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侗族声音大歌中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

2023-03-29丁铃马栋梁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
关键词:非遗侗族

丁铃 马栋梁

作者简介:丁铃(1977—),女,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马栋梁(1978—),男,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艺术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研究生师生科研创作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侗族民歌和声形态与创作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XJKY01。

【摘   要】声音大歌是侗族大歌中最具音乐艺术特色的一个种类,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特点。侗族大歌中对蝉鸣的拟声模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本文选取大歌中有关蝉鸣的丰富旋律形态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共性与个性特征,从而揭示其多样性的特点。这些来自不同侗寨的声音大歌,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地域文化画卷,它们不仅是侗族大歌真实艺术文化样貌的重要代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非遗”  侗族  声音大歌  蝉鸣拟声旋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07-07

侗族大歌的传统地域分布,根据民间的说法大致分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角牛”“千二”“千三”“千五”“千七”“二千九”九个区域。根据笔者实地采风调研情况来看,声音大歌的传统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四角牛”“六洞”“千三”“千五”“十洞”“千二”,以及榕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在不同地区,特别是著名的歌窝窝,都有发源于本侗寨的声音大歌。在传统社会中,这些声音大歌大多在其传统的“款”区域内进行传播,并且大多具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一、侗族声音大歌拟声旋律的艺术特色

声音大歌是侗族大歌中最具音乐艺术特色的一个种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声音大歌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如不同种类的蝉鸣与鸟鸣、家畜的叫声等,发展出了极具侗族大歌艺术个性的拟声旋律,这些拟声旋律已经成为传统侗族社会中侗寨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其次,声音大歌中的“拉嗓子”部分不仅篇幅较大,而且旋律、花唱变化丰富,音乐华丽,而拟声旋律就多出现在炫技的“拉嗓子”部分。这意味着声音大歌的艺术魅力具有明显的纯音乐色彩,已经出现了从歌词审美向音乐审美转变的倾向。然而,从侗族大歌整体音乐的个性而言,拟声旋律的特点最具地域文化标识性意义。

模仿蝉鸣,可以说是侗族声音大歌最广为人知的特色。在现实生活中,侗族人根据不同种类蝉的鸣叫声,创作出了不同的蝉鸣拟声旋律,且同一种蝉的蝉鸣拟声旋律在不同侗寨还有不同的音乐形态,其拟声旋律多样性较为明显。本文将探讨蝉鸣拟声旋律的个性及共性特点,进而论述不同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对侗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价值。从非遗保护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二、蝉鸣拟声旋律的类型及多样性特点

根据蝉鸣拟声旋律中虚词的读音差异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喃啊”与“呐啊”“郎朗雷、喃朗雷”与“能俩俩、俩俩俩”类型,以及“吉哟”类型。此外还存在两种以上虚词混合使用的情形。这些唱词读音的不同是蝉鸣拟声旋律最直观的差异。笔者将分别分析音乐主体在旋律纵、横运行方面的差異,以探讨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

(一)“喃啊”与“呐啊”类型

“喃啊”与“呐啊”在侗语中均为虚词,读音接近,方言习惯略有差异,遂将其归为一类。在词曲结合上,二者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旋律音程音型和持续音音型的同音型反复。此外,不同侗寨的原生代表性声音大歌旋律形态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化特点(见谱例1)。

谱例1:《丢我单身无伴伤心切》(12~24小节)

在谱例1中,拟声旋律为矩形标注处。这是一首原生于小黄侗寨的较著名的声音大歌,包含了两种类型的蝉鸣拟声旋律。实线矩形标注处为带倚音和波音装饰音旋律音程音型的蝉鸣拟声旋律主导部分。在这一部分,旋律出现了下方声部的持续长音,主旋律声部与持续音声部形成上下交织的特点,体现了支声线性思维。虚线矩形标注处为十六分音符音型化持续音的蝉鸣拟声旋律。在高声部持续的基础上,低声部以同样的十六分节奏音型做五声性旋律的连续下行运动,模仿蝉翼振动,此为振翅拟声旋律的补充部分。这是侗族大歌中非常具有族群标识意义的音乐文化符号。从旋律形态来看,装饰音增加音乐灵动性,支声层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呈现群蝉群鸣效果。此类蝉歌是从小黄发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声音大歌,具有族群区域识别作用和明显的文化标识意义。谱例2与谱例1音型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谱例2:《额哭娘亲我叹青春老》

