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钙卫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3-03-29沈嘉,谢芳
沈 嘉,谢 芳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 201600)
粪钙卫蛋白(faecal calprotectin,FC)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6 000 的钙锌结合蛋白,是一种炎症标记物。FC 大多数来源于中性粒细胞,也可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等细胞中,可以在血液、体液中检测到,尤其是经肠道的粪便标本中更易检测[1]。当肠道发生炎症反应时,肠黏膜渗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趋向渗透到肠道,并释放出钙卫蛋白;由于FC 在粪便中极其稳定,被释放后在肠道内不易被降解,所以FC 被应用于肠道疾病患者炎症程度和营养状态的评估[2]。FC检测方法主要是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前者多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后者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免疫透射比浊法(PETIA)等[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阐明,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一些病毒性或细菌性引起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4]。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和评估病情的方法包括肠道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血液学检测和临床活动指数评分等,这些传统诊疗手段具有有创性、侵入性、放射性、费用昂贵、耗时久等缺点,患者依从性较差。对比而言,FC 的检测有实用性较强、操作较简单方便、可反复检测、价格较低廉、耗时较少等优势,同样可满足临床需求,FC 可作为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本文将就FC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FC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
1 实验室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主要是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见表1。半定量多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操作方便,耗时短、成本低。FC 正常参考范围:<15 μg/g;炎症时FC 参考范围:≥60 μg/g,提示肠道存在炎症的可能;而FC 水平15~60 μg/g,提示可能处于正常水平,也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5]。FC 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当FC<15 μg/g,即可排除活动性IBD[6];在一项半定量研究中,用胶体金法测定FC,以60 μg/g 为临界值,即可有效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6],需要进一步临床干预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包括ELISA、CLIA、PETIA 等,ELISA 可同时处理大批量标本,但是操作繁琐、耗时久、重复性较差;CLIA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自动化程度高,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PETIA 是新型检测方法,稳定性和准确性高,但检测敏感度和线性范围都略逊于CLIA。3 种常见定量分析方法的对比见表2[7]。
表1 4 种方法学优缺点比较
表2 3 种定量分析方法比较
2 FC 在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IBD 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具有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主要包括UC 和CD,根据炎症的活动度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目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常规实验室检验指标被用于反映肠道炎症程度,但常规检测项目对于肠道炎症的诊断特异性和分期判断并不理想[8],目前对上述两者仍缺乏简单、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指标。FC 在肠道中的稳定性使FC 有作为肠道炎症生物标记物的潜力,于是进入研究者视野。
2.1 UC UC 是一种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活动期和缓解期交替为特征[9]。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排黏液性脓血便,常有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并伴有里急后重感。诊断金标准主要是结肠内镜检查和肠黏膜组织活检,此过程耗时久、费用昂贵,而且易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在一项67 例UC 患者的研究中,FC 对UC 活动性诊断敏感度(85.5%)、特异度(88.2%)、阳性预测值(84.5%),都明显高于CRP 和红细胞沉降率(ESR)(P<0.05),说明FC 能够有效反映 UC 患者的炎症活动情况,且优于CRP、ESR[10]。有研究就FC 和其他炎症指标预测内镜下UC 是否是活动状态,进行诊断效能的分析比较[11],结果显示FC 的表达水平由小到大依次是:对照组、缓解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发现单一FC 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1,已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当FC 联合其他指标,AUC 为0.827,诊断价值更优。以上内容表明,FC无论作为单一指标还是联合其他炎症指标,都与UC 的内镜检查有很好的相关性,对UC 的诊断以及临床分期都有评估价值。其简单易操作,也为不适用于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提供可靠替代方案。
