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作用的路径研究

2023-03-28黄明新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并发挥效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全新动能。文章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建设、用户连接和服务开发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赋能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困境,进一步探究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作用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方可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离基层群众最近的媒体,是我国“四级媒体”传播体系中关键的一环,更是党委、政府与群众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平台化的发展模式已使县级融媒体中心超越了单一的媒介化属性,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发挥着媒介特有的力量,能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在传媒、文化、政务、民生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成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于2018年底开始在我国全面启动建设,历经2019年建设热潮期、2020年建设关键期,在2020年底实现了全国覆盖。据202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发布会介绍,全国已建成运行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实践中,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经历了从机构改革“物理性”融合重组到平台搭建、采编发一体化流程重塑、服务功能开发等“化学式”融合新生,使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逐步走出了自身媒体的认知圈,推动了“新闻+服务”模式的实践和拓展。例如,四川省2021—2023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围绕“决策参考报信息”“解决问题发点球”“正面引导把方向”“负面管控防风险”四大功能提质增效,让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托平台、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一)搭建基层治理平台:不断壮大主流舆论

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了“一端两微”全媒体矩阵和“中央厨房”,再造了新闻生产传播流程,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着力构建了“端、网、微、视、报、台”等多位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平台,构筑了分众传播、分类覆盖全体人群的新闻服务格局,使新闻生产与传播更加及时、有效、准确,进一步放大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和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壮大和巩固了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肩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又是当地党委、政府进行网络舆情收集和应急处置的平台,发挥群众意见和建议集纳、提供决策参考等功能。例如,四川省会理市融媒体中心开发和打造了“今日会理”App,接入省级技术平台,在当地形成了以“今日会理”App为主要传播载体,分众覆盖“两微一刊一台一抖一快一视一头条”等多个终端的全媒体矩阵,使主流声音的传播力越来越强。

(二)重建本地用户连接:不断增强凝聚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生产的新闻接近性强,使本地化新闻报道既可以传递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声音,又能增强基层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大拉近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能有效获得群众的情感认同和信任支持。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可以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平台上依法注册个人账户、发布个人信息、表达合理诉求,平台也可以依托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将注册用户紧紧“黏住”,让平台与基层群众之间形成了强连接态势,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多元化主体参与格局。例如,四川省古蔺县融媒体中心积极融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融媒核心App平台,准确及时地传达党和政府、人民的声音,沟通社情民意,联系广大群众,并首创“全民通讯员+融媒观察员”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多方面搜集群众意见,推动群众合理诉求能得到有效解决[1],让民情感知全覆盖、无死角。

(三)拓展新闻服务边界:不断深化公共服务

县级融媒体中心应不断整合当地资源和优势,打通各方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开发政务、党建、民生等平台服务功能,增加新闻信息附加值,力求使当地群众在融媒体平台就能享有政务办理、医疗服务、教育保障、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功能服务,实现掌上“一网通办”。例如,浙江省90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就有88家建设和打造了“新闻+政务+服务”的移动客户端;湖南省有123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了“媒体+政务+商务+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客户端上开发设置政务办理、生活缴费、停车住宿、餐饮娱乐、税务办理、就医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服务功能[2],使“新聞+服务”模式得到多方面的实践和拓展,让公共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深化。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

困境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囿于自身所处的层次,仍存在技术、人才、经费等困难,平台建设水平、公众(用户)号召力和公共服务开发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可复制的成熟经验,很容易忽视自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一)参与主体重视力度不够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仍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定位为新闻宣传、信息发布、舆情监测等较为传统的媒介功能。从学理研究情况来说,当前部分研究忽视了我国基层治理网络化的前沿理论,只强调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性和特殊性,没有给出一个具有理论框架支撑的参与机制和逻辑[3]。

(二)平台与用户双向互动不足

在以“流量”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多少决定平台服务的覆盖面,也衡量平台影响力的大小。部分地区明确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客户端用户数作为考核硬指标,要求其客户端下载量或注册用户数占当地常住人口的30%以上。由此,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采取了多形式的推广手段,包括行政要求、举办投票活动、行业PK、用户奖励等方式,吸引当地群众下载和关注。但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用户思维的实践应用,未对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了解和长期动态跟进,无法维持和提高用户长久的关注度和活跃度,使用户成了“沉默粉丝”,制约平台用户黏性的增强。这也是很多平台出现注册用户多而活跃用户少的现象的原因之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平台与用户双向互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将当地用户真正地连接和凝聚起来,使传播模式成了单向输出,易让公共服务成为摆设。