在差异性方面,谱例2中没有小黄侗寨标志性的波音装饰音音型。十六分音符持续性的支声复调进行也以同度重复和低音的长音持续为变化,弱化了谱例1中扇动翅膀的拟声模仿效果。但在高声部进行了华丽的花唱式“拉嗓子”旋律(第25~27小节),出现了附点节奏和旋律性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色彩。下方声部持续音营造停滞的底层和声色调,突出e羽调式的中心地位。此外,起始6小节的句式逐渐发展成7~10小节一句的非对称结构,营造出“额哭亲娘”的情绪,欲达到以蝉鸣哭声拟人化的艺术效果,与小黄侗寨的风格具有了明显差异。

虽然在旋律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是两个谱例有一个重要的共性特点,即斜向声部进行为主导。这是“喃啊”与“呐啊”这一类型拟声旋律的声部进行方向的共同特征,也因此能够在保持声部稳定支撑的同时,使运行声部的音程变化更为鲜明。

(二)“郎朗雷、喃朗雷”与“能俩俩、俩俩俩”类型

“郎朗雷、喃朗雷”(夏蝉)与“能俩俩、俩俩俩”(春蝉)是侗族声音大歌中较为普遍的侗语虚词。这些虚词读音相似,但不同侗寨有不同的个性表现(见谱例3)。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下面的两例。

谱例3:《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14~25小节)

在谱例3中,实线矩形标注部分是对自然界蝉鸣的直接模仿,其以四分音符的同音重复起始的2+2乐句结构,上行声部跳进音程的拉伸,更好地还原了蝉鸣音调的变化,对自然界蝉鸣先抑后扬的音调进行了直接而恰当的模仿。在倚音装饰音方面,第一类蝉鸣拟声旋律有相似性,但低声部的装饰性更为花哨,且装饰音出现的位置也转移到了稍后的音位。这看似不起眼的细微差别,却是不同地区侗族大歌得以区分的标志,也是声音大歌多样性的真实写照。虽然这里没有出现振翅拟声旋律,与第一类蝉鸣拟声旋律形成音响上的明显差别,但虚线框部分做了“花唱”式补充,作为实线框处直接模仿蝉鸣音响的补充变唱。在第12小节虚线矩形标注处为“拟人化”借景抒情的拟声旋律,衬托出“学唱蝉声献情人”的歌词意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蝉鸣拟声大歌都包含“花唱”或振翅拟声旋律的段落(见谱例4)。

谱例4:《走进深山静听蝉》

在谱例4中,实线矩形标注处,是同一音型反复模仿蝉的鸣叫。“能俩俩”在模仿蝉鸣方面其音型采用了简单的小附点与二分音符相结合的形态。拟声旋律部分一开始,高低声部便在纯四度的和谐音程的衬托下塑造出空山之境;在同一音型的不断反复中进一步营造出深山旷谷之中具有天然“混响”的蝉鸣音乐效果,以原样重复的形态,突出蝉鸣不断多次重复的略为“烦人”的真实音响。这里采用了四度叠置的双声部同节奏的演唱,实际是采用单一旋律的四度叠加音层来展现蝉鸣的拟声效果。

