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游》今读今释

2023-03-28王曾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6期
关键词:逍遥游精神境界列子

《逍遥游》是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是《庄子》中集中表现庄子思想的核心篇章。曹慕樊在《庄子新义》中评价道:“《庄子·内篇》,以《逍遥游》为首,颇似今书‘绪论性质。庄周大意尽在此篇。[1]”冯学成先生也认为《逍遥游》是《庄子》三十三篇中最难讲的,因为该篇中的几则故事和寓言看起来很简单,似乎讲不出什么意义。但实际上它又是三十三篇中境界最高的。《庄子·外物》中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而《逍遥游》可谓深刻体现了庄子学派这一美学观点。“逍遥”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强调无己、无功的境界追求,对后世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当今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个人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为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深入了解《逍遥游》,有助于理解庄子哲学思想以及道家思想,以實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与发扬。

1 “逍遥”之义

《逍遥游》中“逍遥”二字和今人常说的“逍遥”是否同义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重点。逍遥,亦作“逍摇”“消摇等。在庄子之前,已经出现过“逍遥”,《诗·郑风·清人》中说“河上乎逍遥”,意思是在河边自由自在地游荡。《离骚》中也有“聊逍遥以相羊。”意思是姑且逍遥自在,相羊游览。《尔雅·释训》中有这样的解释:“逍遥,忀徉也。”忀徉即相羊,古时又作徜徉,意思是徜徉自适。郭象的《庄子注》没有明确地解释“逍遥”的具体涵义,只说“逍遥,又作‘消遥。消者,消除也。”陈志伟认为“摇”者,摇荡也,“逍遥”二字言心也[2]。马叙伦在解释“遥”时,说:“《说文》:‘怕,无为也。故逍遥者,无为之义。[3]”《大宗师》篇曰:“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另外,《庄子·天运》篇曰:“逍遥,无为也。”“无为”并非消极懈怠,而是一种不执着、不刻意追求的态度。当人们不再过分执着于结果和名利时,他们的心灵就会变得宁静、澄明,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和感悟。曹慕樊在《庄子新义》里认为“无为”只是逍遥的一义,并不排斥逍遥又有徜徉自适的另一义,合此二义,逍遥有“自在”“自由”之义,描绘的是一种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就宛如天空中的飞鸟,自由翱翔,不受任何束缚。总结来说,庄子所言逍遥,从外在形式上来说是形体之徜徉,此逍遥之主体是别人眼中的客体,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当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是逍遥的,这就不能算逍遥。从内在本质来看,逍遥更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它意味着在心灵深处,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纷扰和纷争,摆脱名利、地位的羁绊,真正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庄子之逍遥更多地表现为心态上的逍遥。另外,“游”本与“逍遥”之义相当,“逍遥游”更是加重表述,起强调的作用。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不仅是一种理想的外在状态,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追求。它提醒人们要学会放下世俗的牵绊,去追寻真正属于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当人们放下所有的欲望和执念,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2 “逍遥”境界

