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曲《流水》的音乐形象及人文精神探析

2023-03-29杨跃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古琴流水人文精神

杨跃

【摘   要】本文以战国时期的琴曲《流水》为研究对象,以史学研究为视角,采用本体研究法、逆向考察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重点探究琴曲《流水》的音乐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挖掘琴曲《流水》中的价值。

【关键词】古琴  《流水》  人文精神  价值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63-06

俞伯牙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琴家,《流水》是他创作的一首琴曲,由于战国时期还未形成系统的记谱法,音乐传承发展多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因而未有曲谱传世,其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中。笔者将阐述作品的产生及发展,再通过对《流水》曲谱的音乐本体分析,构建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而探究其中的人文精神。

一、琴曲 《流水》 的产生及发展

(一)琴曲《流水》的产生

提及《流水》,背后总会有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与之关联——《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①

文献中说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两人均是历史名人,伯牙是战国时期的一名琴师,有日俞伯牙端坐于山林溪水之畔抚琴,琴声入耳悠扬,时而如潺潺流水奔入江河、波涛汹涌,时而如崇山峻岭峨峨高哉。此时樵夫钟子期砍柴途经此地,不禁为之顿足,感叹道:“弹得好啊……像那巍峨的泰山;弹得好啊……像那潺潺的流水”,一言便道出伯牙心中所想、手中所弹,自此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伯牙视子期为自己的知音。后来伯牙得知钟子期病故,感慨再无知音知其“乐”,所以将琴摔碎,不再抚琴,自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便流传下来。

由此可知,《流水》一曲出自中国战国时期琴家俞伯牙之手,作品从诞生起便被赋予其寄情山水的崇尚自然之情。

(二)琴曲《流水》的发展

在琴曲《流水》产生的战国时期,当时音乐记录上还未形成系统的记谱法,音乐传播与传承多靠着“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对于音乐的流传讲求意境的领悟而不在于单纯复刻音高、节奏与时值,因此战国时期的《流水》并无曲谱传世,在音乐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流变。

对于琴曲《流水》曲谱目前流传最早的版本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之中,其中对作品的流变传承有着记录,书中提到古琴曲《高山流水》原本为一首曲调,到了唐朝将《高山流水》分为《高山》《流水》两曲进行弹奏、传播,这时两曲还不分段数,等同于西方曲式结构中的一段体;到了宋代又进行发展,将《高山》分为四段,《流水》分为八段,后来清代张孔山所传的《流水》分为九段,从作品的段数中能够窥见音乐的发展流变。除了《神奇秘谱》收录琴曲《流水》曲谱外,作品还被收录于40余种琴谱之中,如《天闻阁琴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等等,由此可见,琴曲《流水》流传得颇为广泛。在琴曲《流水》的发展流变中,同样体现出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

二、琴曲 《流水》 的音乐形象构建

谱例采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记谱,故音乐分析多采用西方音乐体系进行分析。

(一)琴曲《流水》的音乐本体分析

本文选用九嶷派管平湖先生根据《天闻阁琴谱》传谱的《流水》的打谱版本进行探究分析。由于原谱例记谱有7页,共215个小节之多,篇幅巨大不宜放入文章之中,故将音乐主体部分的开始段落进行分析,以便认识音乐概貌。如谱例1。

谱例1②:

1.调式调性

琴曲《流水》采用的是F宫民族调式,且通过音阶的运用表现出流水的音韵。作品中运用音阶的起伏变化和音符的连续流动,使得音乐具有水流的动感和灵动之美。琴曲《流水》的音域为大字组的C——小字三组的d3,音域较为宽广,横跨四个八度,旋律涵盖高音d3与低音大字组的C这一整个部分。

2.节拍

琴曲《流水》在节拍上采用的是散拍子,强弱规律不明显,给予演奏者较大空间,音乐注重情感抒发,曲中多运用自由的节奏型,对应流水之无形。

3.乐句

该版本《流水》谱例由9个段落加一个尾声部分共十段构成。

(1)音色

乐曲的音域为大字组的C——小字三组的d3,音域宽广,横跨四个八度,在高低音区均有旋律流动,旋律运用多种多样的琴技来表现流水特点。例如:“挑”“拨”“引”“泛”等技巧,通过明亮、暗沉等不同的音色和高低不同的音響效果,模拟流水在不同阶段的声音,音色随水的流动而变化。

