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趋势

2023-03-28郑蕊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工作者创作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增多,中国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华音乐文化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对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因此,研究和思考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对于把握其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近现代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当代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近现代中国音乐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新音乐流派。中国音乐家在继承发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在音乐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展望未来,中国音乐文化将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互动中,找到融合发展的路径。

1 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音乐逐渐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带来西式音乐,在教堂、学校传播。20世纪初,回到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也带回大量西式音乐。这些西式音乐的引入,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音乐体系。20世纪20到3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其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中国音乐家开始大力学习和引进西式音乐理论与技法,出现了加入西式和声、定弦等元素的新样的国粹歌曲和器乐曲。这标志着中国音乐开始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20世纪40到50年代,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如十二音技法也被引入中国[1]。一些音乐家开始吸收国际现代音乐成果,进行创作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创作被鼓励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创作数量增多,出现不少反映时代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改革开放后,各种流行音乐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开始繁荣。中国音乐家的创作也趋向多样化。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音乐不断吸收国外音乐元素,也在不断探索传承民族音乐,形成了开放和谐的音乐文化格局。

2 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

2.1 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努力

近现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冲击,但仍有大量音乐工作者不断努力继承和发扬国乐。从20世纪初刘天华等人发起推广国乐,到1950年中央实验歌舞团对百戏音乐(中国古代由汉族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的整理改编演出,再到20世纪60年代郑律成创作大量民族管弦乐曲,许多音乐家用心探索如何在继承民族音乐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开放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众多传统音乐,如弹词、昆曲等,音乐学院增设民乐专业培养人才,不少作曲家回归民乐资源进行创作。可以说,在外来音乐影响下,中国音乐工作者从未放弃过挖掘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为此做出大量努力,这使得中国音乐文化既有延续性,也在现代化中逐步走向成熟,这是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2]。

2.2 大量吸收外来音乐元素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艰辛曲折的现代化历程。随着社会开放,中国音乐界开始大量吸收外来音乐元素。西方职业化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培养出大批受西方音乐熏陶的作曲家;西方和声、定弦等技法被广泛采用;中西乐器也日益融合,产生二胡协奏曲等作品。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与西方乐坛伴随着商品经济兴起的流行音乐密切交流,创作手法不断革新。可以说,开放心态与国际视野是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这大大拓宽了中国音乐的风格与语汇,使之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互动中,找到融合发展的路径。

2.3 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在吸收外来音乐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改编民歌的新国粹音乐,到20世纪60年代戴粲创作的具有印象派风格的管弦乐,再到20世纪80年代,谭盾大胆运用东西方元素的交响组曲,每代音乐家都在语言和表现上有所突破。特别是进入21世纪,许多作曲家开始追求个性化风格,出现吴祖强“音符戏剧”等前卫艺术实践,也有人回到传统诗词取材。可以说,在包容开放的音乐环境的激发下,中国音乐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中国乐坛也表现得日益活跃。

3 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如何处理中西方音乐的关系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西方音乐的深刻影响。很多音乐工作者和评论家担心,西化的风气会淡化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中国音乐会在这种外来音乐的冲击下丧失自我。一些受西式教育的作曲家,其作品难免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格,尤其是其典型的抒情特征。这无疑使得中国音乐界对如何处理中西方音乐关系问题产生了争论。一方面,应该学习吸收世界音乐的长处,拓宽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又要确保中国音乐的延续性,在开放中保有民族文化主体性。这需要音乐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做长期探索,使中西方音乐元素能和谐共生、取长补短。

3.2 如何使音乐形式与内容统一

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许多音乐家试图采用最先进的创作技法,配合西方传来的和声体系、十二音技法等构建自己的作品。但是新颖的创作手法往往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现代转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有些作曲家有时过于迷恋外来技法本身,造成了音乐形式脱离内在内容的尴尬。比如一些前卫风格的作品,明明想表现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歌主题,却用上了抽象难解的现代派手法,让主题思想难以传达。中国音乐家必須认识到,音乐表达的手段和目的应该统一,外来的创作模式不能机械照搬,而要为我所用、消化吸收,最终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3.3 如何扩大音乐受众群体

