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方黄连膏的古今文献研究

2023-04-01朱艳华王玮莹高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500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50000

中南药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蜡名方麻油

朱艳华,王玮莹,高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5000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50000)

清代《医宗金鉴》所记载的黄连膏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1]中。原文记载“此证生于鼻窍内……内宜黄芩汤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黄连膏抹之立效”[2]。

近些年许多学者正在研究开发古代经典名方,需要在保证其古方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手段优化其制备工艺,因此要考证大量文献。本文主要通过归纳总结古今黄连膏处方变化,对经典名方黄连膏的处方来源、制备工艺进行考证,为其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1 黄连膏的文献收集与统计

1.1 数据来源

古代文献基于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医典藏》、相关古籍原版等,现代文献基于CNKI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以“黄连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 数据统计

以“黄连膏”为关键词进行中医古籍文献全文检索,筛选后共得到数据122条,涉及古籍34本。以“黄连膏” 为关键词进行CNKI全文检索,筛选后得到数据265条,其中前三个主要分类为:黄连膏112条,临床观察37条,复方黄连膏25条。

2 黄连膏的历史沿革

2.1 古代文献记载

从南北朝开始,古籍中以黄连膏为名就记载有多个方剂,均以黄连为君药,但配伍药味略有不同,通过归纳总结各个朝代的黄连膏,可明确形成经典名方的过程。现对相关古籍文献记载整理见表1。黄连膏在《刘涓子鬼遗方》中主要治疗湿热诸疮;《圣济总录》中主要治疗小儿癣疥赤肿。随着历史演变,通过加减药味,至清朝《医宗金鉴》中所收录的黄连膏方,由黄连、黄柏、生地黄、当归、姜黄等五味药组成,主治鼻疮。鼻疮多因风热蕴结于肺所致,治以清肺泄热。方中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姜黄破血行气,生地凉血养阴润燥,当归活血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之功效[12]。《医宗金鉴》中所收录的黄连膏方由于组方合理严谨,在后世成为临床外科发展的基础方,多以此方进行加减药味,例如《外科传薪集》方加白芷、牡丹皮、赤芍、合欢皮、大黄、黄芩、秦艽、紫草、白鲜皮等九味药,增强了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疡科捷径》卷下方是减去姜黄,加元参、生龟板两味药,增加了去腐生新的药效。

表1 黄连膏历史典籍记载

2.2 现代文献记载

现代各种皮肤疾病频发,涌现了一批治疗的药物,其中黄连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所治的疾病范围也越来越广。黄连膏临床使用多为加减方或联合临床常用药,在外科、妇科、儿科等方面应用广泛,对湿疹、皮肤烫伤、过敏性皮炎、创面愈合等疾病疗效显著。例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13]增加了大黄和黄芩,使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提升,主治湿疮诸证;武汉市各医院自制的黄连膏是减姜黄加黄芩,使其清热消肿能力得以增强;《河南省医院制剂规范》(1988年版)[14]方减姜黄加紫草,不仅增强抗炎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在河南省各级医院广泛应用。目前临床药味组成和功能主治见表2。

表2 黄连膏现代临床应用总结

黄连膏历史悠久,但对此方的系统研究较少。桂俊芳等[15]研究了黄连膏对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临床疗效显著。于倩等[34]通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芝麻素等的含量,并验证了黄连膏的体外透皮吸收功能及抗炎活性。王远茜等[35]优化了提取工艺,评价指标为姜黄素含量,影响因素为药材粒度、煎炸时间、煎炸温度、浸泡时间。由此可见,这些研究均是从某一角度进行,并没有全面的进行黄连膏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研究。故应按照国家颁布的经典名方研发要求对黄连膏开展包括制剂开发及质量标准的系统研究。

至今,黄连膏常用药材依然是黄连、黄柏、当归、生地和姜黄,除此之外大黄、黄芩也多为配伍用药,所治疾病多为鼻和肛门部位的皮肤疾病,多用于黏膜部位,使用时均为涂患处。现代研究证明中药脂溶性成分抗炎抗氧化作用更强,表2中黄连膏的制备方法多为油中煎炸法,用油炸或油拌炒药材,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药材炙后酥脆、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并可降低毒副作用[36]。

3 处方用量考证

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元、明、清三朝度量衡并没有改动,依然使用宋朝时期的“市制”方法,即:1两=1.194市两,1市两=31.25 g,1两=10钱,1钱=3.73克[37]。

通过考证可知,黄连膏出自清代,将经典古方各药味处方用量转化成现代数据,并通过取整转换为:黄连12 g、黄柏12 g、当归尾18 g、生地黄 36 g、姜黄 12 g、麻油 450 g、黄蜡 150 g。