(2)速度

乐曲引子由44的速度开始,第二段为72的速度,第三段为76,第四段为80,第五段为90,第六、七段为80,第八段为204,第九段为104的速度,全曲速度由慢至快,最后两段再逐渐减慢,全曲节奏对应山中泉眼的水珠滴涌而出,逐渐汇成小溪,再一起奔腾直到入海的整体速度变化。

(3)力度

乐曲采用泛音与实音的交替进行,泛音部分力度较轻,实音部分较强。由于古琴这一乐器本身音量不大的原因,琴曲《流水》总体需以偏强力度弹奏。

(4)节奏

乐曲的曲调流畅,注重音符间的连贯与流动性,以连续的二八节奏与四十六分节奏表现出流水形象。它使用许多琴弦的开放音和八分音符与四十六音符的音阶级进进行,以表现流动的水声。全曲采用的节奏性多样且变化有致,共同展现出流水的形象。

(5)旋法

乐曲整体遵循起承转合原则,共有三个核心材料,多采用重复的手法且加以变奏,使得音乐紧密相连,共同展现出流水的音乐形象。

4.結构

琴曲《流水》的乐句结构,如表1。

表1  古琴曲《流水》结构表

通过表1可知,琴曲《流水》由中国传统音乐结构——起承转合四个段落构成,并带有引子和尾声。

引子:第1段为引子,对全曲音乐的基本元素进行呈现。在记谱上,速度为44,较为缓慢,但古琴音乐讲求“韵”,速度会随着情绪的发展而变化,节拍采用散拍子,没有规定强弱规律,正是讲求“韵”的体现。音乐以大字组C徽音开始,逐渐发展并引出音乐的三个核心材料。

如谱例2(引子第1小节),运用徵音空弦八度演奏,全曲刻画意境时经常采用。

谱例2:

如谱例3(引子第2小节),模拟水滴落下溅起水花。

谱例3:

如谱例4(引子第12小节),其高音部下行级进后反向进行,低音部采用滚佛的技法演奏,在全曲各处运用力度、速度等变化模拟流水的各种音效。

谱例4:

起:第2段和第3段为音乐“起承转合”四个段落中“起”的部分。第2段在节拍上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运用,旋律形态上扩张和收缩交替形成叠错效果,且采用虚实音交替的演奏方式,前部分采用泛音的演奏技法,意境悠远;后部分使用实音的演奏技法,但音乐素材由第1段变化而来,由此第1段、第2段在结构上形成合尾。第3段将前一段的前一部分进行高八度的处理。

承:第4段和第5段为音乐“起承转合”四个段落中“承”的部分。第4段整体采用实音演奏,并运用大量的滑弦技法,其上下起伏,构成虚实交错的听觉效果,其材料是变奏整合“起”部材料而来。第5段材料是第4段的材料变奏而来。

转:乐曲的第6段和第7段为音乐“起承转合”四个段落中“转”的部分,这一部分中加入大量新的技法,第6段分为两个声部,一个声部用滚拂的技法模拟激荡的流水音效,另一个为旋律声部,由级进的滑音构成音阶式的旋律,这种动机化的音乐发展手法运用模拟手段,将流水激荡描写得格外清晰。另外两个声部交替进行,对应水之波纹,层层相叠。这部分演奏的技巧性增强、音乐十分华丽。第7段起到连接作用,为第6段滚拂音阶的延续。“转”的结尾处又与第4段形成合尾,使整个乐曲更加连续、完整。

合:乐曲的第8和第9段为乐曲“合”的部分,第8段的音乐素材取自第4段。第9段使用“材料1”中八度材料的形态和第4段的曲调变奏,变化再现了乐曲的部分音乐素材与情绪,产生回归效果。

尾声:尾声部分规模较短,仅有10个音,4个小节,并全部采用泛音演奏,音乐最终以徵音和宫音的四度和音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总体来说,古琴曲《流水》通过运用曲调、节奏、音域、音符、弹奏技巧、调式和音韵等,将流水的形象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灵动、流畅的感觉。它的演奏既需要技巧的娴熟掌握,又需要演奏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流水的意境,使得听者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二)琴曲《流水》的音乐形象探究

