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宗平锈墨作品《中国笔画》:非书写性的当代再探

2023-03-29王晓明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

作者简介:王晓明(1970—),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图像与媒体分部主任、副教授,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字水墨艺术发展及中国未来艺术走向。

【摘   要】吕宗平的锈墨系列作品,特别是《中国笔画》系列,在艺术风格、文化融合和社会意义上展现了独特创新。他巧妙地使用铁钉和植被等工业与自然材料,模拟汉字的“基本笔画”,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不仅深刻理解了传统汉字文化的内涵,而且通过非传统书写方式,将汉字艺术引入新的领域。

【关键词】吕宗平  锈墨艺术  非书写性  《中国笔画》  自然书写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32-06

锈墨作品是“生长的艺术”,既体现了时间感,又延续了传统文化。同时,这些作品还融合了道家顺应自然和儒家和谐的理念,探讨自然、社会、文明间的关系,对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吕宗平锈墨作品汉字结构与实践

“锈墨”中,“锈”代表着对时间的质询与对行为规范的探索;“墨”代表着对万物的运用与表达,也体现着精神层面的内涵。吕宗平的《中国笔画》锈墨作品,其核心特点在于运用弯曲、敲打、切割等技艺处理铁钉,模拟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基本笔画,然后将其置于自然中与植被共同经历时间的流变。这一过程本身需要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力,使得这些汉字笔画呈现出一种抽象而神秘的外观。虽然它们看起来像是一种不可读的文字——“天书”,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吕宗平通过这些汉字笔画,探讨了汉字文化和锈墨的关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然而,艺术家通过将汉字笔画重新塑造成一种锈墨艺术的形式,用“非書写”与“自然书写”的方式在宣纸上呈现出铁的质感和自然物的呼吸印记,将平面的汉字转化为立体的装置艺术或行动作品。他挑战了传统的汉字理解和书写方式,将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些锈墨汉字笔画看似难以理解,但它们代表着对汉字起源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对历史和生命的反思,以及对当下文化的判断。

(一)吕宗平锈墨汉字的再创造

吕宗平的《中国笔画》锈墨作品在汉字的再创造方面实现了一种深刻的转变。他通过使用铁钉这一工业材料,将汉字重新构建为有质感的、动态的、可转化为纸质的锈墨艺术,使其“行走”起来,从而挑战了观众对文字和语言的传统理解。首先,这些作品让观众重新审视汉字的本质。传统上,汉字被视为一种用于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吕宗平将铁钉弯曲、敲打、切割,组合成汉字的基本笔画,使其在自然中不断呈现,将文字的功能转变为一种更加抽象和审美的形式。观众不再能够轻松地辨认出具体的字义,而是被引导去欣赏汉字作为一种形式、一种质地,或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这种不可读性为文字带来了多重解释的可能性,延展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汉字艺术的多元化呈现。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来赋予锈墨作品不同的定义。

在锈墨系列中,吕宗平对汉字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再创造。通过将铁钉这种常见的工业材料转化为艺术媒介的非书写形式,他不仅改变了汉字的物理形态,更是赋予它们全新的文化意义和审美判断。在吕宗平的掌控下,这些铁钉被赋予了生命力,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是富有动感、质地和深度的艺术品。通过这种方式,汉字从传统的书写和阅读领域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能够与观众互动的立体艺术、空间艺术。这种艺术实践不仅仅是对汉字形态的一种创新,更是对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一种深度探索。吕宗平将传统的汉字转化为具有现代感的艺术语言形式,使其不仅承载着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还映射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他的作品中,汉字不再是承载文字意义的工具,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潮流的桥梁。这些锈墨作品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汉字的本质和文化价值,挑战并扩展了人们对文字和语言的认知。通过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吕宗平不仅丰富了汉字艺术的表现手法,还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探索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从而在当代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二)吕宗平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技巧

