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V8肢体剧场舞蹈影像中的身体语言探究

2023-03-29唐紫萱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

唐紫萱

【摘   要】在全球舞蹈影像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影像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选取DV8肢体剧场的典型性作品《生命的代价》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概述《生命的代价》创作背景及其在舞蹈影像领域的研究价值,阐明为何该作品能成为中国舞蹈影像借鉴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其次,详细分析作品中身体语源的主要来源、身体语义的深化和身体语言的结构方式,揭示其在表达情感和叙事方面的独到之处。最后,本文着重探讨了身体与影像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通过这两种形式的融合传达更为复杂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舞蹈影像  身体语言  DV8肢体剧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159-06

随着国内、外舞蹈影像节及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培青计划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大力扶植,使得原本作为一门小众艺术形式的舞蹈影像开始在中国初露头角。“2019年之后,舞蹈影像呈现爆发性的增长,以特定空间、身体、历史、数字科技的交融带来创新性的舞蹈视觉形象。”于是,自2019年伊始,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背景下,倡导非接触式的交流和合作方式,舞者们难以聚集于同一空间对身体进行舞动。因此,开始使用相机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成为舞蹈影像作品数量在短期内激增的原因。在这一阶段,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舞蹈影像迎来繁荣发展期。

近些年,中国舞蹈影像作品数量不断增多,参与国内、外舞蹈影像节的相关舞蹈影像作品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李佼佼在对香港跳格国际舞蹈影像节梳理后,提出“我们在舞蹈影像的发展上仍然缺乏长效的机制建设和深入持久的国际对话。”夏小虎在全媒体时代的语境下,在《从剧场到屏幕:全媒体时代舞蹈影像创作要素探析》一文中提出“舞蹈影像创作中的哪些要素需要被创作者重视,而对于不同类型的舞蹈影像创作而言,需要被关注的要素也侧重不同”。徐海粟根据对《舞千年》的分析,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舞作品影像化的一次积极尝试,提出“这也促使人们站在舞蹈文化的本位上思考如何让镜头与舞蹈完美结合,从而呈现出更具深层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优秀舞蹈作品。”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舞蹈影像单元的相关学术沙龙中,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了当下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舞蹈与影像孤立化‘取材单一化‘形式主义倾向等现实问题。”林洁在对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的作品进行分析后,提出舞蹈影像发展中“舞蹈在其中弱化”的观点。

总之,中国舞蹈影像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如:优秀作品的稀缺、缺乏明确创作导向的主体随意性,以及不够清晰的表意等问题,无疑对该领域的发展造成明显的阻碍。若想推动中国舞蹈影像的发展,对西方经典舞蹈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便成为中国舞蹈影像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选取DV8肢体剧场的代表性作品《生命的代价》作为个案研究,针对身体语言与镜头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生命的代价》的概述与研究的必要性论证

在20世纪80—90年代,欧美电视台推出一批如“关注舞蹈”“远离中央的现场”,以及“为镜头编舞”等节目,孕育了一批具有实验品格的舞蹈影像作品。在这一时期,英国的DV8肢体剧场格外引人注目。自1986年成立以来,该剧场专注探讨复杂的社会文化议题,不断质疑舞蹈形式与审美边界,以挑战公众对舞蹈本质的固有看法而闻名。运用舞蹈影像这一形式通过对身体动作隐喻性表现,传达激烈的社会议题,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实验性。

