串通,试图索价五千银元将石屏风一套出售。而私商只肯出两千银元,双方争价之际,被光绪皇帝同胞兄弟贝勒载涛得知,于是把太监驱逐出园,并将这七块石雕运至朗润园的西门内。

  朗润园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与圆明园仅有一墙之隔。其前身是清朝嘉庆时期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并改称“朗润园”。奕于朝政倾轧之余在此园居住,园内水榭临月、烟波渺渺,环境极佳。父亲曾在《燕园史话》一书中考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去世后,朗润园被内务府收回,一度用作赴颐和园上朝的诸臣召开会议的场所。曾任尚书等职的晚清大臣荣庆的日记中,多次记载在朗润园开会议政的情形。宣统末年,溥仪将朗润园改赐七叔贝勒载涛。1920年代初,载涛将朗润园租给燕京大学,作为教职工住宅。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址燕园后,将朗润园买下。此后多年,即便是住在朗润园的北大教职工,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隐藏着散失的国宝,而失主就是北墙外的圆明园。它们在朗润园的芦苇丛里,沉睡了半个多世纪。

  知道石屏风下落的人还有几位,但是能决定将石屏风送回圆明园的关键人物是父亲。当父亲从边满堂局长那里得知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后,就琢磨着如何推动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于是,才有了与北大王希祜在未名湖畔达成的口头协议,这仅仅是第一步。

用“大解放”接“宝贝”回家

  1977年11月,圆明园的植树工作总算告一段落。杨振铎师傅带着十几号工人,浩浩荡荡跨过万泉河,进了北大东门。小岳师傅开着常州牌手扶拖拉机,孙建华师傅开着上海581三轮汽车,拉着撬杠、滚杠、大绳、杉板和绞盘,直奔朗润园。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终于可以接“宝贝”回家了!

  不过,回家的路并不容易。朗润园在未名湖北边,石屏风陷在朗润园的西头,临近红湖游泳池,大卡车根本进不去。因此,石屏风、四方塔、石柱只能靠人力,一块块从泥塘里拉出来,再用杉板托着,底下铺滚杠,用绞盘牵引,沿着行人小径,一段段拉,直至100多米以外的装运点。

  这五块石屏风中,四块厚63厘米,高220厘米,宽83厘米,约有4吨重。最大的一块,宽114厘米,估计有5.5吨重。可以想象,搬运的过程异常艰辛。全靠十几个人铆足劲儿,推着绞盘,一寸一寸地拉。

  那时,圆明园管理处没有自己的卡车和吊车,都是杨师傅走关系向建筑公司借来的。起运时,卡车一次只能拉一块石屏风。那几天,我们在朗润园和圆明园之间辗转数次。卡车开在前面,吊车跟在后面,一路绕行未名湖,经过罗锅桥,出北大东南门,路过清华大学西门、长春园宫门,最后从西洋楼东头豁口进入圆明园。

  当年,观水法的石屏风坐着马车离开了圆明园。谁也没想到,50多年后,它们坐着“大解放”回家了。

  为了迎接它们回家,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人提前把观水法的基座,从2米厚的渣土里刨了出来,并把渣土用手推車运到远处的泽兰堂。由于时间紧迫,宝座尚未完全清理出来,还埋在渣土下面。不过,正好可以让吊车“骑”在乾隆宝座上面,安放石屏风。

  方锥塔体积相对较小,吊车安放时一步到位。石柱由于早已断成两截,我们把下面一截安放妥当后,在接缝处加了一些水泥浆当黏合剂,再把上半截放上去。如果你在观水法留心观察,就可以在石柱中间看到这道缝隙。

  石屏风的安放过程,没有方塔那么顺利。因为解放卡车的承重能力是4吨,吊车的安全载荷上限也是4吨,而最大的一块石屏风有5.5吨。但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好硬着头皮试一试。于是,吊车司机先把大臂尽可能立起来,再把石屏风吊起来,然后慢慢地旋转塔台。石屏风在半空中,缓慢地切割着空气,吊车的支撑脚下,不断发出砖石破碎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大家全都屏住了呼吸。终于,吊车吊着石屏风,转到了基座的正中间。但麻烦接踵而来,虽然原位安放的高度是够了,可距离还差一些。此时,吊车司机把油门收了点,大声跟杨师傅说:“还差点儿,我再放大臂往前来点儿,您帮我瞧着点儿啊。”杨师傅点了点头,跟董平波师傅一左一右护着石屏风。接着,吊车司机小心翼翼地下放大臂。眼看大臂越降越低,石屏风也越来越接近预定位置。就在这时,吊车的车头越抬越高,支撑脚下渣土飞溅,噗嗤噗嗤冒着白烟。我站在一旁看着,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忽然,由于吊车大臂伸出去太多,整车失去平衡,向前栽了下去。只听砰的一声,石屏风闷闷地砸落在台基上,吊车的前轮悬在了半空。一瞬间,空气都凝固了。杨师傅赶紧查看。没想到,石屏风和基座都安然无恙,好一个完美的一次到位!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五块石屏风、石柱和方塔,终于被安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这是自圆明园被毁百余年来,首批流失文物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挖掘石屏风基座时,我们在碎砖渣土中发现了观水法宝座周围的西洋石雕栏板。由此可见,当年的人们在拆运石屏风时的暴力场面。他们先把镶嵌在石屏风周围的砖扒倒,连同宝座栏板一起埋在砖石渣土中,然后将平板马车顶至石屏风跟前,拉倒石屏风后躺在马车上拉到朗润园。宝座栏板没有放回原位,现在圆明园西洋楼展室院内展出。

  父亲对圆明园一往情深。1930年代,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潞河中学考取了燕京大学。他曾称自己上了两个大学:一个是燕京大学;还有一个大学,他称之为“圆明园大学”。

  圆明园毗邻燕京大学,父亲是学历史地理学的,他曾带着圆明园的老照片和测绘图,一处处踏勘。久而久之,圆明园里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父亲说,当时圆明园已荒废多年,野草丛生,狐兔出没;看着昔日的“万园之园”沦为断壁残垣,对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痛恨不已。我认为,父亲的“圆明园大学”是他推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走出书本,野外调查。

(摘自《北京晚报》侯帆星)

猜你喜欢

水法管理处渣土
探索创新 开辟渣土管理新路径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服务为民献真情——记邯郸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王志海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荷兰新《水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公告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公告
江西省高速公路抚州管理处通信系统改造研究
温阳利水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