吕宗平的锈墨系列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技巧,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当代艺术探索的体现。在锈墨作品中,吕宗平使用金属敲打出甲骨文和阿拉伯数字笔画的自然书写,锈色在纸上流动、扩散、干燥和变色的过程,都是时间在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种方法既回响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又展示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吕宗平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书法和绘画技巧,而是将其与当代艺术的手法、观念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他在作品中大胆采用非传统材料,如金属、植被等,这些材料在他的巧手下转化为表达自然、时间、消亡和生命循环等深刻主题的媒介。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在视觉上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在吕宗平的作品中,粗犷的金属纹理与细腻的书法线条相组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展示了物质的质感,又传达了艺术的灵魂。他的创作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和精神价值的传递,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脆弱以及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传统与潮流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锈墨系列中,吕宗平成功地将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多维度的艺术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获得深刻的空间意识。

(三)吕宗平锈墨笔画与自然的关系

锈墨作品《中国笔画》巧妙地将文字与自然元素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文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吕宗平通过使用工业化的铁钉构建锈墨汉字笔画的“自然书写”与“非书写”,将它们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了锈墨艺术与自然的独特互动。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让观众不仅看到文字的物质性,也看到锈墨笔画与自然元素之间的流变现象。铁钉作为工业材料的代表,与天然环境形成对比。当这些笔画经受风雨、雷电和时间的洗礼时,观众被提醒锈墨文字与自然同样脆弱和坚强。锈墨文字图像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坚韧,打破了以往文字的局限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坚韧不拔的特质与精神。

在锈墨系列中,吕宗平通过将铁钉这一工业元素与自然环境组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知语言,从而对文字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再定义。这种创造性融合与变革,更是对自然与人工之间界限的一种模糊与重塑。锈墨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符号的展现,更是一种自然过程和时间变迁的记录。这些由铁钉构成的汉字,经历了自然环境的风化与侵蚀,呈现出独特的锈迹和质感,成为了时间和自然力量作用的产物。它不仅赋予了汉字新的视觉形态结构,更使其成为了自然力量与人类文明相互作用的见证者。锈字文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产物,还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锈墨艺术生长”的表达,不仅是在探索文字的美学价值,更是在深刻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类生存走向的提问。吕宗平的作品促使大家重新思考快速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并探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如何平衡和共生。锈墨系列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成为一种哲学探讨和文化反思的载体。吕宗平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文字和自然的理解,还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考空间。

二、吕宗平锈墨艺术的融合表达

(一)锈墨艺术与历史的融合

在锈墨作品中,文化与历史的融合达到了一种令人赞叹的高度。吕宗平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融合不仅是表面的视觉融合,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吕宗平在创作时不仅深刻地挖掘并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华,还大胆引入现代艺术元素,如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使他的作品在展现历史深度的同时,又不失当代艺术的前卫感。这种艺术上的创新,既体现了古今文化之间的连续性生长和变革,又展示了文化的生动性和适应性。因此,锈墨作品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更在深层次上引发观众对文化发展与演变的思考,从而实现了一种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深刻对话。

(二)锈墨艺术自然观思想的体现

吕宗平在锈墨作品中,巧妙地将道家哲学“顺应自然”的思想深刻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他选用易于腐蚀和变化的材料,如铁、树木、花草等,来生动地描绘自然界的生长、变化与衰败,以表现万物随自然规律而变化的道家思想。此外,锈墨也体现出儒家的和谐理念,它不仅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平衡,更深入地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在这些作品中,他探讨了事物的生长、衰亡与轮回,引发人们对生命的脆弱性、时间流逝以及自然循环的深层思考。

锈墨不仅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当代诠释,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表达。吕宗平通过将这些哲学思想与视觉艺术相结合,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从而使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精神启迪。这种艺术与哲学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和感悟生命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三)锈墨艺术与社会表达

吕宗平的锈墨作品《中国笔画》在艺术与社会关系方面引发了重要讨论。这些作品超越了汉字传统的可读性,将其转化为具有视觉和触感的“立体艺术”,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的重新思考。同时,由工业铁钉与自然元素相结合的这些作品,反映了工业化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关系,使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和谐地与自然共存。在探讨汉字艺术在媒介传播中的应用时,吕宗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当代艺术的定义。在锈墨作品中,他将汉字重新构建为立体的、有质感的、可生长的动态艺术,剥离了汉字的传统意义,而更强调它们的视觉和触感效果的延长与生发。观众不再将这些汉字视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形式,或者一种纯粹的锈墨艺术语言。这种做法引发了对艺术本质和审美标准的重新思考。《中国笔画》锈墨系列,将文字和自然元素巧妙结合,提供了对文字与自然关系的新见解。