乐曲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模拟流水形象。《流水》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音乐作品,调式上采用F宫民族调式,节拍上运用散拍子,乐曲的节拍和句读自由,乐句和段落不规则,由此对应流水之无形,情感上注重意境的表达。乐曲从大字组C徽音开始,逐渐发展并引出音乐的三个核心材料,运用散拍子,音乐上模拟山间泉眼中跃出的水滴、滴滴答答的滴落。“起”部分在节拍上采用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交替运用,旋律形态上扩张和收缩交替,形成叠错效果,并采用虚实音交替的演奏方式。“承”部分整体采用实音演奏,并运用大量的滑弦技法,其上下起伏,构成虚实交错的听觉效果。“起”和“承”两部分音乐形象还处于泉水逐渐汇聚成小溪的阶段。“转”部分加入大量新的技法,第6段分为两个声部,一个声部用滚拂的技法模拟出激荡的流水音效,另一个为旋律声部,由级进的滑音构成音阶式的旋律,这种动机化的音乐发展手法运用模拟手段将流水激荡描写得格外清晰,这一部分改变为激荡、奔腾的形象,犹如滔滔之江河。最后一段结尾运用突慢,尾声在缓慢的泛音中散出,音乐归于平静,令人回味无穷。全曲音乐形象鲜明,整首音乐生动地描绘从泉眼中流出一滴滴水珠,逐渐汇聚成溪流,再流入滔滔江河的过程,音乐声响起,整个形象映入脑海,格外清晰。

三、琴曲 《流水》 中人文精神的探析

(一)何谓人文精神

中国古人谈及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认为“天文”是用以揭示王朝兴衰、帝位变化、自然之道理;“人文”则是关系社会文明、人伦常理,也就是关系人的文化与教育。“人文”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并逐渐凝练成为一种“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自古以来各种文化现象所体现出来的对优秀精神和品格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为神役,不为物役,通过礼乐、伦理的教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的宁静与达观”③。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儒家的礼乐思想实际上是人文精神在观念上的集中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同样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古琴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古琴艺术中的人文精神,最浅显易懂的解释便是:琴、琴家、琴曲三者中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的便是古琴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二)琴中的人文精神

古琴这一乐器在古代被单称为“琴”,它在我国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其早期的情况,例如发明制造者,在传说中有伏羲、尧等。关于它的形制,经过在历史中的长期演变,直到汉末才被确定下来。琴长三尺六寸五,由一块狭长的面板和一块底板粘合而成。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小圆点,称为“徽”,用于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识。徽对着琴弦的位置称为“徽位”,即琴共有“十三徽位”。琴面有七根弦,琴底有两个音孔,琴体的各部位大都以人的形体部位来命名。④

琴长三尺六寸五,对应着一年中的365天;十三徽位对应着一年的12月加一“闰月”;琴的音量较弱,讲求意蕴,对应中国人的含蓄;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对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传说后来因文王囚于羑里(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故后来的琴都为七弦。

琴就本身形制材质和发声原理来看,是将中国人早期的宇宙观、世界观摄入其制作之中的,琴这一乐器本身就蕴含着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国古代历代文人雅士大多弹奏琴,故将他们的思想也融入以琴为载体的琴曲之中。

(三)琴家俞伯牙之人文精神体现

俞伯牙(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俞伯牙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后来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师。

俞伯牙刻苦学琴,寄情山水,于自然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技法,《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他的古琴音乐作品,其琴乐主要表现心中所想,以声传情,注重自身感情的表达,所谓“重情”,其实就是重“人”,其琴乐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倾向,寄情于山水的道家“自然观”倾向,均是其人文精神体现。

(四)琴曲《流水》中的人文精神

琴家创作的古琴作品的本质是体现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宇宙与艺术的深刻见解,要求音乐要蕴含着作者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品格。俞伯牙的《流水》体现了其心中所想,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有“天人合一”,以及强调“人”的作用,突破创新这两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是我国道家学说的核心,同时其在人文精神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历代文人的崇尚。“天人”即指大自然与人;“合一”则是指两者的和谐关系,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中和”之道也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目的,那就是对“人”理想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期盼。

