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中央干部团紧急奔赴东北
2023-04-03
抗战胜利前后,在抉择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时刻,毛泽东和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把战略眼光投向东北,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1945年9月2日,中央干部团1000多位中高级干部率先开赴东北,拉开了两万干部进东北的大幕……
毛泽东亲自作动员
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该如何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在哪里?毛泽东把战略的眼光投向了东北,他直白深刻地告诉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们,东北之于中国革命的特殊重要性——“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毛泽东为什么會这样认识和评价东北?他在1945年5月31日中共七大报告中就给出了答案。他指出:“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
在七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找东北籍干部谈话,动员他们准备回东北工作。林枫夫人郭明秋曾撰文回忆毛泽东动员林枫的场景:“七大开会期间,毛主席曾对林枫说,要和东北籍的同志们多来往来往,准备回东北工作。”这里还包含着另外一个信息,派东北籍的干部回到东北工作,是毛泽东的一个工作思路。林枫不是普通干部,在党的七大上,林枫当选为中央委员。派一名这样高级别的干部准备进入东北工作,又是毛泽东这样党内最高领导人与之谈话,这意味着,从中央层面来说,已着手考虑和安排干部去东北工作。
高规格组建中央干部团
毛泽东虑事周全,总是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作决策。他和党中央将如何开展东北的工作呢?
最初的想法是先派部队进入东北接收沦陷区,同时派干部进入东北工作。为此,在获悉苏联对日作战后,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作出了部署,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命令。具体命令如下:“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中共中央根据错综复杂的形势发展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命令吕正操所部留在原地待命,万毅所部进至热河待命,张学思所部则简化成了带着警卫连和家属进军东北。只有此时距离东北最近的李运昌所部按照计划进军东北。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又在8月12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对派遣干部进入东北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决定由中央组织部集中延安的东北干部及确定去东北工作的干部组成训练班,准备派往东北工作”。
按照8月23日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的精神,刘少奇、彭真负责抽调、组建干部团。经过组织考察和派遣,有1000多名同志获准参加首批奔赴东北的中央干部团。由延安出发到东北的干部团分为多期。第一期干部团以中央机关、中央党校,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高、中级干部为主,还有一部分警卫人员和勤杂人员。另外,还有300名左右晋绥边区政府的干部在兴县随林枫一起入列,使整个干部团最后形成1900多人的规模。虽然人员在不断补充,但这支干部团的主体由党中央选调,又是从延安出发的,所以,大家习惯上把这支干部团称为“中央干部团”。
负责护送中央干部团的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二团约2650人、二旅一团约700人组成的部队,在时任教导一旅副旅长赵承金的带领下开赴东北。他们和中央干部团统称为“东北支队”。
8月12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后,8月19日,毛泽东又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起草电报指示贺龙、林枫:“林枫准备去东北。去东北干部1200人一星期后由延安出发,交林枫率领北进,请林枫先作准备。”由此,林枫成为由延安出发的第一批中央干部团和东北支队的总负责人。
东北支队的领导是由毛泽东、朱德二人联名签署任命的,东北支队政委张秀山同时兼任中央干部团政委,东北支队司令员为黄永胜。挺进东北过程中,朝鲜义勇军在绥德加入东北支队,林枫作为东北支队总负责人,率领独立营在兴县加入东北支队。
启程奔赴东北
1945年9月2日,中央干部团启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彭真和中央机关、中央党校的有关同志,同延安各界人士一起为中央干部团送行。在中央干部团启程后,陆续从各个地方到东北的干部,最后有2万人之巨!而且,这2万名干部中包括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10名中央委员(含政治局委员4人)、10名候补中央委员。
行军是艰辛的。中央干部团很多干部都是“机关文职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年龄差别也较大”,急行军很容易就出现腰酸腿胀的状况。张秀山知道大家没有长途行军的经历,他就带领大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适应性行军。这一周里,每天行军40-60里地。经过一周左右的适应性行军,大家急行军的本领得到显著提升。每天行军速度可以稳定在100里地以上。后来,遇到敌情紧张时,行军速度可以达到每天200里地。
9月17日,中央干部团到达晋西北,与林枫率领的从晋绥边区抽调的干部会合。中央干部团在兴县休整5天。到达兴县后,张秀山针对行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开了一次大会。会上,张秀山指出,这段时间行军还是在根据地里行军,群众对大家给予了很多必要的支持。他提醒大家,过几天,中央干部团就要进入敌占区了,同志们要把困难想得再充分一些。同时,张秀山对这段时间行军过程中出现的不守纪律、行动迟缓、不愿出公差等问题进行了批评。
9月18日,林枫给晋绥边区的部分干部和中央干部团的干部开了一次大会。林枫讲:“首先说说基本问题:东北是谁的?东北是我们的。大家到东北去,要为人民好好服务,每个人都要变成一棵柳树,与当地人民结合好。假若我们是剥削人民的思想,就是红军给摆好太师椅,我们坐上去,还是要翻下来的。”
9月26日,中央干部团抵达与五寨县毗邻的神池县。神池县“地处晋陕蒙交通咽喉,为雁门、宁武、偏头三关要地”“自古兵事频繁,历来兵家必争”。毗邻神池县城的很多地方,仍然处在日伪军和阎锡山的军队控制之下。在阎锡山的国民党军和日伪军的封锁下,数千人的队伍想在一时之间通过敌人控制区,绝非易事。中央干部团在部队和民兵的掩护下,最终克服困难顺利通过了这一地区。
10月23日,林枫率领的前梯队抵达沈阳。此后,林枫任东北局组织部部长等职。而黄永胜、张秀山则根据中央的指示留在热河工作,“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准备作战”。他们把东北支队和中央干部团后梯队送上了承德开往沈阳的火车。10月30日,这批干部进入沈阳。至此,中央干部团在东北支队的护送下,胜利进入东北。
(摘自《世纪》张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