三、锈墨——从播种艺术到艺术转换的“内观”文化解析

人对知识的获得无非是从认知到记忆,再通过分析来深化对历史、自然和人性的认知和理解。锈墨养画所选择的艺术生活方式,就是在选择另外一个世界观,其实是生与死的往返关系,或者只能用直觉去感知那些不可知的世界。由于人们的身体仍存在于现实之中,处在一个图示泛滥浸透的世界里,单一的绘画已难以施展其风采。面对这样的质疑,吕宗平的锈墨艺术用一种“锈”的消费方式,对变化中的体验作出明确的回答。于是“观看”与他的创作过程本身便是一种既透明又密实的结合体的艺术模块,它揭示出对世界的启示与未知态度。他的“锈墨剧”的超剧场化表达,不是单独的行动绘画存在和身份转换,更不是只关注简单的画面效果和材质媒介的表达。在吕宗平的艺术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都是被转换和被变更、流变的生长状态。他的每一次创作都将自然时间书写强势地呈现和以异乎寻常的力量延伸,使观者从最初的迷恋过渡到沉思与唤醒,最终进入独一无二的环境交流的社会情景。这样的创作不再仅仅是为了扩大审美感受,成为激动人心且令人好奇的表达,而是唤起人们的初心,让大家意识到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人的生存胎记与基因变化的体现。而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延续,要归功于生活的胎记与文化基因重组在不断被传递。他的作品机制是用生命感受滋养、维护与关爱,“养画”成为这些万物绘画元素的“笔墨”关系、互补关系,通过施展其延长线,重铸这种锈墨艺术生命价值的多样性和生长性。

(一)养画播种艺術与社会观察

在锈墨系列中,吕宗平选择室外创作,结合自然环境,展示了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因果关系。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对信息时代浮躁文化的反思,也是对现实与理想、存在与虚无的结合。通过时间的延展,锈墨作品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和新生命的思考。

锈墨播种艺术有意选择这样一个“天地人”组合作为作画方式,把人的理想与现实、存在与虚空有效地结合,用几十天甚至是几个月、几年来完成一件作品。从锈墨播种“养画”过程开始,就暗示出人类所有的“罪孽”,都是由自身“播种”的因果关系所导致。锈墨创作中的信息元素、时间空间、环境材料等,也会“迁徙”到每个观者的视觉和头脑中。这种虚空化的现场,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了辨识能力,进而对纵深知识的吸纳变得浮躁。

锈墨艺术以其播种的真实性激发观者亲临现场的渴望,使他们或多或少地被“绑架”和“牵连”到“养画”的过程中,从而引起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新生命的期盼。因此,锈墨艺术一直在“警示”“维护”或延续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二)锈墨艺术在变化中的形态

锈墨艺术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创新、流变,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形式和理念也在不断演进,催生出新的风格和流派。锈墨艺术作為一种文化现象,其生长和发展总是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紧密相连。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社会和文化的动态反应。艺术的生长往往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其通过不断创新和变革,展现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内涵。这种生长不仅是形式和技术上的发展,更是观念和理念上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融合和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和流派。锈墨艺术在变化中的生长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伸和突破,更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和深刻反映。在吕宗平的养画行为创作中,锈墨艺术成为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工的独特媒介。它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上的革命,它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流动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锈墨艺术在展示艺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这一艺术形式也成为探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媒介。在锈墨作品中,艺术不再仅仅是审美对象的展示,更是转化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与表达,它激发观众对于当代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和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锈墨艺术的生长,展现了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对当代文化特征的深刻理解。锈墨艺术不断演变,正是因为它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人类经验的多样性。锈墨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艺术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因此,锈墨艺术的发展不仅是艺术领域内的事,更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哲学对锈墨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关于变化与持久的思想对艺术创造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哲学中的“顺应自然”思想强调随遇而安、顺势而为,这种思想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它提倡艺术家要顺应时代和自然的变化,从而在创作中寻找到自然和谐之美,实现锈墨的“总体艺术”概念。同时,这种思想也倡导艺术家在创作中保持一种自由和放松的心态,从而使艺术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充满灵性。儒家的“中庸之道”则是另一种对艺术创造有着显著影响的思想。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与和谐,倡导在对立和冲突中寻找平衡点。这种思想鼓励艺术家在传统与创新、形式与内容、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与维护关系,于是养画成为锈墨的孵化器。

