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培养优质人才

2023-03-28朱红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自从小学音乐走进课堂之中,带来最大的优点便是通过美感启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审美的培养,音乐教育也逐渐成为如今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逐渐融入各个教学当中,小学音乐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挖掘学生音乐潜能、提高音乐浓厚兴趣、培养音乐核心素养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以小学音乐为例,对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42—03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乐感和音律的关键时期,大多数人认为音乐教学知识教会学生唱歌和乐理知识。其实不然,音乐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音乐的表达、欣赏和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之中陶冶情操。尤其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之下,小学音乐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注重发展学生对音乐这门艺术的独特审美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根据2022版《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三方面,即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其中,审美感知素养是对音乐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听觉特性及独特美感的感悟和把握,从而感受当中蕴含的文化屬性;艺术表现素养主要是通过演奏、歌唱、音乐创作和艺术表演等形式将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进行抒发,以此增强学生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而文化理解素养则是音乐核心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时也是学生最为缺乏的一点,它需要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形式、文化特征、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以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有所理解和掌握。这三大音乐核心素养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对于引导教师教学、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一)指向审美感知的形成

1.巧用网络技术

巧用网络技术学习音乐就是将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工具,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作用。同时,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音乐的全面性和创新性,音乐通过网络技术的形式展现,对于不同风格的音乐以及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等各方面都有提高,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美具有积极意义。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收歌》为例。首先,课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地方通东号子,使学生在热闹的号子声中进入课堂,感受地方民歌的特点,为之后的学习新歌做铺垫。接着,教师播放农民打麦丰收的视频,边看边问:“在丰收的季节里,劳动人民脸上的表情和手中的动作是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其次,教师利用网易云音乐播放器播放完整歌曲,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降低歌播放的速度,先让学生逐渐适应,同时显示歌词功能并将歌词调到最大,关注所有的学生,并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歌词来跟唱。待学生对歌曲有所熟悉之后,教师再将歌曲调回正常的速度,组织学生在激烈欢快的音乐下跟唱,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生活的热爱。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我们国家丰收呢?大家还知道其他的丰收歌曲吗?”进而,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歌曲的拓展,展示其他地方丰收场景的图片、视频、录像等,例如教师将丹麦人民庆祝丰收的歌曲《丰收之歌》进行播放,组织学生认真听和观察两首歌在风格、表现手法等的关系,以此去感受音乐在特定文化属性当中的区别与联系,加强理解不同的人文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的提高。[1]

2.实施小组合作

课堂上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体验为关注点,留足学生思维的时空(动脑、动手),还学生课堂的话语权、思考的空间权、学习的体验权和成果的交流权,让学习真实发生,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而小组合作是一种具备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之中,充分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对深入学习音乐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在课堂中对于音乐的分析和理解等各方面都需要合作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各要素的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花猫和小老鼠》综合表演唱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童趣,教师播放无声动画片《猫和老鼠》,感受两种不同的小动物形象,然后利用节奏训练分组开展小组形式教学。教师出示两种不同的节奏(可带旋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模仿,说一说哪种节奏是小老鼠,哪种节奏是小花猫?安排一部分学生模范并模唱,在教到“瞪着小眼珠,龇着两颗小牙,长着八字胡”时,教师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动作,使得自己的形象更加符合歌词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区分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再以启发式教唱小花猫部分:仔细聆听,音乐为什么在表现小花猫的时候,旋律音区比较高,并且强弱力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初步教唱完毕之后,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扮演小老鼠和小花猫等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将音乐的歌词记牢,音调唱准。同时,在歌唱的过程中还可以自己设计表情和动作在相应的歌词中表现出来。例如小老鼠“长着八字胡”,学生可以用白纸画出八字胡的形状撕下来粘贴在自己的脸上当做小老鼠的八字胡,或者利用可洗无害的水笔在脸上画出八字胡等。最后,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本组的作品,为了让乐曲更费油同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入其他课堂小乐器以“旁白”的方式打出节奏,或者直接利用电脑播放歌曲的背景音乐。在音乐的烘托、歌唱和表演的进行下,学生能够在合作之下感知音乐的审美,促进音乐课的顺利进行。[2]