4 制备工艺考证

4.1 辅料考证

古代油膏常用辅料有松香、黄蜡、白蜡等,本方中辅料为黄蜡,黄蜡是一种取自蜂巢的粗制蜜蜡。《本草纲目》[38]记载:“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即取蜂巢,放入锅中加水使其熔化,趁热过滤,冷凝成块,取出,即为黄蜡。因黄蜡属于天然的可食用物质,所以黄蜡也可作为中药用于治疗和预防人体疾病,其含有许多活性成分和酸性物质,可用于清热解毒。

通过古籍考证可知,古代煎炸成膏多以麻油作为辅料,除此以外还有桐油、牛乳、猪脂、白蜜等[39]。如《外科集腋》对膏剂记载“桐油1斤……搅匀”,《圣济总录》记载“除胡粉、水银、猪脂外锉碎,先熬脂令沸……以瓷盒盛”“以牛乳3合,渍之1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取1合……入腻粉搅和”,《圣惠》记载“上锉细……入白蜜4两相和,煎令稠”。很早之前就有麻油作为油膏剂的辅料,主要都是从芝麻中提取,只是不同朝代的工艺不同,三国时期麻油制备是采用石臼法或木榨法。汉唐时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40]中记载治疮用的是炒乌麻,并且当时更加推崇将乌麻用作药物的辅料。宋朝时期,庄绰在《鸡肋编》里记载当时主要用胡麻炒制芝麻油[41]。元明清朝时期是“炒碾磨”法制麻油,工艺更加精进。到了现代,主要使用胡麻,经压榨、压滤、水代等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麻油除了具有止痛消肿的作用外,还具有外用润肤、抗衰老等作用。

4.2 容器考证

古代煎煮药物的容器很多是药罐,大部分是陶瓷,加热方式也很原始,多为柴火加热[42]。到了现代,煎煮中药的容器常见的多为铝锅、陶瓷锅、不锈钢锅等。同时,加热方式也更加便捷,能控制温度和时间。原方中并没有容器的规定,但考虑到清朝时期铜锅盛行,《圣济总录》中黄连膏制法记载“以水并白蜜各3合,用铜器盛,于饭上炊1次,绵滤去滓,贮瓷盒内”,推测黄连膏制备时使用铜锅。考虑到铜元素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在确保处方质量一致性以及可追溯性的原则,在经典名方制备工艺的实验研究中,器皿可选择铜锅,加热方式选择可以控制的电磁炉加热,以考察方中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药效学的异同。

4.3 煎炸工艺的确定

在传统工艺的研究中,要以古籍中记载的为基础,进而结合现代实际操作水平和技术,进行制备工艺考察,使古籍记载文字更加具体化与数据化,确定准确操作规范。

考虑到黄连膏最早出现于《刘涓子鬼遗方》中,其工艺规定也可作为参考,如对油膏工艺曾有许多明确的规定[43]:

① 浸料:以苦酒浸之,夏浸一日,冬浸二夜或在油中直接浸半日。② 火力:必须微火,后世称为文火。③ 火候:观察油成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油的沸腾次数,如煎三上下、煎四上下等;二是根据“白芷黄膏成”。④ 不耐油煎药物采用分次后下和冷油中调入法。在以上诸规定中“白芷黄膏成”即白芷煎至变黄为度,是很好的质量控制方法。煎三上下指煎三次,煎至沸腾后端下重复三次,煎四上下就是煎四次。因此制备时需先在麻油中浸泡12 h(半日),并使用文火煎炸,由于文火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可在工艺研究中进行优化考证。煎炸时间可采用“白芷黄膏成”的方法确定,同时,也可在此时间上下浮动进行工艺优化。

5 结论与讨论

黄连膏方从南北朝起就开始使用,以黄连为君药,加减药味,所治疾病众多,为现代研究肌肤疾病提供了参考。现代文献主要以经典名方名录所收载的黄连膏方为基础进行研究,采用现代手段,扩展了黄连膏的应用。古籍中原方记载略微简略,原方中并没有药材的相关粒度、煎炸温度、煎炸时间、使用容器材质的明确记载,只能参考同一时期的油膏工艺技术初步确定其制备工艺,经典名方的研究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使用现代手段进一步进行考察,黄连膏关键信息见表3。通过查阅古代现代黄连膏文献可证明,即使到了现代,黄连膏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极其丰富,可治疗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足以体现黄连膏作为经典名方所具有的价值,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需进一步研究开发并探究黄连膏治疗疾病的范围及作用机制。

表3 黄连膏关键信息

猜你喜欢

黄蜡名方麻油
天蓬元帅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⑥蓄势待发
逍遥散系列经典名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瘟疫苦难中走出的名医名方
朱德庸漫画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榨火麻油保质期的影响
黄蜡古韵
麻油拌菠菜治疗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