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分析谈钢琴演奏基础能力的培养*

2023-04-02高曼曼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呈示部小调调性

高曼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质包含两方面含义:一从文学层面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流派风格,作曲家自身的成长经历等,分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二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偏向于分析音乐理论,着眼于作品整体的曲式结构,包括体裁形式、主题动机、旋律走向、节奏变化、和声构成以及调式调性等要素的运用。

一、旋律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核心,是作曲家的思想、作品的灵魂。音乐艺术的表现是简单而朴实,但旋律却是在复杂的乐曲中提炼出来的。旋律发展可以是单声部的乐音运动,也可以存在多声部的相互交替中,不论哪种形式,旋律都在以一种横向流动的方式展现作品风格。

(一)旋律的流动性

旋律线作为整部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它在发展中的起伏变化、运动态势、音域空间是清晰可见,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音域上来讲,旋律的走向可呈现为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向上进行的旋律,特别是时间较长、音域较广的进行,通常用来表现情绪高涨,力度逐渐渐强[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 No3 第一乐章

旋律长时间向下进行,音乐情绪从紧张转为放松,力度也由f-p。很多乐曲结尾或者是乐段结尾处,经常这样来处理。

从乐句上来讲,旋律可以是长句也可以是短句。长句描绘的画面优美抒情,音高上、下行的幅度不大,旋律线呈波浪式行进,力度变化以循序渐进的形式进行。短句则与长句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持续的短句进行,代表着一种活泼、鲜明的特色,更具有戏剧性效果,如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呈示部的主题旋律: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一首充满欢乐、并带有舞蹈性因素的回旋奏鸣曲式。作为呈示部中的主部旋律,线条短促,节奏跳跃,和弦断奏使这个主题明快、活泼而富于动力感,与之后委婉动人的副部形成鲜明对比[2]。钢琴演奏时要注意指尖的颗粒性与弹性,在手腕支撑的基础上,指尖轻巧敏锐的跳动。

(二)旋律的呼吸性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是有呼吸、有气口的。通常来讲,和声终止式(完全终止、半终止以及变格终止)、音乐动机、节奏形式乃至旋律线中的起伏变化等都可以成为旋律分句法的依据。正确的分句可以准确把握音乐呼吸,保持乐句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很好地诠释音乐形象。相比管乐、声乐而言,弦乐与钢琴在旋律呼吸的表现上更难,弦乐需要以换弓的方式来表现,而钢琴演奏更是要以内心歌唱、情绪的延续以及对音乐的感觉来达到旋律完整性。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双手交替的分解和弦,将情绪推至高潮,并在最高点转为“P”。主奏钢琴的两次行进要一气呵成,不要有停顿的感觉。第一次的弱音和旋结束,手架、指尖保持不动,但内心依然在歌唱,旋律依然在进行,保持身体放松,双手在空中缓慢移动,开始准备下一乐句。

再如:肖邦的《升c小调波兰舞曲》,从第乐曲第2小节起,很明显旋律声部转换到低音部,轻柔缓慢的歌唱,手指触键稍深,以指肚的厚重感替代指尖的颗粒感。演奏更为轻柔,要将力度倾注在高音声部,控制好触键位置。三个声部构成饱满的和声效果,旋律线条丰满流畅,特别注意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并且在演奏力度上有所变化[3]。

(三)旋律的完整性

旋律不在一个声部,而是穿插在不同声部,经过各种和声织体、节奏音型的丰富变化来开展。演奏者要分清旋律线条的穿插变化,注意旋律的流动性与完整性。以肖邦《第二叙事曲》开始的主题为例,牧歌式风格的旋律优美,速度平缓,三拍子的舞曲形式强化了音乐的田园风味,使音乐的抒情性与叙事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高声部旋律线的流动性和整体音乐的层次感,手指触键可以稍稍用一点指肚,但手指一关节要支撑住,手腕平滑地跟随着手指轻轻移动,注意控制住声音的音量与乐句呼吸,弱拍位置不要出重音,内心要始终跟随旋律进行歌唱。

旋律是一部作品的灵魂。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只关注于手指技巧或者优美的嗓音,只有抓住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把握旋律发展方向,演奏的语调才会生动,表现音乐才会有逻辑性、层次感,音乐才能真正感动人。

二、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是整部音乐作品的框架,是作曲家建立完整乐思形象的关键。作曲家以音乐创作的手法通过对主题进行“叙事—发展—转折—高潮—结束”的一系列创作,最后形成表现音乐形象、展现音乐情感的作品。笔者以《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的第一乐章呈示部为例,从曲式结构分析的角度诠释演奏技巧。这是一首带有协奏风格的奏鸣曲,整体结构沿袭传统莫扎特“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并采用大胆的转调与离调、复杂多变的和声以及大幅度节奏与速度对比呈现主奏钢琴与协奏部分之间的对比[4]。

