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以科研的精神当代表
2023-04-15方圆唐姗姗
文 | 方圆 记者 唐姗姗
得知《方圆》记者可能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伊彤,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北京市检察院负责代表联络工作的同志都认为我们“找对了人”。
“她几乎是参加最高检活动次数最多的北京团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检办公厅代表联络处工作人员告诉《方圆》记者,“她每次参加活动都很认真,发言阶段也很审慎,如果没有建议,会直率地跳过。如果采访她,从她那里是基本听不到‘片儿汤话’的,她的每一句话都有不低的含金量,而且都能找到事实和数据佐证。”
这种审慎的态度在《方圆》记者采访时就有所体现。我们的采访夹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会议和北京市检察院上门走访代表之间,伊彤拿着满满两页的采访提纲,里面只是她对每个问题的一个简要回复,她说之后再为我们找出大量相关的文字资料以作参考;在问到关于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建议的形成过程时,伊彤干脆打开微信,给《方圆》记者复制了所有相关的聊天记录……
如事前预料,很多问题伊彤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对某一事件如果不足够了解,她仍会选择闭口不言。例如,在检察大数据的应用上,伊彤表示自己只了解到检察机关借力人工智能建立软件系统,运用自然语义识别等方法,对海量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从而发现民事案件中的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线索,这种方式已经扩展到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当中来,“大数据赋能监督当然很棒,也是符合科技发展应用前景的。但我毕竟没有特别深入地了解,因此问我在这方面对检察机关有什么建议,我就不班门弄斧啦”。
然而,对于可以提的、该提的非书面建议,伊彤是不会遗漏的。2019年初,在北京市检察院征求代表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北京市检察院领导请代表为当年的市检察院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把脉问诊。伊彤直白地表示:“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表述比较宽泛,看完毫无印象,问题出在哪儿?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代表更想看到这些。”在听到开展专业平台、专业工具和专业素质“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时候,她更是直言道:“检察机关自己的工作报告,也不一定执着于每字每句都出于自己。我看过《新华社记者眼中的北京检察》一文,其中‘通过专案专办、术业专攻,实现以专克难、以专应变、以专育才’这个表述,概括性强又精准,是优于检察院自己的总结的,何不直接‘拿来主义’使用呢?”
根据伊彤的建议,北京市检察院修改完善了报告中关于检察工作存在问题部分的表述,一方面说明了当前检察工作在服务大局、履行办案和监督职责、人员素质提升、科技辅助办案等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专案专办、术业专攻,实现以专克难、以专应变、以专育才”也直接用于最终版的报告当中。
还有在2021年北京市检察院征求代表意见建议座谈会中,对于市检察院工作报告征求建议稿提出的“四大检察比例不协调”,伊彤同样不认同。“原报告在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中提到四大检察比例不协调,我认为这不是问题。什么是协调?四大检察各占百分之二十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益诉讼的比例会越来越增加,这不是可以人为操纵的。”伊彤说。
根据伊彤的建议,最终版的报告也在“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项中删除了“四大检察比例不协调”的表述。
“这么一回想,好像我的建议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无论采用与否,检察机关都会及时给我答复。”伊彤告诉我们,“我听其他代表说起过,最高检对代表的建议采取滚动式办理,未来几年只要有最新进展都会告知代表。这一点也给了我启示,我也要对自己提过的建议进行跟踪,不‘一提了之’,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推进,以科研的精神做好代表工作。”
带着科研工作者的审慎劲儿,伊彤就这么走过了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生涯。对于下一个5年的开启,我和她一样,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