(三)公共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在政务服务方面,政务办理、问政回复通常需要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协同联动,而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公益一类或二类),难以牵头完成当地部门、行业资源整合。同时,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平台终端依靠上级媒体平台而建,自主性技术开发较少,且其部分服务功能在接入融媒体平台时难以兼容甚至不兼容,存在技术难题,出现平台资源融通乏力、上级资源难以实现本地转化、公共服务功能少和服务效能低等问题。同时,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服务功能开发上缺乏一定的商业经验,没有运作团队开展策划、包装和营销推广,无法真正实现区域内优质生活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仅停留在对部分商家商品信息进行简要展示,缺乏特色服务,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感。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作用的优化路径

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服务的融合媒体平台[4],是区域内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肩负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媒介使命。

(一)让群众有去处:强化融媒平台主体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年8月31日在北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5]。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舆论生态发生了变化。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我国传媒的“第四级”和“神经末梢”,挺进基层舆论主战场、守住基层舆论主阵地,这对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进一步强化参与主体性,全方位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让基层群众“掌中可看资讯、指尖能办实事”,在互联网中能有好去处、能看好“风景”。

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建成了集媒体服务、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但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互联网思维,抓实融媒体矩阵建设,打造全方位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体系,即集中力量自主建设开发客户端,强化内容生产,用好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号和今日头条、抖音等第三方平台,使重要信息分类覆盖各平台,且注重“大小屏”联动,利用“端、网、微、报、台、屏”一体化的融媒体平台强化宣传引导,推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并积极对接协调市级、省级和中央级媒体,不断挖掘整合当地优势宣传资源,强化外宣攻势,以入驻上级媒体平台、增加发稿曝光量、合作举办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塑造良好的对外宣传形象。

(二)让群众离不开:激发用户参与主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过程被不断改写和建构,人与人、人与媒体、人与物的关系与日俱新,用户变成了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6]。当前,用户需求成为新媒体技术变革的驱动力,用户体验成为新媒体产品研发的出发点,用户反馈和评价成为新媒体产品进步的动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功能开发应以用户为中心,办实事、讲实效,注重增强用户情感认同和提高用户实际操作体验,用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方法黏住现有用户、转化潜在用户、吸引未来用户,充分调动用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强化用户思维,正确经营用户关系,不仅要满足用户看的需求,更要着眼于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感和参与感,进一步开放用户入驻渠道,使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当地商户、自媒体,甚至普通群众入驻,并多方面拓展用户增长渠道。第二,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利用大数据加强用户行为分析,了解用户特点和心理,描绘用户画像,洞悉用户需求,合理利用算法推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构建用户激励体系。例如,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设置《网络问政》《民生诉求》等政务栏目和《有奖爆料》《留言板》《表白墙》等互动栏目,畅通用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并以积分、排名、等级、头衔、勋章等成就体系(精神激励)和点赞、收藏、评论、转发、关注等社交体系增强用户参与的活跃性。第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开展随手拍、一秒变装、个性打卡等互联网活动,从而增强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三)让群众有所得:深化服务功能延伸性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新一代通信技术使人们进入智慧交往、万物互联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促使传媒行业探索新业态。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功能覆盖为突破口、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目标,不断拓展传媒的服务边界。当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接入融媒体平台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就有了不可替代性,使融媒体平台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中的“强制通过点”[7],成为群众生活中离不开的好帮手。

在“媒体+党建”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開设党建专栏,创新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积极推送党建新闻信息,提供党建和党务管理服务,使融媒体平台成为智慧党建的重要阵地。在“媒体+政务”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积极寻求省级技术平台和同级党委的支持,协同政务部门,从政务办理、政务公开、行政监督、违法举报、诉求解决等方面发力,建设网上办事大厅,使融媒体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并设置网络监督平台,多方面收集舆情信息和社情民意,为党委、政府决策参考提供大数据支持。在“媒体+公共服务”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要以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聚焦群众的吃、住、行、游、购、娱,开发更多的公共民生服务功能,让群众享有融媒体平台提供的便捷服务。在“媒体+增值服务”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具有自主造血和反哺意识,将当地商圈、特色产品和三产业优质服务相融合,与多行业跨界合作,提供数字赋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多方面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唐颖.四川省古蔺县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实践及启示[J].新媒体研究,2022(17):88-90.

[2]黄楚新,李一凡,陈伊高.2021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22(05):26-32.

[3]邓又溪,朱春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的路径创新研究[J].新闻界,2022(07):34-42,77.

[4]刘鹏.引导 + 服务: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基于吉林省 M 市融媒体中心的调研[J].长白学刊,2022(05):78-85.

[5]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05):12.

[6]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邹阳阳,严三九.县级融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逻辑与实践面向[J].电视研究,2022(07):32-35.

[作者简介]黄明新(1991—),男,四川会东人,四川省会理市融媒体中心责任编辑,云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中心解决方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未来方向研究
苔花初绽放 未来更可期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