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韵
——读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四烈妇图》
2023-03-28杜霭华
杜霭华
在未对作品展开评述之前,需对“列女”一词作一注释。据《辞海》“列女”条云:①犹言诸妇女。《后汉书·梁皇后纪》:“常以列女图画置於左右,以自监戒。”②列女,同“烈女”。
后又谓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女子为烈女。故以下“列女”与“烈女”同时出现时,皆作“烈女”解。
妇,即是已婚女子。
在封建社会里,“列女”除作为一个时代对忠烈女子的代名词外,其意义更在于妇女在家庭、社会中的“监戒”作用。
“列女”故事是传统中国画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描绘富有传奇性的瞬间故事,让观者领会画中的教化功能,及为女性树立的道德模范。
日前,在广东省博物馆展览的《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中,展出了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元代《四烈妇图册》。此图册是一组时代烙印鲜明,绘画语言独特,笔墨扎实的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列女”题材作品。
全册共七页,第一、二页为明代楷书名家姜立纲题写的“四烈妇图”四字引首;第三、四页为题跋,第五至第七页分别为《渐台避水》《李氏断臂》《刺虎救夫》及小楷书写的故事内容,一图一故事。“四烈妇”中应该还有《婕妤挡熊》一图,但此作已散失,故现称其为“三烈妇图”也未尝不可。现存的三幅烈妇图选取三个典型故事,画家创造性地重现了故事中的生动情节。
此册以对开册页的形式装裱,绢本设色。流传有序,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于1961年向北京荣宝斋征集后入藏,1961年经全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张珩先生鉴定为一级藏品。
是册只有引首和题跋有落款,画作则无款。第三、四页分别为明代草书大家张弼和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状元吴宽的题跋。
张弼在题跋中说同乡沈廷美在收得此册后,“嘉其有关风教,乃装潢成卷,各述其事于图之左,古今之泳歌者附焉,而岂徒为玩好哉?”可见此册绘画的意义,除作文人收藏赏玩之物外,还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读张弼题跋可知此作装潢是先为册,后装成手卷,后复又装成册,成今样。
平常所见张弼草书,大多用笔奇崛古瘦,线条流畅放逸,挥洒自如。使转生动活泼,气势贯通,变化丰富,既有骤雨暴风般的酣畅淋漓,又有逆势涩行的沉着痛快,点如高山坠石,线条如万岁枯藤。但此跋则因是题“烈妇”这一特殊题材,故用笔神闲气定,敛息而行,颇形庄重,与其所作草书殊别。
吴宽书从东坡出,颇得坡翁形神。此跋结字扁而近方,墨法苍润,笔法精严。整体端庄淳朴,凝重质实,时见奇崛。
元代是我国古代人物画创作的一个特殊时期,只上承唐,五代,宋之余绪,未见有超此三代者。又因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绘画的创作,画作大多遗貌求神,简逸为上,更加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把自然景物当作抒发主观情趣的一种手段,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强调人物的神韵,与宋画对自然景物的刻意求工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元代山水画在继承唐、五代以及宋代绘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以简约平和,追求纯粹为主,重视文学性和笔墨韵味,诗书画结合,追求简逸、古意和士气,重视自我意识。以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为代表,以笔墨为主导去写山水,笔情墨趣溢于画面,景物不过是其施展笔墨的载体而已,已不再如宋人般强调写实,任意抒写,一新耳目,由是山水面貌一变,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纪元。
此册为元人人物画和山水画相结合创作而成的佳作。作品着力于描写渲染人物在特殊的环境下的各种表现情景。以山水画为背景铺开,用人物的动态来贯穿整个画面,从而衬托出人物的各种形态动作,突显人物的动态美。
册中第五页《渐台避水》所述故事是战国时期楚昭王夫人在水灾来临之际,因仆从没有带上她与丈夫楚昭王约定的信符而不肯随仆从离开居所渐台,仆从急返取符,但洪水已浸漫宫殿,夫人被淹死。画中描绘了此故事的高潮部分:洪水已淹没较为低矮的房屋仅剩渐台,楚夫人及其婢女依然神态自若,而仆从骑着马在洪水的另一端焦急万分。画面着重描绘渐台上楚昭王夫人临危不惧,等候着取符来救的仆从,而手拿信符的仆从正焦急万分从远方奔马而来。渐台上的夫人镇定自若,与焦急飞奔的仆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描绘刻意追求唐人画法,采用了唐人游线描,笔法圆润,人物色彩鲜美。尤其所画骏马,动态驰逐奔放,笔法苍劲中含秀逸,人物设色浓郁中显清丽,人马的精神动态继承了唐人较多的遗风,带有许多的古朴风韵,但却无形成自家风貌。
第六页《李氏断臂》讲述的是五代时期王凝妻李氏自断其臂以示贞洁的故事——李氏丈夫参军病死,李氏带着年幼儿子将丈夫的遗骸送回老家。途中经过一客栈想求宿一夜,但客栈老板拉着李氏的手将她们赶了出去,不让她们住宿。于是,李氏将这只被店家拉过的手当场砍断,以保住自己的名节。画面中,李氏左臂举高,不见手掌。画中其他人物——李氏的孩子、客栈主人均神情吃惊,而李氏却面不改色,带着小孩离开旅店远去。此图以界画的手法刻画房子,树木着色浓厚,用墨笔勾括,施以青绿,笔法朴拙,汲取了李成、范宽的画法,多用湿笔晕染,层次分明。人物刻画上着意追求唐宋的刻意求工画法,设色古雅,善于继承传统,得唐宋遗风。
第七页《刺虎救夫》又作《杀虎救夫》或《平妻杀虎》,讲述的是元朝建立之前的故事,传说杀虎的妇女姓胡,她的丈夫叫刘平之。刘平之原为山东滨州军士,被调往湖北镇戍枣阳,事发时一家三口乘马车赶路,半夜休息时丈夫被老虎咬住,胡氏临危不乱,用儿子递过来的刀将猛虎杀死,救下了丈夫。该页画面表现的是胡氏为救丈夫而拉住老虎后腿的情景——丈夫被老虎咬住,情势危急,胡氏双手用力拉住老虎,然后疾呼儿子,儿子举刀向前。此图表现人物杀虎的动态,从小孩的递刀,到妇人的拖着虎尾,到男人的被虎咬压,都无不形象生动,刻画得细致淋漓,远山、近树虚实相间,体现文人主观意识气质,力求摆脱人物的形似。
以上三幅人物画师法唐、五代、宋传统笔墨技法,功力深厚,虽新意不足,但依旧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元人的人物画风尚,唐风宋韵,犹存典型。即便如此,历经兵燹人祸,流传下来的元人的真迹殊不易得,在唐、五代、宋人画不易见的前提下,这册《四烈妇图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人物画学习对象,值得后人去取法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