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时代
2023-03-29袁省梅
袁省梅
小城不大,城南的早市也不大,倒是挺红火。从早上一直到中午,都是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李老汉的菜摊也不大,有两步宽吧,位置却很好,在早市的入口处。
李老汉摊子上的菜是应着季节卖的,春天是白蒿、荠菜、扫帚苗,都是地里栈边长的野菜。现在的人喜欢吃这些野菜。再过上几天,天暖和点儿,老汉菜园子里的菜就能卖了,菠菜、芫荽、油菜、茼蒿、山葱,接着是茄子、辣椒、西红柿;立秋后,就有刀豆角和花皮南瓜了;到了处暑,地里的萝卜苗、胡萝卜苗又疯长开了……李老汉的菜该嫩的嫩,该老的老,一棵比一棵鲜嫩,一棵赛一棵精神,有一股经过日晒雨淋后的茁壮劲儿。往往李老汉刚把各样菜摆在摊上,就有人蹲下来挑拣。人们说,大田地里的菜比大棚里的菜味道好,味道正。
早市上还有几家卖大田菜的,但好像都不如李老汉的菜好。人们认为,李老汉和婆婆两个人都是一副笑眉眼,买不买菜,对人都是笑呵呵的。有时,菜已经称好了,再搭上三棵两棵。别小看这三两棵不值钱的菜,会让人开心。这样,李老汉菜摊子上的菜就卖得好、卖得快。
那是谷雨过后的一天早上,李老汉和婆婆刚把菜摆好,就有人蹲了下来,还没问价,手上已经抓了一把菠菜。菠菜称好了,二斤,五块钱。客人掏出手机,向李老汉要“码”。李老汉却拿不出码。一旁的婆婆急得在菜堆里找,在包里翻,就是不见那个系着一根蓝色带子的码。李老汉却不急,笑呵呵地说,今个忘牵“码”了,给现金吧。
买菜人只好把挑好的菜又放下来,嘟囔了一句,哪有现金啊。站起来走了。
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哪个出门带现金?买一块钱的东西用手机扫码付款,买三十五十成百上千块钱的东西也是用手机扫码付款。
因为只能收现金,推走了好些顾客。婆婆不乐意了。婆婆说,码呢,码呢,你把码藏哪儿了?
老汉咬定说是忘带了。
婆婆不信,气咻咻地骂老汉,耍啥花招哩,你是想把菜再背回去?老汉铁着一张脸不说话。
货卖一张皮。何况他们的菜都是青菜,到了下午就不是十分水嫩了,谁还愿意买呢?婆婆叨叨着让老汉把码拿出来。老汉却嫌婆婆心急,他悄声劝道,还早哩,买菜的人多着呢。
老汉不愿意让人扫码付款,他想收现金。
原来,这收款码是孙媳妇的。老汉和婆婆没有智能手机,他们用的是只能接打电话的老人机。
老汉第一天摆摊时,旁边的人就提醒他要弄个码。老汉思来想去不知要谁的码。要儿子的吧,儿子好喝酒爱打麻将,钱打到他手里,被他喝了赌了,咋办?儿媳妇倒是不喝不赌也不乱花钱,可是太抠,一根柴火棒拿到她家,都休想她再拿出来。那要闺女的码?人常说,闺女是父母的小棉袄。闺女跟父母贴心,家长里短,啥话都能说,一分一厘也好张嘴。可婆婆不同意,说怕儿媳妇知道了,有意见。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啊。
思来想去,老汉就要了孙媳妇的码。孙子去年结的婚,孙媳妇在镇上蛋糕店打工,隔几天就给老两口送三五块蛋糕啦,一小包酥饼啦,说是自己做的,让爷奶尝尝。老汉心里说,把钱打在孙媳妇手机里,她肯定不会昧了。用孙媳妇码的第一天,老汉算了,码上存下了三十五块钱,手里收下的现金只有八块钱。回家见到孙媳妇,孙媳妇喜滋滋地夸爷奶会卖菜,半天就挣下三十多块钱。孙媳妇问爷奶,是眼下把钱给他们还是攒多了再给?
老汉和婆婆一听这话,不好意思叫孙媳妇马上给钱,都说不急不急,等攒多了再给。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孙媳妇都没给他们现钱,见了他们,只是说忙,等闲了到银行取出来。老汉和婆婆也就不好意思催了,心里却有些急了,他们指靠那点儿钱买油盐酱醋、走人情礼路,还有头疼脑热的药,也指望卖菜的那点儿钱。
这样,老汉卖菜时就先问人有没有现金,没有现金了,才让扫码。而这天早上,老汉干脆把码收了起来。可是,眼看着太阳走到头顶了,菜还没有卖出去多少。
趁摊子前没人的时候,婆婆叫老汉把码取出来。老汉还是不愿意,要再等等看。婆婆悄悄说,往常孙媳妇手机上三块五块不停地进,可今天都这半天了,一分钱的进账都没有,孙媳妇问起来看你咋说。
咋说咋说?人家都给的现钱嘛,我有啥法?
老两口正吵着,过来几个买菜的媳妇,竟然都是给的現金。她们说,知道你们要现金,为了买你们的菜,我们专门带的。
老汉把钱递给婆婆,嘿嘿地笑,看吧看吧,人爱咱的菜,就会给咱现金。婆婆白了他一眼,接了钱,没说话。老汉又笑呵呵地叨叨,人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正准备收摊,孙媳妇满脸通红地跑来了,说今天换岗,就去了趟银行。说着,她塞给奶奶一个鼓鼓囊囊的银行信封,又说怕二老着急,先把钱取回来了。婆婆捂着孙媳妇的手,白了老汉一眼。老汉笑了。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辽宁日报》2022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