在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中,艺术创作受到了哲学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在锈墨艺术生长中,道家与儒家的哲学理念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道家哲学所倡导的“随性而行”与锈墨的特性相契合。锈墨艺术作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自然变化的物质,其特性与道教追求的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内观”的过程中,锈墨艺术使用自然书写的绘画,可以被视为一种沉思和内省的方式,深刻影响了艺术家对于创作的态度和方式。自然变化的接受和理解,是达到心灵自由和超脱的重要一环。道教强调“道法自然”,在修行的过程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锈墨艺术也与儒家思想中“存心守一”“内省不疚”等概念相契合。通过对锈墨的深入体验,修行者能够更好地学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艺术家们学会了与自然共舞,顺应时代潮流,养画成为他们作品呈现的主力要素,从而在作品中寻求一种与自然界相协调的美感与重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还体现在作品的精神内核中。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为艺术家“养画”提供了在创作中平衡各种元素的智慧和手段。它教导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形式与精神、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这种平衡不仅使养画锈墨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使之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两种哲学思想的融合,为锈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基础和创新动力,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

四、锈墨的“总体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锈墨艺术作品通过将中国古代汉字甲骨文与自然中养画行为、锈墨艺术生长观以及当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展现了文化的连续性演变与创新。

首先,在作品中,传统书法、绘画、装置技法与现代设计、观念艺术的融合,重新诠释了传统文化结构,并使其在当代艺术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视觉艺术上,还体现在对汉字文化的多元化探索,展现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以及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平衡。锈墨艺术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图像,还是一个记录时间和历史的动态反应。锈墨艺术构建了传统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媒介,让观众感受到古典艺术的魅力,同时引导他们理解当代艺术的新思维和新观念。这种对话在视觉、思想和文化上均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和识别度。

其次,在社会意义与影响方面,锈墨艺术探讨了自然、社会和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品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中的矛盾,例如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科技发展与人类精神价值的平衡。锈墨艺术还展现了工业化进程中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社会相互作用,通过工业材料和自然元素的组合,探索了现代工业社会中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状态。这种表达是对自然美学的探索,也是对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锈墨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提出了质疑,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深思。吕宗平的作品鼓励人们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及重新思考对未来世界的责任和应扮演的角色。

最后,在对当代艺术的贡献方面,锈墨艺术为当代艺术界提供了新视角和创作方向。他的作品强调了在自然中生长艺术与公共社会参与之间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还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造、本土与全球等多重维度进行了探索和融合。他的作品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理念相结合,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理解。这些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新颖的感受,同时在文化层面上引发了对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考。锈墨作品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艺术的创新精神,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五、结语

综观吕宗平的锈墨系列,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对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社会现实以及自然环境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领观众进入一个既古典又当代、既实在又虚幻的艺术世界。吕宗平的锈墨作品在艺术风格、方法论、文化融合及社会反映等方面都展现了独特性和创新性。锈墨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在当代艺术领域中,锈墨艺术是独树一帜的视觉艺术体验,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感受和社会反思,它拓展了现代艺术的边界,对当代社会的艺术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艺术舞台提供了坐标和“中国方式”的可能性,还为其塑造中国文化身份打出了独特的“招牌”。锈墨的出现,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它为理解和评价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濮列平.中国当代艺术的汉字艺术[J].流行色,2018(12):122-125.

[2]王龙,成海睿,吴一鹏.探究汉字艺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J].大观(论坛),2023 (06):117-119.

[3]李倩.试论“中国方式”在当代艺术中的演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