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看·聆听·艺术通感

2023-04-01孟茜

长江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通感艺术家绘画

孟茜

当代艺术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宽阔的展示理念,传统架上绘画和声电、光影、材料、自然资源,以及装置手段结合在一起,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带给观者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的通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在郭子、范楚婧和张爱力迎新三人展现场,三位女性油画家,选择了背景音乐作为观展伴奏曲,一改传统架上绘画展览现场无声无息的观看体验。或轻盈婉转、或低回悠扬,女性、音乐、绘画,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画布上奏响了走出三年疫情、期盼春回大地的心曲。此前,大多数声光电装置艺术作品均是从技术和理念的角度呈现,作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郭子、范楚婧和张爱力,她们在创作观念、画面图像、作品命名和展示呈现诸多方面,将绘画与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紧扣的视听体系,在艺术形式创新上做出了深入的探索。作为湖北籍80后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们作品中给观者呈现的艺术通感,无疑构成了三人作品展重要的艺术特征。

通感,是指在藝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审美感受。这一概念最早由文学大师钱锺书提出,他在1962年出版的《文学评论》中发表了《论通感》,提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将看到的写得像听到的,将听到的写得像闻到的,这让表达更新颖,给人印象深刻”。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画家也是音乐家,因为他可以描绘出可见的对象物给耳朵造成不可见的印象”。音乐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中无疑存在着某种共性的特点,促使双方相互借鉴与影响,使通感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三位艺术家在创作与展示的过程中,巧妙打通了绘画与音乐的界限,强化艺术通感体验,在探索当代绘画的创作实践中呈现出新的手法和面貌,也凸显了新一代女性艺术家的绘画创作特性。

郭子:画布上的印象交响曲

郭子在湖北85后艺术群体中,是关注度较高的艺术家之一,良好的求学背景、众多名师的辅导,使她的创作与同龄人相比更显成熟,加之自身细腻而敏感的性格,使其作品从内到外皆显现出生命的张力与渴望。郭子的创作多以生命和生长为主线,不拘泥于具象而完整的形态和规整的图式,画面中那些弯曲而流动的形体、线条和色块,似生命细胞、又似音乐符号、亦或又似自然环境中的万物,各种形态的线条相互交织在一起,给形式化的线条注入了植物般的生命力。画面中缠绕在一起的线条和色块,与稳定的几何构图框架形成了一种相互对抗的想象力,如同其《Unlimited》(中文意为无限)系列作品一样,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充满着印象派音乐的意蕴。有评论家称其为“当代湖北画家中的拉威尔”,拉威尔是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面对外界的赞誉,郭子坦言,有幸能把自己与音乐大师拉威尔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绘画能呈现出拉威尔作品《波莱罗》中那些神秘、渴望、抽象的音乐感受和图像张力。《波莱罗》是郭子在绘画创作时常听的音乐之一,表达的是对感情、对完美未来的渴望,是二十世纪法国印象派风格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其作品旋律所塑造的气氛是带着神秘东方色彩的,通过主题的不断重复,渲染出对生命、对未知世界的探秘感受。 在郭子的《生长者21》、《环境1》和《另一个地方4》等作品中可以看到,抽象乐曲般的图形符号,充斥在画布之上,植物盆栽、太阳花、植物虫、植物星球、星系、培养器皿、蘑菇房子、绿叶、树干、心脏、海螺、蝴蝶,这些孩提时代的记忆碎片和模糊印象,如印象派的音符一般,结合其个人在当下中年危机的现实状态,这几种元素放置在一起,产生绘画反应,呈现出其对已知生活状态和未知生命历程的绘画思考。从郭子为其作品的命名中可以看出,生命、生长、环境、空间,这些词汇更多地体现了其对于生长路径和生存状态的关注,郭子善于用线条的形象来表达音符的跳动和生机,点、线、面等绘画元素,如同跌宕起伏的乐章,在其作品画面中交织和重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画布上的印象派乐曲。

生命与生长的创作主题、原生性和个性化的朴素图式、印象派音乐般的视觉呈现,构成了郭子鲜明的创作特征。

范楚婧:生命中的浪漫协奏曲

范楚婧和郭子一样,从湖北美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她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从工作室师生以往的创作经历来看,创作中的阶段性变迁似乎是工作室师生创作历程中的一个传统,随着个人生命历程的推进,创作的面貌与绘画语言也随之产生变化,这在范楚婧的绘画创作经历中尤为明显。教师与艺术家两种身份的切换、创作题材和形式风格的切换、作品所显现出的浪漫想象和夸张手法以及在展览现场响起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共同构成了范楚婧艺术创作的浪漫协奏曲。