俞伯牙志在流水,所以弹奏出《流水》一曲,描绘了一幅山间泉水汇聚流出逐渐汇入江河的动态画面,使听者子期发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感慨。该作品将山水生命化,被认为是象征人的生命或人格成长的音乐作品,是山水之曲的典范之作。伯牙怀揣着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流水的洞察,在头脑中形成流水的典型意象,且通过自己精湛的演奏技巧,刻画出流水的生动形象,伯牙在作品中不仅是对流水进行描绘,而且渗透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甚至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期望,故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2.强调“人”的作用,突破创新

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大多与生产劳动、祭祀活动、宴飨活动相关联,而琴曲《流水》则脱离了以上各种音乐功用,突破了礼乐制度对音乐的束缚,转而以音乐为媒介寄情于山水,可以说自此确立了音乐对山水的抒情模式。这是在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人的觉醒与审美觉醒的统一,音乐突破“礼”的束缚的表现。俞伯牙凭借着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卓越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心中所思跃于琴弦,把对大自然的感情融于音乐之中,展现出一代琴家俞伯牙的艺术理想,体现了伯牙具有的突破创新精神及其精神气质,人文精神正是强调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现实意义。

琴曲《流水》中的突破创新还体现在其谱例版本的演变上,从战国流传至今,有着许多变化,历代琴家在其传谱或打谱版本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在第6段中加入滚拂的手法,写实性得到凸显。正是俞伯牙和历代琴家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琴曲《流水》才被赋予如此深刻的内涵,才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琴曲《流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作品本身来看,琴曲《流水》刻画出一幅流水的生动形象,其不仅是对流水的描绘,更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因此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内涵。琴曲《流水》不管是对音乐功能的突破,还是在传承流变过程中对自身的突破,都将“突破创新”演绎得很生动,其中“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蕴含着强调“人”的作用这一人文精神核心。

从古琴这一乐器来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传说原始社会时期就创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时期就已广为流传,并与瑟、鼓等乐器在祭祀时一同演奏。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汉魏六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有大量的器樂曲问世。古琴自产生以来就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密切相连,如琴的形制对应着古人对年月的认知,以及五行观念,发音的含蓄表现出中国人的君子之道等。古琴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对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乃至中国人的精神、气度、品格、行为等产生了持久且广泛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对作曲家俞伯牙来说,正如《列子·汤问篇》中所记载的那样,其抚琴之时心中所想皆为流水、高山等自然之景,借用古琴来表达心中所想,以声传情,注重自身感情的表达,在音乐中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在表演时注重“移情法”的运用。所谓“重情”,其实就是重“人”,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而不是关注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以人为本”。俞伯牙的琴乐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倾向,寄情于山水的道家“自然观”倾向,均是其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

古琴艺术在中国四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更是蕴含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精神。琴与琴曲中人文精神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有很多内在的契合性,如“天人合一”与“和谐”都是对“和”的追求。

因此,正确把握古琴音乐中的内在品格,研究古琴艺术、研究古琴艺术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有必要的。对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以古琴艺术中丰富的人文精神为突破点,从精神层面来推动古琴艺术在当下的发展,这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震亚著.古琴曲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崔灏晨.琴曲《流水》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年.

[3]李虻,闫璇璇.古琴曲《流水》赏析[J].琴童,2019(11):44-45.

[4]贾爽.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音乐观的殊途同归——儒家道家“天人合一”音乐思想研究[J].音乐生活,2022(12):54-58.

[5]马文晶.音乐史学视野中的琴曲《流水》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

[6]刘忠,薛松梅编著.中国音乐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7]申波.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文精神审美[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02):60-62

[8]翟敏,李静.从古琴曲《流水》看古琴的人文特色[J].文教资料,2012(13):84-85.

[9]吴毅,朱世广,刘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①(晋)张湛:《列子》,陈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55页。

②王震亚:《古琴曲分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③吴毅、朱世广、刘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④金润一:《佛曲古琴教程》,北京:中国书店,2020年,第4页。

猜你喜欢

古琴流水人文精神
流水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流水有心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