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交流视域下赓续中华文化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2023-03-28郭锦枝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文明

“求之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得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大大增强了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的多元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出来,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宝贵借鉴。但与此同时,世界文化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全盘西化”“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想也不断侵蚀和渗透着其他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于中国而言,近代中国由于积贫积弱,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坚守有所动摇,也进行过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必须重视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大潮中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

1 文化交流的价值旨归

1.1 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在主旨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其中之一是:“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文明倡议从文明的角度,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怎样推动文明进步”的时代之问。由此可见,要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文化交流不应当是个别国家的独唱,而应当是各个国家的合唱,每个国家都是文化交流的对话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者。要以文明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1.2 引领国际传播秩序建设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认为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权力。过去,国际话语权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报道也由西方媒体操控,西方媒体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和解释权。其他国家尽管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权力相对较小,大多数时候都处在被动接受的相对弱势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1]。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是指西方媒介产品涌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传统发展中国家价值观的衰弱。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得到宣扬,国际舆论场呈现出“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为发展中国家打破西方国家的桎梏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各国自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助于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1.3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不仅提供了中国向世界学习的可能性,也为发出“中國声音”提供了新的平台,让中国有机会将中国发展的经验、机遇与世界共享,将中国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传播,将中国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向世界传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从一个并跑者向领跑者的身份转变。通过文化交流,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将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传播出去,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 赓续中华文化的突出问题

2.1 中华文化主体性动摇

中华文化独立起源、融合而成,本来没有主体性动摇的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即使是在“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泛交流[2]。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着“如何现代化”这一历史考验,中华传统文化既无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又无法满足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需要。因此一些新文化的“急先锋”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使得很多人认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在这一系列口诛笔伐中逐渐动摇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是很难传承好自身文化的。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贺麟说到,“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中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连接着中华儿女的情感[3]。中国人不同于西洋人的地方,就在于中国人的“温良”。相较于西方人的冷漠与物质,中国人更加重视心灵上的连接与交流,而这一交流,其本质也是由中华文化主体性来维系的。由此可见,要想传承好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筑牢中华文化主体性。

2.2 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

尽管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目前国际舆论场仍然是“西强东弱”的局面,赫伯特·席勒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仍然存在。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通过电影、流行音乐等媒介产品输入到中国,其中有不少资本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相冲突的,这造成了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衰弱。例如,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包含“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出版了《消费社会》,在书中他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过渡到了消费社会,社会消费系统鼓励人们不断地产生消费欲望,人们不再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关注其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本身也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消费欲望也是无限的。消费主义最终会造成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的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勤俭节约”“义利兼顾”等优秀思想,而这恰恰与消费主义是相互对立的。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消费主义的侵蚀渗透,必然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到阻碍。

3 赓续传统文化的实践进路

3.1 全面激活符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爱尔兰人类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想象本身作为一种思维情感,是很难被表达、被理解的,然而利用符号,可以将想象从“不在场”转化为“在场”,就能够让文化变得可感。要想传承好中华文化,首先应当确定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溯源中华文化的本源,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如李白、孔子、汉字等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符号的时代价值,让文化符号聆听时代的声音、把握时代的脉搏,将符号与当下的意识形态、时事政治等要素相结合,便于人们的理解与记忆。最后要将文化符号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文化从庙堂之高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增进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4]。

3.2 数字赋能情感

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化情感转化为在场的视觉图像,当前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图像社会,视觉媒体可以将文化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将“想象的共同体”转化为“在场的共同体”。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曾说过,“谈论现代意义上的‘认同,对于我们几个世纪以前的祖先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数字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现代背景下传承中华文化离不开数字赋能。

胡正荣教授认为,在未来,国际传播中经常被谈论的“讲故事”的能力将会转变为一种更高维的场景编织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场景的建构,主流媒体应当积极打造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的场景。中华文化有许多要素都可以成为元宇宙中的绝佳素材,例如“迎客松”、泰山等自然文化遗产,以及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故宫博物院等人文文化遗产,再如《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一系列歌舞作品,都可以用元宇宙的技术给观众营造一场视听盛宴。

3.3 讲好中国故事

许多中国故事也承载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动的印记,如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文化。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而且能够将中华文化传播得更准、更快、更远、更响。

然而目前,讲中国故事的话语方式仍然存在缺陷,多是以演绎式为主的逻辑推理方式,即“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这样的话语方式不仅不能够拉近受众与文化之间的距离,而且可能会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5]。因此,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当从话语和内容两方面出发,转变讲故事的方式。

首先在话语层面,应当以受众为本,探索不同的话语方式,讲故事就是讲情感,要从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讲起,推动实现共情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将故事传播出去的跨文化传播,而应该注重传播效果,实现中国故事的转文化传播[6]。

其次在内容层面,中国故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义先进文化等故事。在向受众宣介中国故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介绍一个个点上,也不能只是介绍历史上的中国,只有点面结合、面面结合,才能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3.4 厚植爱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儿女只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传承中华文化当做自己分内之事,自觉地进行实践,才能够永葆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然而,如今全球化带来的“时空浓缩”“空间扁平化”无形之中削弱了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式微,革命历史记忆有时遭受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面对这种状况,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情怀,把个体置于共同体的意识之下,将文化传承践行在日常生活实践当中。

作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青年人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青年应当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走出“小我”天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社会和各大高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担任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践者,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熠熠生辉。

4 结语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之一,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之心,追求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筑牢中华文化主体性。本文阐述了文化交流的价值意义以及赓续中华文化的问题与路径,从激活文化符号、数字赋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发扬自身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引用

[1] 贺春梅.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 张苗.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构建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2.

[3] 孙晓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主体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4] 罗兰.符号·记忆·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探析[J].深圳社会科学,2023,6(5):115-121.

[5] 闫晓彤.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6] 霍婷婷.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厚植路径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21.

作者简介:郭锦枝(2002—),女,湖北宜昌人,本科,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文明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请文明演绎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漫说文明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