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共同遗产地图集”的特点与启示
2023-03-30孙大东鲁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孙大东 鲁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国家文明体系的战略目标[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档案工作数字转型力度,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带动档案工作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题档案数据库将会为我国档案文化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因此,档案部门应抓住机遇,学习其他国家成功经验,加速推动专题档案数据库的构建。
“共同遗产地图集”作为荷兰运行时间最长的遗产数据库,在其发展过程中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多机构协同合作、引导用户参与、供给多元化数字档案资源等方面成效显著,对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在线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提供较大的借鉴与参考。
2 荷兰“共同遗产地图集”的概况
“共同遗产地图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国内外其他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和学术机构等均可将馆藏中的相关视觉材料加入其中,使地图集更加丰富完整。如今,该数据库已面向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开放,提供了来自全球28个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8500多张图像,还包含了1500个相关地区和有关探险经历的描述[2],且其相关档案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此外,该系统中的许多搜索选项不仅可以辅助研究荷兰东、西印度公司的相关情况,还可以辅助跨学科研究,例如社会文化史、建筑史和艺术史等。同时,该数据库不仅收集了来自多个国家有关荷兰殖民扩张所涉及地区的地图信息,还包括相关殖民历史的介绍以及实地景观图,其内容丰富且涵盖地区广泛,对于许多国家的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在其采集的海尔德兰号船旅行日志中保留着唯一值得信赖的活渡渡鸟图纸可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荷兰曾多次在文化政策备忘录中设置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议题,尤其是其于2016年发布了《国际文化政策框架2017—2020》,阐述了荷兰的国际文化交流政策,强调了国际文化共享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共同遗产地图集”数据库不仅获得了更多国家的关注与支持,采集到了更多相关国家的地图档案,而且开辟了更丰富的资金来源渠道,为其升级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3 荷兰“共同遗产地图集”的特点
3.1 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其一,多机构协同收集地图集资源。“共同遗产地图集”是荷兰国家档案馆、荷兰文化遗产局、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和荷兰国家图书馆长期合作的结果,各个机构相互配合提供了全面多样的资源、丰富的地图集内容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方式。首先,荷兰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中的许多记录都涉及荷兰的殖民和贸易历史,为地图集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资源,使其内容得以不断地完善优化;其次,荷兰文化遗产局协助合作交流。其充分发挥机构优势,在文化、媒体和遗产领域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提供培训、建议和工具来提高将荷兰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的历史和遗产之连贯性和可见性[3];再次,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供给视觉材料。馆藏中保存着大量的艺术和历史物品,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图片与视觉材料,也为参观者提供了展览、研究学习等服务;最后,荷兰国家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馆藏中收集了大量从中世纪至今在荷兰出版的书籍,还存储了相关资料,其中包含报纸、杂志和地图,极大地丰富了地图集的内容。
其二,多国协作收集地图集资源。一方面,制定国际文化政策。通过政策保障,为“共同遗产地图集”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其能采集到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有关的地图集档案。截至目前,该数据库收集的档案数据来自多个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另一方面,提供资金支持。荷兰从配对资金与差旅补偿两方面为“共同遗产地图集”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中,由蒙德里安基金会、玛丽蒂埃基金会(SMF)、马里努斯·普兰特玛基金会和穆勒基金会向各贡献单位提供配对资金支持,很好地解决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此外,差旅费资金的提供可以更好地使荷兰与相关国家展开交流,同时也提升了该数据库的互惠性。
3.2 开拓创新提供多元化数字服务
其一,服务平台一体化。“共同遗产地图集”依托文化专网,通过多机构合作将文化数据信息和同文化生产适配的各类应用工具、软件集成在同一服务平台上,使用户可以直接查询到有关地图集档案的信息。一方面,提供便利的检索途径与简介的界面。网站由可点击的世界地图组成,提供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相关地点的文档和图像。另一方面,提供功能齐全的检索模块。除了提供可点击地图的检索方式之外,网站还为用户提供了关键词和分类检索途径,用户可从国家、地区、创造者、机构和时间五个维度进行关键词检索。此外,检索内容还分为图像、堡垒(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等,便于用户使用。
其二,参与途径多元化。“共同遗产地图集”充分利用OpenStreetMap开放数据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参与途径。一方面,提供用户参与渠道。在建设过程中,其充分利用OpenStreetMap计划构建了一个内容自由且能让所有人编辑的地图集数据库,用户在进行身份认证后就可以自由地复制、分发、传送和改编原有的数据。“共同遗产地图集”充分利用OpenStreetMap计划打通了参与渠道,引导用户参与,拓展数据库建设的群众基础[4]。另一方面,开设用户日记与社区板块。用户日记板块为用户提供了空间用以分享个人的见解与看法,使用户能有更加独立的空间记录自身的想法感受。社区板块为团体交流谈论提供了空间,使用户能在不同社区板块内了解、分享不同的信息内容。
