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3-03-29洪广信

高考·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洪广信

摘 要: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且跨度较大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可了解不同时代杰出历史人物与地方风情特色,感悟中华民族在时代变迁下积淀的优秀品质。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与当前教育领域热议的核心素养相结合,能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成效。文章从不同层面提出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学科在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和改革进程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该学科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从历史理论教学过渡到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满足高中生日益增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趋势,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在揭露人类社会历史中,唯物史观不仅展现客观基础,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通常人们会由表及里地了解历史内容并在复杂抽象历史表象中对历史本质形成深刻理解。对此,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唯物史观观点与立场有利于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科学解析各类问题,以及运用联系与发展观点看待世界并合理利用方法论,实现科学探究问题的目的[1]。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不同层面间的关系,如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与轨迹以及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2]。

(一)思考历史现象

教师可在唯物主义引领下,让学生对历史现象展开全面解析。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知识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该知识内容时可得知王位世袭制是国内古代早期实施的政治制度,由君王独自把控政治权力。从部分历史典籍得知,中国古代天文星象观测师可从皇权或国运视角解读星象,此时历史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此类现象为何会在古代盛行,会对当时大众生活、政治制度和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何种影响?如秦始皇嬴政并非轻而易举统一六国,值得夸赞和深思的是嬴政在統一六国过程中展现的帝王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嬴政统一六国后并未继续维护国家兴亡,则一心祈求长生不老药。在这种反差对比中,历史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尊重科学、支持科学和坚守科学思想价值观念做比较。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从历史现象差异层面思考、解析,进而认识到唯物史观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认识历史规律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具有特定规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基于相关规律引领学生了解教材呈现的历史规律。例如,以讲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为例,阅读该单元知识内容可得知,西方国家在此阶段已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则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毫无疑问,封建社会并不能带动生产力水平提升,封建地主与农民仍然是在此阶段成为典型的、主要的生产关系。纵观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出现无疑对西方国家经济和工业等不同层面发展形成助力,生产力水平也实现较大层次提升,此时工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西方国家对应的主要生产关系。对此,教师可从唯物史观出发,引领学生运用掌握的历史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三)评议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学习是高中历史学科重要目标,纵观重大历史事件中,其核心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对特殊,当时的时代精神均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反映。唯物史观认为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发挥创造人的作用,而个体则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创造环境优势。对此,教师就可将唯物史观融入历史人物评析中。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相关知识时,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史中无疑是大规模且具有非凡影响意义的农民起义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的核心人物洪秀全为何取得当时人民群众支持。因为洪秀全在起义过程中假借西方宗教思想,群众对这一思想感到新鲜又陌生,同时又存在突破困境需求,所以,基于唯物史观层面分析,洪秀全之所以能顺利推动太平天国运动,与群众强烈求变思想联系紧密。虽然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产生的历史意义及洪秀全会被载入史册。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历史人物可拓展至对社会背景,有助于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

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时空观念素养即在解构某件历史事件时可将自身置身于事件所处社会、时间、地理环境等不同条件下进行分析。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形成良好时空观念才能深入理解历史本质。教师在历史知识讲解中穿插时空观念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辨别历史事件。纵观历史人物采取的措施或某件历史事件发生,均与对应时空息息相关。所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重点,有利于学生有效辨别发生于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件。学生解读历史的重要步骤就是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人类文明下的历史事件与现象都产生于某一时间维度与地理位置,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能引领其详细描述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时间、过程、原因、影响与意义,以不断增强学生还原与尊重事实意识与能力[3]。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只有树立全新认知才能高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由于部分历史教师受传统思想教育影响,未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时空观念,仅认为培养时空观念即引领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和时间轴学习历史。其实,此方式与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培育方向还有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压力,需要进行不断优化。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指引学生客观地梳理历史发展进程。

以“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同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相关知识教学为例,为让学生了解该章节时代背景,可采取引用史料方式让学生明确当时社会环境下中国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布置如制作先秦时期历史发展历程思维导图等典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形成清晰的逻辑认知。同时,历史教师还可采用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发展顺序并掌握学习历史技巧。只有构建全面且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才能让学生清晰认识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其在之前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难以高效梳理不同历史事件间时间关系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基于历史层面解构历史事件,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时空观念。