提及自己的作品与展览现场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呼应关系,范楚婧认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三个乐章是根据情感与内容的需要有着不同的速度,体现出浪漫乐派的创作特点,三个乐章中的音响形象各异,色彩鲜明,这些都与范楚婧个人的创作经历和风格变化极为相似。独奏的乐器和单独点缀的协奏效应表现出艺术家在群体中的个性化和独立性,也与范楚婧最新几年作品的创作方式不谋而合。人生历程中的阶段性生活素材,使其作品的视觉面貌与绘画表达显现出跳跃式的变化。

从范楚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较为专注于个人化的视觉想象。从《隐秘的发生》《微光》再到近期的《夏日的风》,三个时期的作品带给观众三种不同的视觉感受。《隐秘的发生》创作于2017年,范楚婧运用反差手法,使画面色彩形成一种光晕效果,黑暗深邃的丛林环境与白色发光主体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四周布置了色彩绚丽的花草植物,使整个画面显现出一种梦回生命初始的氛围,具有较强的女性画风标识和神秘浪漫的视觉感受。《微光》延续了范楚婧在创作过程中对植物的迷恋,在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上有了新的变化,采用了多幅画面并置的形式,犹如音乐中的多个乐章中独奏的乐器和单独点缀的协奏效应一样,强调单幅画面的生命个体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夜山》创作于2019年,作品中可以看到画面的语言开始转向表现性的语言,突兀的山峰和田野,表达了苦闷和压抑的个人情绪,好似其生命协奏曲中最低沉的音符。2021年,其作品曲风从低回过渡到明快,《夏日的风》使用了一种平面性的图示化语言来呈现艺术家个人化的女性思绪,圆弧的形状和帘状的白色矩形暗示了柔软的私密空间,圆孔式的松动表达,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随风飘动的思绪。

从色彩瑰丽的花卉草木、到韵律规整的微观植物,再到明快热烈的抽象构成,皆体现出范楚婧个人化表达的强烈欲望,同时她也对主题形象、材料肌理、绘画语言和表达图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范楚婧把绘画创作当作探索生命历程的媒介,每一次的生活经历都给其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激发其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使之与新的图像叙事相匹配。

张爱力:工地里的形式变奏曲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张爱力有一次偶然路过了一个工业工地,这一经历也成就了其最初的作品面貌。工地里废弃的生锈钢管、闪亮的金属铁皮,扭曲的塑料软管,这些工业材料瞬间刺激了她在绘画创作上的感知力,张爱力通过对工业材料在表现形式上的图像重构,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标识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呈现给观者的视觉感受,犹如重金属般的流行音乐,没有交响性、符号化、直白性和批量化等特点,给人一种不加掩饰、扑面而来的感觉。对题材和形式的深入挖掘,使其作品的绘画语言日趋成熟,其艺术特点也犹如钢琴曲一样,具有形式上的协奏与变奏效果。

從小练琴的张爱力,对音乐有着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曲中每个半音彼此割裂孤立,又同等相待。去除主音后的乐谱,将若干音调组成的参数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重复、交错、排列、组合,呈现出天然的无调性。它把创作所需的要素和方法简化到最少,在一个严谨但不复杂的构架里进行最大自由的创作,脱离调的概念,回归到以音程为主的设计,同时,也希望把这一认知贯穿到绘画创作中,使观者能从我的作品中体验到绘画与音乐的双重感受。”从张爱力的个人陈述中可以看出其对音乐的深度见解,这无疑对她的绘画创作也产生了化学影响,她的作品在画面图像、构成形式、色彩组合等方面有着音乐般节奏感和敏感度,绘画与音乐之间的通感效应更加强烈,如此也构成了张爱力有别于其它油画家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质。

早在2017年,张爱力在《现代诗》系列绘画作品中,有意模糊对象的本身属性,以写实之笔画现实之物,成抽象之相。作品《现代诗20180703》对软管的表面细节进行了“肉体”般的刻画,艺术家用物体的局部充当画面的整体,同时用写实的绘画手法更加深入地刻画物体局部的表皮,直到画出人的皮肤的毛孔一般,呈现出主体生命的肉身感受。如此细腻的绘画处理手法给工业材料的冰冷增添了一份人文主义的关怀,作品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直白的图像符号,并为现代文明添上了一丝温暖。2021年,张爱力推出了最新的《间奏》系列和《磁带》系列,绘画作品采用音乐方式命名,将绘画与音乐的结合推向新的境界。

湖北艺术家有着艺术创新的优良传统,老一辈艺术家唐小禾、程犁深入陶瓷厂烧陶,将绘画与建筑科技结合在一起;中生代艺术家傅中望从古代木工中获得启发,创作了当代榫卯雕塑作品;新生代的郭子、范楚婧和张爱力,她们在创作和展览的全过程中,植入音乐理念、音乐元素,引导观众体验艺术通感,在当代艺术的创新实践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幼专音乐教学多元艺术融合育人的实现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GA086)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陈    俊

猜你喜欢

通感艺术家绘画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