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体育
2023-04-03孟科高迪韩玉龙
孟科 高迪 韩玉龙
在《飞鹰艾迪》上映前,我不知道艾迪·爱德华兹是谁。电影的介绍里说他曾经是英国跳台滑雪选手,腿脚不好,高度近视,20岁“高龄”才开始练习跳台滑雪,侥幸获得参加冬奥会的资格,成绩排在最后一名。
这样的成绩竟然敢拍励志传记片?我怀着狐疑走进影院,结果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数度泪流满面。这部电影果然讲的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但妙就妙在把这个失败者被拍成了万众仰慕的英雄,丰富了成功的定义。
艾迪小时候迷上了跳台滑雪。即便成天摔得鼻青脸肿,也保持走火入魔一样的热情。跟无数体育励志片一样,艾迪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看似落魄,其实非常厉害的教练,将自己的独门心得倾囊相授。但是,英国奥委会和同胞都不支持他,反而千方百计暗中阻拦,嫌他给英国人丢脸。
冬奥会上,他毫无悬念地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即便是倒数第一,仍然带全场上万观众欢呼庆祝。他闪着泪光,认真地说:“我真的很在乎,真的热爱这项运动。”他克服地心引力飞起来的那一刻,就是一只直冲云霄的雄鹰。
耻笑他的人都沉默了,喜欢他的观众山呼海啸。在这个世界上,天才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平庸之人。一场比赛,相比名列前茅的种子选手,注定垫底的角色更难担任。这份微妙的心理,从小学运动会起我们就懂。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马来西亚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的原因。他不幸与林丹生在了同一个时代,但他们都是自己的冠军,在赛场上都值得尊敬。比赛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最重要的也不是征服,而是拼搏。那些一瘸一拐咬牙走到终点的人,和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人同样值得掌声,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也爱上了冰雪运动。北京冬奥会上,很多项目不是我们的传统强项,但我们为敢于挑战自己的运动员骄傲和自豪。
这个时代还需要女排精神吗?看完《夺冠》,我有了答案。
上世纪80年代,一些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与世隔绝,自信匮乏,感觉什么都不如外国人。像电影里所说,女排“高不过苏联,跳不过巴西,力不如南斯拉夫,技不如日本”。打不过怎么办?跟男排打。打赢了男排,才有机会赢东洋魔女日本。手接不住的球就用脸接,别人扣1万个球,我们扣5万个。就这樣,练到极限的女排终于站在了颁奖台上。
很多年后,那段传奇消失了。新一代的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遇见了世界至强巴西。体育馆里一片嘘声。中国队将巴西斩于马下,这是女排姑娘们坚持训练的结果。
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想放弃打排球时的画面,痛定思痛后,她回来了。这种坚持和毅力在当今社会一些人中稀缺。任何事,唯有坚持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我们需要女排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写照:从失败到胜利,从低谷中一步步爬出来,只因为“我不想输”这四个字。
电影中有很多金句。“ 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体现出她们的团结;“不仅要在顺境中相信自己行,更要在逆境中相信自己行”,体现出她们的顽强;“有人觉得我在球场上耗费了青春,没有专业,一身伤病,但我觉得值得”,体现出她们的坚持与梦想;“鹰有时候会掉在地上,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体现出她们的自信。
这个时代还需要女排精神,正是因为这样,她们才会成功,我们也能成功。
《洛奇》这部电影,我不知看了多少遍,经常在某个时刻想翻出来再看一遍。看的过程中,总觉得洛奇好像就是自己。虽然我不是拳击手,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在打动我的心,好像看透了我似的。画面是那样简单,人物是那样真实。还是无名小卒时,没有人关注、理睬;一旦转运了,多少人都来抱大腿。这就是普通人,不能怨他们,每个人都不容易。
洛奇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我?也许是他在平淡生活中的坚持。如果没有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他仍然会和女友相爱、结婚,继续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去讨债的时候,仍然会手下留情,不愿去砍掉他们的手指。他依然幽默,热爱生活,不甘堕落。是什么支撑着他的生活呢?好像什么也没有,只是为了生存。当他有了女友后,也就开始了所有人都要过的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仅此而已。说到底,电影好像没有多深刻的道理,就像一个美梦。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每次看完都很有力量,觉得生命不再那么枯燥,就好像做了个梦。《洛奇》让我的生活丰富了许多,这个梦我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