将两例进行比较,前者支声复调的特征明显,在中后部的拟声旋律部分强调了三度和五度的纵向音程特性,音响的饱满度和协和度更为丰富。后者则一直处于平行四度的叠加声部层状态的双声部运行,破坏了双声部运行的独立性,节奏和音程变化的步调一致成为其明显特征。以此也能看出,春蝉的虫鸣比夏蝉的鸣叫变化更多。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蝉鸣声音变化季节性差异的仔细聆听和高度还原的模仿,展现出不同时期蝉鸣音调的变化对侗族大歌多样性的实际影响,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也因此有了更为鲜明的例证。声部间四度的双声部间距作为拟声旋律的起始,是毋庸置疑的共性特征。

(三)“吉哟”类型

“吉哟”即“知了”读音的侗族化,这一种类的歌在侗族民间经常简称为“嘠吉哟”。 它是声音大歌中蝉之歌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种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吉哟”来模仿知了的叫声,并以此借景抒情(见谱例5、谱例6)。

谱例5:岩洞侗寨的《正月二月燕子归》(1~13小节)

谱例6:三龙侗寨的《终日想你难开颜》(11~15小节)

两首作品所在地的岩洞侗寨与三龙侗寨都属于“十洞”地区,而且都是侗族地区著名的歌窝窝。这里的侗族大歌其声部结构上支声复调的支声部分更多,整体音乐的复杂性与歌唱技巧的难度更高,音乐形态的异同较为明显。

两例实线矩形标注处,纵向三度音程关系为主导,谱例5中出现了复调意义上的二度和四度的不协和音程,谱例6的纵向五度音程更突出。虚线方框标注处,谱例5出现了支声性复调的特点,特别是在具有一字多音的“拉嗓子”部分,两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虽然两个谱例声部间的纵向最远音程都达到了七度距离,但它们的进入方式有所不同:谱例5是以低声部保持的斜向进行的方式进入,谱例6则使用了反向进行的方式进入,动力性前者更强。对于七度不协和音程的解决,谱例5由于持续低音的存在而略显温和,而谱例6中出现了高声部下行五度大跳,虽然装饰音起到一些缓冲的作用,但高声部大跳的声部运行体现出了强动力性,使得高潮衰减更为剧烈。两例高潮点不同,分句的长度以及字词的密度都形成了明显差异。

侗族人民将中国传统的阴阳世界观融入侗族大歌的歌唱中,认为高声部代表着阳,是“雄声”;而低声部代表着阴,是“母声”。因此,高声部更为阳刚,低声部更为柔和。这一特色也较为明显地体现在这两首声音大歌中。如二者在高声部骨干音方面,高声部旋律围绕着大三和弦的三个音展开旋律,音乐呈现出明亮的扩张感效果;而低声部则围绕小三和弦展开旋律,形成柔和收缩的效果。二者不论是在辅助音的差异性还是声部进行的方向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虽然这两首作品均以“吉哟”虚词展开拟声旋律的运行,而且两个侗寨之间地理距离也很近,但是它们在特色拟声旋律方面仍然保持着各自较为明显的个性,这使得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更为丰富。

(四)兩种或两种以上蝉鸣拟声旋律混用的类型

朝平江村的声音大歌《放天晴》的蝉鸣拟声旋律(见谱例7、谱例8),既使用了“吉哟”类型,也使用了“俩俩雷”类型,分处在两个不同的歌“节”中。即使在同一首大歌中,“吉呦”类型的拟声旋律与“俩俩雷”类型的拟声旋律,在旋律的旋法上也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谱例7:朝平江村《放天晴》(8~18小节)

谱例8:朝平江村《放天晴》(27~39小节)

在音阶及旋律上,“吉呦”采用了四度音程跳进,拟声旋律部分的音节构成呈现四声性特点;而“俩俩雷”则采用了平稳级进的五声音阶。在结构规模上,后者明显比前者更为庞大,其扩展集中在中间部分。此外,后者采用了倚音的装饰性演唱并扩张了前两个“依”字的时长。在纵向音程结合上,前者在支声旋律进入时出现了二度不协和音程,后者仅在第5小节采用了倚音的装饰进入,造成了极为短暂的二度不协和音程碰撞。两者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体现在中部。收式的结构规模都是3小节,因歌词差异后者更早地引入了四度跳进音程,前者则晚了1拍。可见,即使是同一首大歌中的拟声旋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也说明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无处不在。