DV8肢体剧场的舞蹈影像产量虽不多,但每一部都体现了其探索精神和冒险态度,这不仅反映在编导对公共生活的洞察上,将这些洞见融入舞蹈影像的创作之中,而且体现在舞蹈与影像关系的探索之中。剧团的舞蹈影像开篇之作《清一色男人的垂死梦》用肢体叙事的方式探讨主角内心的挣扎与冲突,不仅迎合艺术领域对创新手法的需求,也将舞蹈影像的艺术表现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继此之后,于2004年DV8推出《生命的代价》这部作品,这是应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和皇家节日大厅之邀而创作、并在英国诺福克海岸的克罗默取景的作品。该作品进一步展示了洛伊德·纽森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心理学背景,通过将一位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和一个残疾人进行对比,用多元化的肢體语言,解读友情、爱情及生活的复杂关系。诚然,《生命的代价》这部作品不仅使用身体叙事体现出肢体语言的多样性,而且探究了人类生命的深层含义,展现出舞蹈与影像“和谐共处”的艺术形态,成为西方舞蹈影像作品的典范。

尽管DV8肢体剧场的作品在中国观众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在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应只关注热门或熟悉的内容,而应开阔视野,对他国的典范性作品多加了解。通过对DV8肢体剧场的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关于DV8肢体剧场的研究或者是相关作品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大多停留于感性表达层面,缺乏对舞蹈影像作品的身体语言、镜头语言,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重点分析《生命的代价》这部作品如何构建身体语言及采用身体语言进行叙事,并从身体语言与镜头语言的融合与复合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二、《生命的代价》的身体语言分析

(一)身体语源的选择:日常动作的择优提取

“日常‘细碎的行为絮语不大关涉宏大叙事和过度私人化密语,也不大追求创新变化,它们只是衣食住行一般的表现在大小传统的生活场中,以实现其功能价值。”在创作中,劳埃德·纽森特别注重从这些“日常絮语”中提炼语言素材。他不刻意地追求美感、线条塑造等因素,其中许多语料的提炼都来自对日常身体的细致观察,通过对日常活动中冗余部分、琐碎行为动作的有效剔除,精心整合其中具有典型化意义的肢体动作,且加以特殊的节奏处理,成为此部影片中身体语源主要的选择。

在影片中,大部分动作都是源自角色自身生活动作的提取与重现。这种提取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基于特定情境下对生活逻辑和行为逻辑的深刻理解,要有意识地进行,以确保动作的提取过程中目标明确、意图清晰。与传统的舞台艺术相比,影像化的身体语言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可以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轻微的身体动作准确传达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例如,影片的开头,母女在海滩边的低声私语、男主角在镜子前细致地涂口红、骑自行车时身体的愉悦摆动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精心挑选和提炼的动作,这些动作在特定的情境中有着明显的表意性。

这种对日常动作的提炼受到皮娜·鲍什的显著影響,纽森在墨尔本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皮娜演出的影响,转攻现代舞。皮娜擅长从日常动作中提炼关键细节,并对其进行加工和美化,用“重复”的方式,赋予这些动作明显表意性。例如皮娜的作品《青春交际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受,通过日常生活动作展现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性反思。皮娜表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时的手法与纽森在《生命的代价》中的艺术处理显示出一种相通的美学精神。然而,影像与舞蹈的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促使纽森将舞台剧版本的《生命的代价》与舞蹈影像版进行区别。纽森选择与主题、环境、人物心理状态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动作和微表情。这些动作在影像的记录下,向观众直接且有力地传达,展现了一种侵入性的特点。

(二)语义的“深化”:通过“对话”点明意义

实验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挑战传统,尤其是线性的叙事方式。追溯其历史,发现这种电影形式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先锋”运动。当时的先锋艺术家们对源自戏剧和小说改编的商业电影作品质量的普遍低劣表示不满,尤其是故事成为电影的主导元素,他们认为这种做法限制了电影的潜能。因此,开始“从电影中清除掉一切足以掩盖它实质的舞台和文学元素,他们迷恋于各种电影技术和手法,诸如特写、推拉镜头、不同寻常的拍摄角度、快速剪接、慢动作、变形失真、软焦点摄影、纱罩等等”,自那时起,实验电影不再局限于线性叙事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贯性来模拟真实的时空,而是开始迷恋技术在电影的运用。美籍先锋电影导演玛雅·德伦在实验电影的发展下,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以对抗传统的叙事。她在作品《为摄像机而做的编舞研究》中,“抒情诗中充满隐喻的意象,舞蹈中随时间展开的形式化的非个人化表达,以及音乐中出现的韵律与主题结构。”用梦、神话和仪式的逻辑去构建影像,使电影空间本身变成一个活跃的舞蹈元素,而非单纯作为舞蹈的背景。舞者通过与摄像机和剪辑互动,共同承担了表现运动的创造性责任。由此,实验舞蹈影像应运而生。玛雅·德伦将电影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将舞蹈的抽象性与电影的动态性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身体的抽象性和画面的非连贯性也带来观众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使观众在含义模糊的艺术迷宫中探索。