3.3 技术赋能加速工作数字化转型
其一,技术赋能实现数字化工作。一方面,针对性采取对应数字技术。“共同遗产地图集”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对博物馆中的实物资源进行拍摄、录像等开展数字化采集;对档案馆与图书馆中的材料则主要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另一方面,创新运用保障资源安全。“共同遗产地图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用户在身份认证后可参与地图集的更改制作,其操作记录都是公开共享的,能更好地避免恶意篡改行为的发生。
其二,技术保障实现集中化管理。在“共同遗产地图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注重软硬件设备的完善,推行全场景数据保护,为地图数据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在地图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对于如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也很好地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更好地实现了数据集中化管理。
4 荷兰“共同遗产地图集”的启示
4.1 加强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其一,多馆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一是馆藏资源数据化的加工与整合。针对各部门所收藏不同类型与格式的资源,可通过数字扫描、图像处理、内容识别、著录标引等工序予以数字化,并将其进一步提炼转化为数据型档案资源,再进行系统化的数据整合。二是挖掘相关资源构建主题关联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更期望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获得整体、跨学科、一体化的知识服务,因此,各部门应对不同类型和主题的档案数据进行语义的抽取和转换,建立专题档案数据集。
其二,构建LAM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的构建避免专题资源集成、服务过程中出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开发”[5]等现象。LAM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LAM在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中应坚持协同发展理念,共同参与专题档案数字化、数据化的过程。如在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档案馆可与图书馆、博物馆签署包括相关专题档案数据主管批准、数据使用访问权限、维护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安全在内的数据共享协议[6],提升资源数据的互操作性。
其三,重视国际合作。一方面,实施国际文化政策。在合作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文化领域将各国聚集在一起。同时,为共同遗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专业内容标准化。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为确保知识内容形式与国际接轨,使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和下载获取知识信息,国际化数据库出版服务平台应实现专题领域内专业内容的标准化,保证资源的完整性以及整个体系的可扩展性,与国际术语、应用指南等知识体系接轨,与内容资源加工、标引、交换的标准同步,并与知识关联规则、知识互动规范等统一,做好国际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4.2 创新数字服务,提升用户参与程度
其一,完善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集成服务平台的构建。在建设过程中,应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将文化数据信息与适应文化生产的各种应用工具和软件集成在同一平台上[7]。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系统的基础设施,同时发挥当下全新互动技术的优势,使数据能够以更加逼真、跨时空的方式呈现,探索不同场景下的档案服务多样化供给方式。同时应重视界面设计。档案部门可从“美观性、友好性、便捷性”[8]三个角度出发,通过美观简洁的界面吸引用户注意,并通过直观便捷的操作逻辑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好地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另一方面,丰富档案网站检索系统的种类。当前,国内综合档案馆检索的专业性较强,在在线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提高档案网站的易用性,如可制作数字档案地图、提供将主题按首字母顺序展开检索的方式。
其二,提供交流沟通平台。一方面,开发用户日记与社区板块。我国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用户之间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提升网站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首先,提供制度支持。应健全规章制度使用户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清晰明确,也可更好地规范用户权限。其次,完善网站档案互动板块。档案馆应健全“在线评论、投票、问卷调查”等功能,促进交流互动,提高网站互操作性[9]。最后,收集用户意见。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开设意见收集箱,更好地收集用户的意见,共同推进网站内容的建设。
4.3 应用多元技术,推动工作数字转型
其一,应用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提供线上参与渠道。档案馆应为用户参与档案收集工作提供渠道,如可在网站中嵌入信息采集板块,使用户能通过系统可提交有关档案资源,提升用户参与意识的同时也有助于不断丰富我国的档案资源。另一方面,运用技术保障资源存储量。档案馆应加强对原子存储、DNA存储等新兴存储载体的应用。与传统存储技术相比,此类新兴存储载体有高存储密度,因此数据所占体积更小,也能保障更高的数据存储量。
其二,优化技术提供安全保障。档案馆也应完善软硬件设备,保证数据库的可增长性,使其数据库资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如可充分利用原子存储、DNA存储等新兴存储载体,扩大存储量,同时运用好如防火墙、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保证数据能安全传输[10],防止档案数据丢失损毁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