综上,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广泛存在,并成为不同地区侗族声音大歌区域差异的证明。作为非遗保护对象,侗族声音大歌中蝉鸣拟声旋律的多样性及其所蕴含的侗族大歌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是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关注的问题。

三、“非遗”视角下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对上文声音大歌中最具典型特征的蝉鸣拟声旋律的艺术本体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蝉鸣拟声旋律在拟声性虚词和对应的音乐形态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侗族特有的高亢嘹亮的高原嗓音,进一步为声音大歌注入了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这是当下消费文化背景下,声音大歌能够获得广泛社会知名度,并深受各大电视台、旅游景区和社会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声音大歌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文化机制与保护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蝉鸣拟声旋律的艺术特征与当下的社会应用价值

侗族声音大歌在当下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为侗族声音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动力。而侗族声音大歌之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其声音大歌中蝉鸣拟声旋律较高的艺术观赏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声音辨识性是密不可分的。

1.蝉鸣拟声旋律的艺术特征

声音大歌中模仿蝉鸣的拟声旋律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其一,拟声旋律的虚词来源于蝉鸣声音的模仿,听者在欣赏时能够较为容易地感知到艺术表达的表象意味,能指与所指之处相对容易实现统一,进而达到与作品审美情趣的统一。且侗族的蝉歌和含有蝉鸣拟声旋律的大歌中都包含蝉鸣模仿的基本旋律部分,这构成了模仿蝉鸣段落的主体,也就是基础蝉鸣拟声旋律。这种以基础蝉鸣拟声旋律为主导,辅以“花唱”或振翅拟声模仿的形式,形成了侗族声音大歌拟声旋律最为坚固的基础构架。在这一构架的支撑下,发展变化出各种不同的蝉鸣拟声旋律形态,形成丰富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构成了同一民族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个性特点,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其二,除了主导的蝉鸣拟声旋律外,有的大歌会通过拉嗓子的“花唱”部分模拟蝉鸣时蝉的腹部震动、翅膀抖动的音响效果,将其作为基础蝉鸣拟声旋律的补充,形成具体的拟声或炫技音响。在侗族大歌的对歌环节中,这些音响效果更有效地炫耀本村寨的大歌特点和技术难度。这些具有明显炫技色彩和地域个性特征的大歌,不仅为受众带来了愉悦的艺术感受,也通过媒体宣传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声音大歌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

2.蝉鸣拟声旋律艺术特征在当下社会的应用价值

随着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特征日益凸显,尤其是受到流量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具有明显艺术观赏价值和个性特征的文化内容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商品资源。声音大歌以其极具特色的蝉鸣拟声旋律,配合侗族嘹亮的高原嗓音,使其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应邀远赴欧洲演出,还是21世纪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均获得观众的喜爱和青睐。2006年,声音大歌更是获得原生态唱法银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特别是在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更加声名远播。

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艺术观赏性,使声音大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以蝉鸣拟声旋律为主要特点的声音大歌开始频繁接受各大电视台各类娱乐节目的邀请,并成为多个侗族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主打产品。这在有效提高侗族大歌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参与演出的民间歌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出一系列品牌性项目。如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中的侗族大歌演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坐妹》实景演出、程阳八寨侗族音乐演出、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侗寨侗族音乐民俗表演以及从江县小黄侗寨的侗族大歌民俗演出等。

声音大歌,这一在侗族大歌各歌种中原本被视为非主流的区域性歌种,一跃成为侗族大歌的重要代表。因此,侗族民众学习传承侗族大歌的热情重新焕发,特别是学习声音大歌的年轻人明显增多,演唱侗族大歌甚至展现出一定的职业化倾向。甚至那些原本没有传承声音大歌传统地区,也在积极学习声音大歌,从而扩大了声音大歌的传承区域。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这成为侗族大歌,尤其是声音大歌中的蝉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与保护策略思考