在DV8的舞蹈影像作品,这种抽象性与模糊性已经不再是舞蹈影像创作的问题。在纽森的《生命的代价》中,身体语义呈现得清晰明确,摆脱了舞蹈“不能说话”的传统限制。在影片中,不仅有对身体语义的有效提取,使得在身体的互动与“对话”中可以被观众轻松读取,甚至语言直接参与对话,打破以往舞蹈创作中“不能说话”的限制。无论是在“残疾人”的身体与灵活舞者之间的交流,还是在探讨三角关系的片段中,语言与行动模式紧密结合,共同进行对话。

虽然影片中包含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对话,它在设定观众预期的同时,使得后续动作重复或看似无意义的连贯动作更易于被观众个性化解读,激发了观众的感知反应,并在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画面之间找到自由解读的空间。这种语言与身体的“互补式”对话更能将身体外观、动作的强度和速度,以及空间幅度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体现出身体语言的多功能性,通过这些“对话”,揭示了身体背后的深层意义。

(三)组织形式:微表情与肢体动作的复合呈现

仅仅是生活动作的收集是无法将身体语言背后的意义传递出来的,在作品中“身体语言系统”的表意功能是依靠面部微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复合排列所形成的。人脸的微表情不只是传情达意的桥梁,它们在叙事艺术中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细微的面部动作能够透露角色的内心波动,挖掘出更为深层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在舞蹈影像《生命的代价》中,巧妙地将面部微表情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展现的并不是传统剧场舞蹈中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在空间中的同步性,而是一种顺承的串联逻辑。比如,在酒吧场景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交替出现,如:冷漠、兴奋、观望、愤怒等面部表情,以及头部晃动、双人身体接触、个体的奔跑等肢体动作。这些表情与动作或在同一画面中呈现,或者相继串联,这样的组织手法不仅突出了身体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使得肢体动作所蕴含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表达。通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细致编排,构建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系统。这一系统的形成,是舞蹈与影像结合后对影像功能的一种创新利用,也是对身体多个部位潜力的最大化开发。

与后现代舞蹈对肢体的纯动作极致探索不同,舞蹈影像《生命的代价》不会忽视身体语言背后内容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将行为动作与微表情结合起来,通过精心组织与编排,实现视觉与情感的共鸣。以酒吧场景为例,一个残疾男子的“眨眼”和另一个男子数十次不断重复的脱衣服动作,这种身体语言的复合展现,无论是个别主体还是多个主体的互动,都传达了明确且深刻的讯息,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动机。通过微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复合呈现,影片成功地将观众的感知深度推至全新高度,让观众通过这些细微而强烈的视觉线索深入角色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以及那些掩藏在平常举动之下的真实感情。