2.2 CD C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慢性特发性肠道炎症为特征,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2],还具有迁延不愈、病情不易控制、活动期和缓解期反复交替等特点,可伴随终生。胃肠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是判断CD 消化道黏膜炎症程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是有侵入性检查,所以不被大多数患者接受。及时评估患者疾病的活动度,有助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在一项有关FC、IL-6、CRP 诊断CD 的研究中[1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以上几种检测指标中,仅有FC 是CD 患者消化道黏膜受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6,P<0.05);FC 和CRP 联合检测,以及FC、IL-6 和CRP 联合检测均能有效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情况,诊断价值相当;基于简便性及检测成本,临床上更推荐使用FC 和CRP 联合检测。当患者在胃肠镜不耐受情况下,CT 成像检查和FC 水平测定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替代内镜检查,用于监测 CD 患者的活动性。FC 水平与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及CT 小肠成像表现相关,FC 水平预测内镜缓解临界值为 100 μg/g,敏感度92%,特异度65%[14]。有研究分析显示,重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患者FC 表达水平均高于轻度炎症组(P<0.05,Z=-3.364、-2.411),回结肠病变组患者FC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回肠病变组(P<0.05,Z=-3.261)[15]。中度活动期、轻度活动期患者的FC 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期,中度活动期患者FC 表达水平高于轻度活动期(均P<0.05),证明FC 可作为CD 病程中病情评估的无创标记物,由缓解期到活动期,FC 随之升高,同时FC 还与结肠、回肠有相关性,有参考价值。国内外就通过监测FC指标来判断CD 肠切除吻合术后是否复发进行研究,结果显示,FC 的表达水平与内镜复发的存在及程度均有相关性[16-18]。
2.3 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2.3.1 下消化道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下消化道疾病也已成为常见疾病,并且因有交替反复发作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消化道疾病多出现类似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因此当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导致很难通过临床症状的差异精准判断疾病的病因[19]。按照病理,下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器质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手段主要是肠道内镜检查。但绝大多数下消化道疾病肠道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而过度的检查又使患者无法耐受[20]。FC 在血液及粪便内均可表达,在粪便中的FC 表达水平是血液的6 倍,且稳定性好、取样方便、患者依从性高,FC 在辅助诊断下消化道疾病时,具有作为生物指标的潜在价值[11,21]。有研究表明,FC 有望用于鉴别肠道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病变[22],在炎症性肠病中FC 显著高于肠道肿瘤和增生性息肉,肠癌组FC[(551.32±112.79)μg/g]、肠炎组FC[(815.29±214.07)μg/g]及肠道增生性息肉组FC[(144.47±24.67)μg/g]均高于对照组[(35.32±10.38)μg/g],并且肠癌组、肠炎组患者FC 表达水平均高于肠道增生性息肉组,肠炎组患者FC 高于肠癌组(P<0.05)。在检测阳性率上,肠癌组、肠炎组及肠道增生性息肉组也高于对照组,且肠癌组、肠炎组均高于肠道增生性息肉组,肠炎组高于肠癌组(P<0.05)。当以肠道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切片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时,FC 检测检出肠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8.95%、96.51%、94.76%;检出肠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 83.87%、87.60%、86.39%;检出肠道增生性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3.64%、90.12%、86.39%,说明FC 在鉴别诊断不同下消化道疾病时,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2.3.2 FC 鉴别IBD 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便秘)为特征,与IBD 类似。有研究显示,当以50 μg/g 作为 FC 临界值,鉴别IBD 与IBS 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93%、97%[3]。针对是否存在IBD 和IBS 共存情况,可通过监测FC 的动态变化来判断IBS。
2.3.3 FC 鉴别IBD、肠道感染 有研究表明,以15 μg/g作为诊断临界值,FC 诊断急性细菌性腹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和87%,优于粪乳铁蛋白、粪便隐血实验[23-24]。
3 思考与总结
综上所述,FC 可以较好地反映肠道炎症程度,同时也可以提示病变部位,与传统的内镜检查有很好的相关性,FC 联合其他检查可作为内镜检查的替代方案。这说明FC在肠道疾病诊疗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也有更多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被开发,以优化相关疾病的诊疗方案。但目前国内实验室开展FC检测的普及度并不高,而且主要为半定量的胶体金法。根据上述内容,总结如下:①FC 作为炎症指标,稳定存在于肠道粪便中。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清学指标如PCT、CRP、WBC、IL-6 等水平随之升高,因为FC 的肠道特异性体现,如果检测到FC 高于生物参考区间上限,则可以快速定位是肠道的炎症反应。②胶体金检测FC 具有无创检测、价格低廉、简单快速等优点,由于FC 的高阴性预测值,半定量胶体金法可用于临床初诊的排除性诊断IBD,以及IBD 患者治疗后的随访监测。③当辅助判断IBD 活动度时,则需要FC 的定量分析,FC 的表达水平随炎症程度升高而升高,来判断炎症程度;FC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CD 患者的病变部位。
就目前研究来说,尚未确立公认的医学指标决策阈值,来界定IBD 轻度、中度、重度及活动期、缓解期;而且开展的检测方法不同,尚未达到结果互认的程度。期待在后续的研究中,完善FC 的检测体系,优化肠道炎症性疾病的诊治方案;FC 的存在形式,也导致其结果易受饮食、药物、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监测IBD 患者FC 表达水平时,清晨第1 次的粪便标本检测结果与内镜下疾病活动度评分相关性最好,而其他时间段的粪便标本变异系数较大,可达13%~26%[25-26]。因此,建议用清晨第1 次粪便检测更可靠,且连续监测FC 浓度变化对IBD 疗效评估和疾病管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