蝉歌的艺术观赏价值是其获得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而这种艺术观赏性与其音乐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直接相关。站在非遗保护的视角,无论是声音大歌的蝉鸣拟声旋律还是侗族大歌的可持续传承,对其文化形态多样性生成机制的研究与保护至关重要。

1.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生成机制

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其主体需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一体共生关系。文化需求对文化生成产生深远影响,其强度决定了文化发展动力的强度。发展动力的强弱进而影响着文化生命力的旺盛程度。而生成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需求的可持续性。文化发展动力的强劲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共享性,然而,这同时伴随着变异性的增加和形态多样性的提高。因此,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意味着能够满足更广泛、更多样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实地调查表明,在许多经典蝉鸣声音大歌的发源地,如贵州省黎平县的三龙、岩洞、口江侗寨以及从江县的小黄侗寨等地,声音大歌在鼓楼对歌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是因为声音大歌的实词部分采用叙事和赋比兴等口头文学手法,赋予其借景抒情、表情达意的功能。在鼓楼集体对歌过程中,声音大歌与鼓楼大歌同样具有依歌代言的功能,成为交友、婚恋的刚性社会需求。

因此,基于侗族文化强调“饭养身,歌养心”的价值认知,交友、婚恋的刚性社会需求以及较高的社会使用效率,成为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声音大歌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生成与发展,是其社会文化功能与文化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不仅对侗族社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声音大歌及整个侗族大歌的“非遗”保护贡献了价值。

2.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保护策略的思考

农耕文化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改变了鼓楼对歌活动婚恋的社会功能,声音大歌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发展动力也逐渐减弱。然而,由于声音大歌具有较高的艺术独特性和观赏性,在消费文化时代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这对于声音大歌以及整个侗族大歌的“非遗”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观察当下声音大歌的实际应用情况,经济功能已经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动力建立在原有艺术观赏性基础之上。如果声音大歌的多样性优势降低,导致审美疲劳,必然会降低其艺术观赏价值,从而影响其经济功能的发挥,蝉歌尤为如此。特别是在侗族音乐文化应用方面,声音大歌的蝉歌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侗族特色文化旅游演出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演出项目中使用率最高的歌種。如多样性被破坏,景区中相似的演出内容与风格将会对其商业功能的发挥必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此外,尽管商业利益对侗族青年学习声音大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一新的动力尚未有效传导至声音大歌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创作领域。这使得声音大歌难以与当下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无法满足当下情感表达的需求。因此,如何将声音大歌的社会使用效率和商业应用价值有效地转化为多样性的创作,成为维持其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值得深入思考。

四、结语

在本文中,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侗寨的声音大歌中蝉鸣拟声旋律的对比分析,无论是在虚词运用还是旋律形态方面,都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到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这充分证明了声音大歌在不同地区展现出音乐多样性的特征。这些声音大歌具有典型的一歌一曲、专曲专用的特点。它们在侗族大歌的音乐版图中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地域文化画卷,真实地展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风貌。

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延续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就声音大歌蝉鸣拟声旋律多样性的传承而言,如何保证其多样性的有效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然而,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管理对象涵盖了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并未针对不同门类制定具体的政策。这导致缺乏针对侗族大歌地域多样性有效传承的专项保护政策,这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勇.侗族艺苑探索[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66-67.

[2]吴培安(执行主编).侗族大歌音图典——侗族大歌音谱典(贰)[M].贵阳:孔学堂书局有限公司,2019:169.

[3]张贵华,邓光华.侗族大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20.

[4]侗族大歌受欢迎 原生态音乐成贵州民族文化亮点[DB/OL].新浪网,2006-10-11.

[5]李斯颖.侗族大歌传承机制及其青年传承人群体考察[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03):118-123.

[6]高小康.大数据时代的消费文化与空间冲突[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108-109.

猜你喜欢

非遗侗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布面油画《侗族女孩》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