相对于文学艺术来说,音乐的专业性更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欣赏音乐有一定的门槛。中国民众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是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面对音乐大众化的趋势,音乐工作者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提高普通听众,尤其是基层听众的参与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3]。扩大音乐受众群体,有助于让音乐创作者从大众审美角度出发进行创作,而创作者创作出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又能进一步扩大音乐受众。因此,扩大音乐受众群体是推动中国当代音乐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4 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趋势

4.1 传承国粹,发掘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根基。要高度重视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要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中国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建立数据库和档案馆,对收集上来的传统歌谣、民间音乐进行保存。同时编撰体系化的中国民族音乐系列丛书,系统整理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样式、乐器演奏、典籍文献等。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和创新应用,比如推动民族乐器改革创新,丰富演奏技法,赋予其时代气息;普及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的阐释,启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举办高水准的民族音乐展演,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创造性传承和转化。只有这样,不断推动中国音乐创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

4.2 塑造中国风格,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创作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运用中国语言的声律音调、中国乐器的特有音色、中国民歌的节奏韵律等元素,塑造富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这需要音樂工作者深入生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融入作品。比如学习古典艺术中的意境理论,在作品中体现水墨意境;学习传统戏曲中的程式编排与抒情规律,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运用古琴、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赋予音乐鲜明的中国气质。同时,在继承创新中丰富中国风格的表达,比如将中国语言的声调变化、诗词句式等应用到歌曲创作中,让中国元素内化为音乐语言的内在组成部分,推动中国风格的当代解释。只有持之以恒地丰富和拓展中国风格的音乐实践,中国音乐才能在世界音乐中出彩。

4.3 拓展音乐领域,丰富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

要鼎力支持音乐工作者拓展创作领域,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交叉融合,丰富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比如鼓励音乐与戏曲、舞蹈、影视等进行联合创作,让音乐成为展现剧情、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支持音乐创作者学习编舞和影像设计的相关知识,试验音乐与其他元素的混合呈现,探索全新的艺术可能[4]。此外,还要拓展音乐的展示载体,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之外,可以尝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音乐会、沉浸式音乐会堂等新形式,带给听众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运用新媒体技术将音乐作品转化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品,扩大其传播渠道。还要鼓励音乐工作者走进现实生活,从中国各地区域文化、人文风土中汲取养分,使音乐的风格多样化,演奏更加充满活力。只有不断开拓创新,中国音乐才能与时俱进,在世界音乐版图上也发光发热。

4.4 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音乐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发掘其中的正能量,提升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是当代中国音乐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并鼓励音乐工作者创作体现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音乐作品,比如面向基层百姓生活的民歌民谣,体现民族豪迈奔放精神的交响乐,以及具有中国气质的轻音乐等。这些音乐作品的普及和推广,可以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比如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推出相关音乐专题,组织民族音乐巡演,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奖等,都是很好的尝试。只有持之以恒地弘扬民族精神,中国音乐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才会日益扩大。

4.5 推动创新发展,使中国音乐在世界文化中发光

面向世界,推动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发光发热,当代音乐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大力支持原创音乐的创作生产,形成规模化的原创音乐作品库。要建立健全音乐创作、产业、政策等生态体系,使之形成合力,有力推进中国音乐持续发展。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支持优秀音乐作品走出国门,向全球展示中国力量。在涉外交往中树立中国音乐的品牌形象。比如申办一年一度的世界音乐文化博览会,举办高规格的“中国音乐季”系列文化活动,或者打造中国原创音乐奖的国际版本等。只有使中国音乐的创新实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音乐才能逐步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走向世界。

5 结语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在传统与外来影响的互动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展望未来,中国音乐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外先进音乐经验,在创作语言上持续探索创新,以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使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引用

[1] 马艺芳.关于新元素引入中国近现代音乐鉴赏的研究[J].艺术品鉴,2023(35):193-196.

[2] 刘璐璐.民族音乐学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一些启发[J].剧影月报,2021(3):54-55.

[3] 习媛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音乐之发展路径[J].中国文艺家,2019(11):263-264.

[4] 孙大峰,姜楠.近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的发展与现状[J].北方音乐,2018,38(23):4-5.

作者简介:郑蕊(199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郑州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工作者创作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