《逍遥游》以寓言故事开头,开篇描述了鲲鹏之大,“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势不可谓不盛,然而除了自己奋起而飞外,鲲鹏尚且需要凭借“海运”而飞,“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因为有所凭借,所以鲲鹏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鲲鹏之大,其所要依赖的风势也就大,正所谓“风之积也无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蜩、学鸠以及斥鴳,与鲲鹏有所不同,它们“飞之至”或“榆枋而止”或“蓬蒿之间”,正所谓“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因为有小大的区别,大鸟与小鸟本身所凭借的势的大小自然不同,小鸟借小势,并且受自身视域的限制,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也影响着它们与其他存在物(如鲲鹏)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来说,这更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并且可以说是对逍遥的否定。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而反过来说,正因为小鸟的“小知”,制约着它们对逍遥之境的认识,它们自得其乐,反而达到了自足自适的“逍遥”,也就是说小鸟对分外的东西没有非分的企羡,就可以达到一定意义上的“逍遥”。鲲鹏与蜩、学鸠以及斥鴳的存在方式,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隐喻,是为人的生命发展寻找立足点。《逍遥游》最终要说明的是人的逍遥境界。因此,接下来庄子转向对人的描述。和其他很多生物一样,人有寿命的限制,“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宜悲乎?”庄子所“悲”并非是觉得人的寿命短,而是“悲”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有自己的本然界限,不可能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所以说“逍遥”与否,从根本上来说是主观意识的表现。再回过来看,“知行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这样的人算厉害了,而庄子认为“其自视也,亦若此类”,这类人的见识和斥鴳一样,属于“小知”。为什么这么说呢,后面有说宋荣子对于这样有才干的人仍然“笑之”。说明宋荣子的境界理应是更高的。宋荣子不急切,不热心于功名。这个比起世人来,就为“大知”了。宋荣子的逍遥境界高了一些。那宋荣子是不是就得“逍遥”了呢?庄子马上评了三个字:“斯已矣”。这里又举了列子的例子。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这个就和前面说“鹏”的“培风而飞”有些像了。列子超然世外,无功无名,故能“泠然善也”。列子这种“无功无名”,比宋荣子又高一等了。所以较起列子来,宋荣子又是“小知”了。古人说“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所以你要能“御风而行”,就要“轻清”。这个“轻清”讲究的是“清心寡欲,身轻无累”。所以像世人,包括那个笑世人的宋荣子,他们都被功名所累,心中存着功名,所以尘累浊重,不能乘风。而列子无功名之念,所以才能“御风而行”。因此,列子的逍遥境界更高了一层。接下来,庄子言,如果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种状态,就能游于无穷,而这样的人,还需要凭借什么呢?这个“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才是这整篇《逍遥游》的纲要。这样子的状态,才是真正的“逍遥”。前面不论是“鹏”飞到天池,还是列子御风“旬有五日而后反”,归根到底,还是游于有穷,算不得真正的“逍遥游”。可见,逍遥主要还是在于人的精神自由。在这里,庄子所言逍遥的境界终于完全显现出来,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达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实现了精神自由才是真正的“逍遥”。在这一点上,古今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前面说了郭象没有明确解释“逍遥”的具体涵义,但对《逍遥游》有解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陆德明在《庄子音义》中有说到:“逍遥游者——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陈鼓应先生也说道:“《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4]”在《大宗师》中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在《逍遥游》中有:“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之乡、广莫之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何有之乡”是想象中的逍遥,是精神方面的逍遥。总之,逍遥之游是主体“无待”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达“无穷游”的自由状态,最终实现“无己、无功、无名”,既能摆脱物欲的束缚又能在精神上实现超然与自由。但值得注意的是,万物都有其固有的限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自己本然的界限。从客观上来说,所有事物都注定要在自己的界限中生活。而“逍遥”境界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精神自由的实现。庄子肯定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因此,古往今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并心驰神往。

3 《逍遥游》的现代启示

《逍遥游》对于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及当今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深刻地揭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是后世道家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使道家思想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庄子在文章中通过描绘鲲鹏、神仙等形象,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激发了后世道家对个体自由和超越的深入思考,鼓励人们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迎合大众而压抑自己的个性。然而,《逍遥游》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的丰收,更是内心的满足和自由。人们应该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风格。就像徐扬生在冯学成《禅说庄子》序言中讲到的:“读读《庄子》,或许能使我们从这些忙乱、急躁、忘形、强求中静下心来,多点恬淡与智慧,少点急躁与怒气。从这条匆忙的急流中,哪怕是短暂地静下来一阵子,回归到宁静的思考和精神创造中去。[5]”这种精神追求不仅是个体的成长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逍遥游》强调的整体观和宇宙观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庄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整体和宇宙的无限大和无限小,强调了人和自然的统一、和谐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和宇宙观的思想使得后世道家更加注重宇宙和人生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逍遥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其进行现代化阐释,有助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維护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理解和传承《逍遥游》的思想,挖掘其与古代、现代及当代哲学的内在联系,可以揭示《逍遥游》在东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它如何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去思考和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增强《逍遥游》在全球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能提升外国友人对东方哲学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4 结语

总而言之,《逍遥游》对现代人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结合现实需要,深入挖掘《逍遥游》的深层含义和哲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引用

[1] 曹慕樊.庄子新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4.

[2] 陈志伟.先秦哲学的内外之辨——从儒家与庄子的比较来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2,59 (4):151-159+164.

[3] 马叙伦.庄子义证[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8-9.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5.

[5] 冯学成.禅说庄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8.

作者简介:王曾(1986—),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阿坝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逍遥游精神境界列子
话说企业家精神境界
列子学射
推己及人
《列子》研究综述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