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沼泽深处的女孩

2023-03-31洁怡

方圆 2023年4期
关键词:查斯泰特沼泽

文 | 洁怡

与糟糕的社会环境相比,自然环境反而为基娅筑起了一层保护色,使她获得了依赖与滋养。她从湿地中学到了多种反抗手法

影片《沼泽深处的女孩》改编自美国作家迪莉娅·欧文斯的长篇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故事的女主角基娅在遭到家人抛弃后,独自生活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片沼泽地里,常年承受他人异样的眼光,被蔑称为“沼泽女孩”。这使得她越来越不愿和外界接触,意外的机会让她先后认识了两位男性——泰特和查斯,这给她的生活带了新的变化,但危机也由此而来。

影片上映后,评价毁誉参半。表面看,电影包含的元素众多,既有爱情、悬疑,也有励志、温情,相关主题既涉及女性成长,也涉及社会偏见与校正。但可惜的是,每一种类型元素在本片中都差点火候。有人说,《沼泽深处的女孩》是一部“四不像”的电影——悬疑不足,爱情俗套,温情生硬,励志薄弱。但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我还是体会到了它的现实感与隐喻性。

大自然的法则

电影开场于一片气韵幽深的沼泽地,配上女主角基娅沉静的画外音,让观众感知到这一片人烟稀少的净土,独属于女孩一人。沼泽地里会有什么呢?它当然不全是宁静美好的代名词,它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四季轮回,明暗交替,适者生存,这是湿地的法则。

基娅的原生家庭正如大自然的阴暗面,这里充满了暴力,也有反抗。基雅的父亲有严重的家暴行为,他打骂家里的所有人,导致基娅的母亲和兄弟姐妹接连离家出走,最后只剩下基娅一人面对残暴的父亲。基娅对父亲的反抗只有躲,躲得过就不会受伤。父亲的家暴是导致基娅心理阴影、住在湿地以及孤独的根本原因。摆脱父亲家暴的基娅并没有摆脱暴力,在独自住在湿地的日子里,她遭遇了泰特的抛弃,还遭遇了查斯的暴力和周围人的偏见。

这是环境对于弱者最残酷的一面,生存在压迫下变得艰难。与糟糕的社会环境相比,自然环境反而为基娅筑起了一层保护色,使她获得了依赖与滋养。她从湿地中学到了多种反抗手法。面对查斯的暴力,基娅选择了以暴治暴,而面对周围人的偏见、流言蜚语,她选择远离。

但湿地无法解决的心理情绪是孤独。因为独自居住在湿地里,基娅形单影只,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她年轻貌美又独来独往,只和便利店夫妇有交流,这种不一样使她一直遭受流言蜚语。直到有一天,她与泰特坠入爱河,孤独才有些许缓解,而后泰特的离开,又使基娅再次陷入孤独的境地。也是为了排解情绪,她选择接受查斯,于是发生了后续的悲剧。

大自然依然是公平的,与孤独相伴而生的其实是独立,这也是自然教会基娅的能力。影片最为突出的部分,也正是女性独立主题,基娅从小独居,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勇敢地反抗查斯,后面还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这一事业当然也和湿地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这一切无不是独立女性的重要特征。在整部影片中,虽然基娅遭遇了很多不幸,但是在湿地的助力下,她身上美好的品质逐渐发挥光彩,这正是整个故事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理想的羽毛

每次泰特来看基娅,都会携带一根羽毛,这是他们情感的基础,也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沼泽深处的女孩》由此带有比较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在影片中,基娅年轻貌美,受到暴力和偏见,坚决抵抗;和泰特虽然有过分离,但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白头到老;基娅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湿地,与自然万物为伴;凭借对湿地的熟悉,基娅获得了一份不错的事业;常年有便利店夫妇的照顾和关心。这些都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多数女性梦寐以求的,而基娅一人就拥有了全部。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实现的梦想,基娅实现了,人们在观影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想象自己就是基娅,也获得了同样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的梦想通过电影实现了。试想,如果在当前,不再有家暴或其他方式的暴力,世界上不再有“渣男”的存在,每个人都拥有心仪的工作和生活,我想,这部电影是很难引起观众共鸣的。可以说,基娅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超越形象本身,成为多重内涵的载体。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基娅这一形象过于完美和理想,也许成为许多人对该影片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剧情简介

影片改编自全球现象级畅销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主角是一名叫基娅的女孩,她遭到家人遗弃,在北卡罗来纳州一片危险的沼泽地里独自生活并长大。多年来,基娅受到小镇居民的排挤和歧视,被戏称为“沼泽女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两名小镇青年陆续闯入了基娅的世界,她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但爱情的伤害接踵而至,一件突如其来的谜案更让她陷入了失去自由的危险境地。

影片中的一些地方令人深思。基娅被卷入了查斯的谜案,一开始,人们纷纷将矛头指向基娅,随着庭审的推进,加上律师的陈述,偏见、美貌、柔弱的形象反而成了基娅的保护壳。人们相信,柔弱又年轻漂亮的她不会是凶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厌恶社会给予女性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把女性定位为温柔、美丽、弱小的角色,但女性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些自己厌恶的刻板印象使自己免受伤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身份标签既可以成为攻击一个人的武器,也可以成为保护人的盾牌。

影片的结尾也同样意味深长,年老的基娅看到母亲回家的幻影后死去。在基娅小时候,母亲曾经教导基娅,当受到伤害时,躲到湿地里,基娅的一生都在遵守这一教导,在见到母亲后死去,似乎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基娅完成了使命,给了母亲一个交代,结局十分完满。

每个人的湿地

我们可以在《沼泽深处的女孩》中看到不同电影的影子,既有《怦然心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有《莫娣》《小森林》等。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沼泽女孩。《沼泽深处的女孩》或许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故事情节老套、女主形象不符合实际等,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观众能从中汲取一些力量,思考一些问题,也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作为一名女性观影者,这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是很好的。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下女性的部分生存状况,更重要的是,它还提出了当下女性的社会期待与心理诉求。一方面,女性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依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暴力、歧视、不平等,依然是属于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另一方面,对于女性而言,更多是希望外界对她们多一些尊重和包容。如果我们暂时搁置性别,以上所述也同样适用于所有人。

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受过伤害、感受过孤独,因某些方面与他人不同或因其他原因而遭遇偏见,人们会躲进属于自己的“湿地”,这个“湿地”也许就是伍尔夫谈到的《一个人的房间》,也许是海边,也许不是地理空间上的某个地方,而是心灵的一个栖息地,安放不安与慌张。从这个意义上说,沼泽女孩既是基娅,也是万千你我。每个人都是沼泽深处的女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湿地。

猜你喜欢

查斯泰特沼泽
《吃爱长大的查斯基》:以爱构筑现实童话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沼泽时代
Passage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