呈示部

第一呈示部:主奏钢琴直接奏出五小节主题动机(例1),与第五交响曲‘命运’开头那惊心动魄的动机,即所谓“命运叩门”源于同一思想。

例1

主奏钢琴以梦幻般的主题意境开启,演奏中要求力量从肩膀直接放松到手腕,利用掌关节支撑住整个胳膊重量,并结合肘部及腕部的松弛将重心自由移动。重音与跳音的衔接是这个主题表现关键,既要有对比,又要一气呵成,要用内心的感觉去唱。在语气上要弹出“p-f”和“f-p”的变化,在平静中衬托着主题旋律。

经过连接部的承接,带有舞蹈性质的第一副题(例2)出现,并形成a小调—C大调—G大调的调性变化,增强音乐色彩。主部与副部之间在音乐情感上要形成鲜明对比,演奏中手指触键位置由指腹到指尖,力度由小臂到手指,让音色在不同的结构框架中塑造丰富的音乐形象。

例2

第二呈示部:主奏钢琴以流水般的音阶律动奏出第二呈示部的主部形象,演奏中要求手指触键快速、均匀跑动,强调指尖的牢固与硬度、手腕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追求轻盈、颗粒性的音色以及流动性旋律。从119小节进入由三个副部主题构成的副部,主题色彩发生转变,欢快的舞蹈情绪转为田园风味。协奏钢琴率先以G大调D功能导出4小节新的主题材料,开始第一副题,并通过调性变化、模进手法逐步展现第二、第三副题,直至从180小节开始,经过D2—T6功能解决的不完满性推动音乐继续扩展,并运用主部素材作为展开部中引入阶段的和声叠入部分,为展开部的发展赋予更大推动力。

对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呈示部进行结构分析,我们了解呈示部中主题有着与“命运”相似的动机音型,抗争精神一涌而出。钢琴演奏者必须要了解曲式结构的变化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要将整体结构的分析与细枝末节相结合,同时把握踏板、调性、和声、音色变化,最大程度反映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三、和声与调性的分析

钢琴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和声进行、调性转换以及乐队总谱进行分析,这是作品性格特色表现的最主要方面。

(一)和声

和声的连接很好地展示了音乐的发展逻辑。以肖邦《肖邦第二叙事曲》为例,作品的第一主题是缓慢的八六拍,低音声部伴随高音声部的歌唱性旋律徐徐推进,通过“T-S-D-T”的和声进行,将流动的旋律以柱式和弦所带来的坚定形式,诉说平静之下的情感变化。

正三和弦的推进并不像色彩性和旋,容易突出变化。学生在演奏这段乐谱时,经常把握不好主部。虽然每个音符演奏的都对,但却犹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情绪上的拖沓会让演奏变得毫无生气,总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演奏中,手指触键处于指肚,手腕松弛,以平移的方式转移力度,既要保证高声部的歌唱性,又要表现出低声部娓娓道来的情绪状态,并能够在每一次和声的变化中推动情绪发展。

同样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另一作品——格里格的《致春天》,作曲家则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以及附属和旋,通过这些色彩性和弦的变化结合北欧民族的五声性音调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场景。

这是再现部之后的尾声,旋律已经被强烈的色彩性和声变化所替代,通过“b3IV—bII—bVII—bVI—I”副属和旋的缓慢进行,音乐在一片盎然生机中展现将春天气息丝丝展露。演奏者必须要把握和声细腻的变化,左手琶音力度控制在指尖,带有朦胧色彩。右手在抓住八度音程变化同时,注意内声部隐藏的Re--Mi–Fa线条。

(二)调性

调性与和声是相伴相随,作曲家通过和声功能变化来阐述调性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表现层次,展现丰富色彩性变化。再看肖邦《第二钢琴叙事曲》的第二主题,音乐进入46小节,小三和弦与减七和弦的六连音跑动以“Presto”的速度与ff力度如暴风雨般直接奏响,与平静隐藏悲伤的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调性先后经历a小调、g小调、d小调,甚至出现be小调的附属主题,每一次调性的转变都将情绪再次推进。

肖邦《第二钢琴叙事曲》

肖邦《第二钢琴叙事曲》

演奏者要提前设计好不同调性的色彩布局。音乐以a小调强音奏出,右手掌关节抓住琶音,并以大臂力量结合腕部横向运动带动手指,声音饱满且平稳。进入g小调,音乐虽然处于强音,但调性内在所具有的忧郁气质,使音乐在愤怒之下稍显悲伤,力度比之前要小。之后音乐经过d小调的沉思,力度不仅要收敛,同样音色更加厚重,右手和弦以大臂力度进行,左手快速的音阶跑动好似思绪起伏变化忽强忽弱,最终在be小调中获得坚定明确的思想。这段音乐的演奏必须要结合调性变化做好力度与音色的布局,使音乐在层层递进走向高潮。

以上几个方面对把握音乐表演艺术的多样性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包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根据作品性质选择合适的速度、准确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性、仔细把握乐谱上标记的表情术语等。每一部作品都已阐明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在于你是否仔细研究,深入理解,并运用扎实的基本功底结合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再现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呈示部小调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四 季 相 思
传承与引领
思 夫
五河小调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