(二)开展辩论活动

纵观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虽然部分学生能清晰地记忆单个历史事件背景和产生时间、地点,若共同分析多个历史事件则会陷入思维混乱,此类情况多因学生自身缺乏时空观念所致。对此,教师可开展历史辩论活动,实现时空观念培育目标。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相关知识教学为例,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混淆春秋与战国时期君主、各个诸侯国建国时期,以及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等内容,这不利于历史学科素养培育,还会对课堂学习质量造成影响。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时间导图方式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再开展辩论活动,以正反小组形式围绕“诸侯纷争优劣势”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时空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理解该时代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内的文化成因。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上述内容,有利于锤炼自身品格、树立正确“三观”、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同时,教师还需在指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前提下培养其家国情怀,促使学生从历史层面对中国国情形成深刻理解,从思想意识层面对国家和民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感到自豪,不断增强政治和国家认同感[5]。

(一)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师需指导学生走进和探究历史,为学生展现真实且具有价值的历史场景资料,使学生深层次感知和体验历史人物与事件,并在观察和体验历史细节中激发潜在的家国情怀。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单元中“‘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知识教学为例,该章节重点阐述“五四运动”爆发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形成的历史意义。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历初中阶段的五四青年节,也初步了解和认识“五四运动”。历史教师可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历史认知和已有经验,再通过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不断内化家国情怀。如解析“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时引入“巴黎和会”相关史料,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五四运动”爆发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使学生在真实历史情境中感悟“五四运动”爆发原因,不断增强家国情怀。

(二)解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知识,激发潜在爱国情怀

在分析近代不同阶层救亡运动时,各个阶层在帝国主义侵略下掀起救国热潮。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中“戊戌维新运动”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改革者企图改革国家制度并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意义形成初步认识,也要理性认识到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错误,最后通过总结历史事件获得丰富认知,增强家国意识,切实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所谓史料获取即借助多途径收集和整合史料,是学习者认识和重构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只有正确分析和准确演绎史料才能获得科学的历史认知和结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便是史料获取。纵观历年高考历史题型,从学生是否准确掌握史料收集途径和是否根据研究主题收集史料两方面考查学生史料获取能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6]。

(一)更新教学观念

历史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典型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征,虽然其发展围绕时间展开,然而很多如分裂与统一、农民起义、战争、改革变法等历史现象也会反复出现,尤其部分历史事件间存在紧密联系。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运用史料设计教学流程时应巧用实际知识内容,深入挖掘史料涵盖信息,指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间联系,促使学生高效理解历史的同时,不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以高中历史必修《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为例,历史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呈现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的“时局图”。西方列强在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后彻底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处于困苦中的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很多仁人志士也纷纷投入到拯救民族和国家危机的行动中,戊戌变法就是方式之一。此时教师提问:“我国历史还有哪些著名变法,有哪些同学知道?”很多学生会立即联想到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孔子改制考》和《戊戌政变记》等史料并提出问题“为何康有为在维护变法时会搬出孔子?”指导学生结合相关史料分析,了解传统思想与维新思想矛盾之处。为避免在变法过程中遭遇较大阻碍,康有为等直接宣传孔子为“改制先驱”,说明维新派也不想或难以从本质层面对儒家思想予以否定,展现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随后历史教师结合史料引领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并运用上述方式学习义和团运动等知识,进一步感悟历史复杂性、关联性与必然性[7]。

(二)明确教学主线

教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规划,也是教学流程主要参考依据。历史教师需围绕新课程标准研读和解析教材內容,明确各个章节教学主线并有的放矢地将史料引入其中,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在设计该节课主线时运用“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历史人物李鸿章并引入时代背景。随后运用教材附带地图为学生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和过程,让学生在《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等史料协助下分析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增强学生阅读与概括史料能力,并了解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已崭露头角。同时,历史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面对变局,李鸿章如何应对?是否取得成功?再将洋务运动引入其中,要求学生从教育、军事、工业、外交等方面,归纳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再让学生结合史料了解洋务运动学习的内容为西方技术,借此了解洋务运动本质。最后,历史教师提出主线“边防与海防—李鸿章面对的严峻考验”“历史反思—李鸿章之时势困局”。要求学生运用史料学习全新的知识内容并学会论从史出,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尤其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对各个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家国情怀与历史学习技能,从而不断提升历史学科素养,以达成预期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跃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策略[J].教育界,2023(31):29-31.

[2]武文,董晓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策略[J].辽宁教育,2023(21):57-59.

[3]陈海发.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2(12):81-83.

[4]顾中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新世纪智能,2022(A0):7-9.

[5]肖登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2(36):39-41.

[6]李槐灿.新课标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华夏教师,2022(35):33-35.

[7]马阐果.初高中核心素养达成视域下历史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22(6):173-177.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