(四)融合关系:身体运动与景别切换的融合关系

在舞蹈影像《生命的代价》中,身体运动与镜头景别切换体现出多维度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关系具体体现在身体运动与景别切换之间的“粘合性”与“互补性”。这种粘合性表现身体“动势”与景别切换之间的自由转换,显示出“无痕”的转接。例如从影像中17分40秒开始的一系列舞段,在这段画面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拿着DV机的拍摄者;二是“残疾人”。这段的画面也出现两种,一种是对于两者的“偷拍式”记录,形成“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另一种是拍摄者对“残疾人”的直接记录,形成的“残疾人”个体的画面,从“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来展现。这种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替转换,对于一般性的舞蹈创作而言较有难度,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铺垫才能实现转换。在此片段中,大多采用的是全景和中景的方式进行,在身体的移动与变化与景别的切换中很难让人感知到明显的切换痕迹,这是由于所有的转换几乎都是身体的“动势”之下进行,在身体运动的“未完成时”开始景别切换的承接可以使得影像与身体的连接更加顺畅与自然。

另外,身体与影像之间的融合关系还表现为身体运动与景别切换之间的“互补性”。对舞蹈而言,景别的切换可以使舞蹈的身体细节表达更加突出。对于影像而言,身体的运动可以使得影像的画面更加有张力,在身体与影像的融合中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二者优势。例如酒吧中的跟随镜头、海边的甩镜头,以及快慢结合的肢体动作,共同创造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特别在《生命的代价》中7分15秒—12分35秒的酒吧场景片段中,动作快频出现,使得固定镜头的“平淡性”缩减,更加增强了画面中的“冲击力”与“吸引力”。而运动镜头的多角度使用也让身体的隐喻性功能凸显,对于眼神、面部,以及脚等部位的“直接式”拍摄,在影片中实现了多层隐含性意义的传达。

综上所述,在舞蹈影像《生命的代价》中,身体运动与景别切换之间的融合关系是多维度且复杂的。这种关系通过粘合性和互补性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舞蹈和影像叙事的无缝对接。粘合性确保舞蹈动作到景别转换的流畅性,让视觉叙事如同舞者的延续,消除了观众感知中的断裂感。与此同时,互补性突出舞蹈的细节和情感强度,通过镜头的聚焦和角度变换加强视觉冲击力,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度。总体来说,《生命的代价》通过身体运动与景别切换的融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达范围,也为影像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整个作品在艺术表达和视觉效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舞蹈影像《生命的代价》作为DV8肢体剧场的典范之作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先锋的艺术手法,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瞩目的成功,对舞蹈与影像艺术的跨界融合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部作品不仅拓展了舞蹈艺术的表达边界,而且通过对影像技术的精心运用,為叙事增添了新的维度,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对于中国舞蹈影像创作而言,《生命的代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借鉴。首先,它展示了如何通过艺术来探讨和反映社会问题,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将舞蹈影像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视角。其次,它对身体与影像技术的节制使用,为舞蹈影像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无论是影像中身体语言的形成,还是身体与影像如何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叙事服务等,都提供了指导性范本。随着舞蹈影像这一形式的不断发展,期待中国舞蹈影像创作能够借鉴这一典范,继续向前发展,创造出更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艺术作品,让中国舞蹈影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舞蹈影像节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佼佼.跨界艺术的全球化互动与审美在地化生成——香港跳格国际舞蹈影像节成长观察[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6):115-119.

[2]夏小虎.从剧场到屏幕:全媒体时代舞蹈影像创作要素探析[J].舞蹈,2022(03):54-61.

[3]徐海粟.国风文化潮下中国古典舞影像化呈现与站位思考——以《舞千年》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3):27-32.

[4]武萌,汤文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舞蹈影像单元暨2023年培青影展会议综述[J].电影评介,2023(22):109-110.

[5]林洁.看,屏幕上的舞者!——2022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观察[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03):87-93.

[6]刘春.中国舞蹈影像的跨媒介与再连接——中国舞蹈影像十年纵览[N].中国艺术报,2022-10-10(03).

[7]刘建,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4.

[8]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41.

[9]玛雅·德伦.玛雅·德伦论电影[M].张锦,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15:8.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体育教学中教师身体语言功能的探析
关于教师身体语言的研究综述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英语教学中的身体语言研究
身体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中美身体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