(二)指向艺术表现的共鸣

1.着眼实践教学

对于音乐而言,想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就要在课堂中“动”起来,而不是单单听音乐和学音乐。“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对于小学音乐也是如此。在教学中,除了乐理知识等理论的学习,还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实践,让学生走进音乐、融入音乐,通过舞蹈、打节拍、演唱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借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艺术表现的共鸣。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鸭子拌嘴》情景表演为例,教师将所用到的音乐乐器拿到教室,然后开始本节课的讲述。首先,教师将乐器的图片展示在PPT中,并提问大家认识哪一个,你生活中在哪些场合见过这些乐器?接着,教师一一展示钹、木鱼、锣、云锣等器材,并组织学生使用这些乐器体会它们的声色,区分它们的不同。当学生对乐器有了明确的区分之后,请学生说出哪一种乐器可以模拟鸭子的叫声,哪一种可以模仿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哪一种可以模拟鸭子的走路和吵架,学生根据刚刚的试音挑选出合适的乐器。接着,教师展开活动——鸭子拌嘴情景表演,组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根据乐器的音色扮演不同的动作,然后根据乐器奏出的强弱、长短等不同设计出鸭子拌嘴的场景。教师以音乐情景剧的方式,组织学生自己演习,熟悉节奏和乐器,完成之后,挑选学生用自己的乐器演示动作,最后全班学生一起表演,为了烘托欢快的气氛,有些学生还可以用嘴模拟鸭子的叫声“嘎嘎”,使得情景更加生动活泼。通过全体学生的“动”,不仅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还在身体律动下提高了音乐的节奏感,促进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2.引领生生互评

《新课标》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时间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以此发展音乐中对方值得学习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相互指正,使其保留优异的部分,摒弃不合理的部分,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学生之间对于音乐的交流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音樂的内涵,进而在音乐学习中增强具备艺术表现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每个阶段都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唱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播放一段八月桂花开的视频,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氛围中,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二胡独奏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拿出二胡,简单讲述拉二胡的动作和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演奏,比一比谁的“演奏”更符合歌曲的意境。再次聆听歌曲,感受乐曲的情绪。铺垫之后,学生能很快喜欢上这首红色歌曲,并能真实地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热情洋溢的。”随之展开歌唱教学,以跟唱的形式学习歌曲,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这首歌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凸显出来。同时教师讲述歌唱时手打拍子的方式,当学生掌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练习打拍子的节奏和唱歌的音律,当熟练之后,同桌两人协助完成整首歌曲,一人打节奏,一人看着歌词唱歌,同时互相检查对方的动作和歌唱效果,当发现对方出现错误时要及时提出,并说出改正的意见,以此促进双方的提高。除此之外,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其他学生则对于载歌载舞的学生要作出相应的评价。在身体的律动以及节奏的节拍下,学生凸显了自身的表现力,更感染其他学生想要表现的动力。[3]

(三)指向文化理解的提高

1.构建生活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接受音乐教育时,学生不能只拘泥于课堂,还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曾有无数位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都是将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融合在音乐之中。由此可见,音乐与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当中,教师也要抓住这一特点,寻找生活与音乐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理解不同音乐的平等。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顽皮的小杜鹃》为例,在讲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杜鹃鸟,可能很多学生对于名字比较陌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森林里鸟儿的音效,铺设一种“百鸟争鸣”的画面感。接着教师询问学生“大家能模仿一下杜鹃鸟的叫声吗?”随之,教师利用不同的节奏激发、引导学生模仿体会“顽皮”的小杜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在新发芽的草地上奔跑、在小河旁嬉笑、在树丛中玩闹等场景,耳边播放歌曲,给学生一种春回大地的感受。在歌曲反复地练唱中,歌词中夹杂着学生模仿的“咕咕”声,此起彼伏,真实体验歌曲中生动的音乐形象。从生活问题入手,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4]

2.拓展音乐背景

音乐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东西,一个好的音乐作品不是会用多么高超的技术,也不是将乐谱写的多么优秀,而是在演奏或演唱的过程中将音乐的所要表达的感情充分体现出来,能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学习音乐时,了解音乐的背景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清楚音乐的背景,才能把自己融入音乐中,从而将音乐所要传递的情绪表达出来。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游子吟》为例,本节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诗歌的听、唱、诵来感受母子情,得到爱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先将古诗的背景进行扩展。根据写作背景,学生可以得知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穷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一个小职位,将母亲接来同住,写下这首颂母诗。由此勾起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接着,教师播放舒缓带着哀伤的音乐,将学生带到古诗的氛围中,同时讲解古诗的节奏,例如“临行密密缝”的节奏为“临/行/密密/缝”,并跟着音乐的律动,提醒学生声音要像丝线一样地连贯轻柔去尝试跟唱,将这首诗完整地呈现出。在节奏和律动把握好之后,就是感情的抒发。在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心想着母亲对诗人的爱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唱出来。同时,在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音符的提示以及坐姿、节奏、乐句之间的换气等。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一条龙”的形式依次唱出一句,教师对于学生的歌唱作出评价和指正,以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准确理解和发挥。[5]

三、结语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注重课堂之中的互动和实践,将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相融合,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实践打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学音乐课堂,更要保护和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性,培养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建美.“互联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1(34).

[2]李慧.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3(7).

[3]黄惠惠.学生互动意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3(6).

[4]林惠婷.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18).

[5]刘军.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3(19).

作者简介:朱红霞,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