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2023-03-28陆丽萍

教育界·A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批判性思维

【摘要】思辨性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思辨”的理性状态,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和判断。要想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师可通过借助“思维图”、聚焦语言“辩论点”、巧用任务“观点卡”、开展课堂“辩论赛”和运用评价“激励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和水平,把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批判性思维;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陆丽萍(1976—),女,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一、思辨性阅读对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价值

“思辨”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和“明辨”讲究的是周密思考,清晰分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与“思维能力”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相契合,突出了“思辨”的特性。思维性阅读能够使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甄别,在甄别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与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可以说,思辨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价值。

(一)“一维”和“多维”并重

世间万物是多面的,人的思维本能却常常带有某种思维定式。思辨性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维度分析,尝试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由此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具全面性,让“一维”和“多维”并重。

(二)“浅层”和“深层”并重

学生的思维具有惰性,就像柴刀,不磨就要生锈。阅读中,很多学生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思考问题比较浅层。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去发现、去质疑、去辨析、去探究,在阅读活动中激活思维的火花,提升思维的深度,让“浅层”和“深层”并重。

(三)“感性”和“理性”并重

在传统的阅读中,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是优美词句的积累、语言的品读与感悟等,“情”有余,“理”不足。思辨性阅读可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让“感性”和“理性”并重。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特点

(一)思辨性

思辨性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来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辨性阅读的学习任务群理性思维含量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推理、思辨等能力都能得到提升[1]。

(二)连续性

连续性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特点。在设计思辨性阅读学习活动时,需要顺应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学习的逻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让学生发表对事情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慢慢引导学生去学习、质疑、比较、发现、思考和推理,使其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辨性阅读的独有特点。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反思性思维策略,在阅读中体现为解释与分析、质疑与推理、比较与评价等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格的内核,能让学生用平等的视角、批判的眼光去思考、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学生往往缺乏这种思维。

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

(一)借助思维图:驱动思维脉络

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而思辨性阅读侧重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来展现思维的过程、呈现学习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自我调整学习活动,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思维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它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把许许多多的知识通过文字、线条、图形等标识组合起来,呈现在一张图纸上,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思维模式。思维图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纯文字型、纯图案符号型、文字图案结合型等。学生在构建思维图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碎片连接成“知识网”,进而驱动思维脉络,让思辨性思维“看得见”“摸得着”。

在教学《忆读书》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介绍作者回忆自己读书的时间、内容和感受等句子,再通过思维图进行梳理。学生边读边划,提取有用的文本信息,最后很快地将作者读书的历程整理出来了。有的同学用“表格式”的思维图,有的用“花朵型”的思维图,有的用“阶梯盘旋式”的思维图。在梳理中,学生将相似的信息归纳整合,从而将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思维图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应用效果更加明显。一本书中涉及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而整理思维图有助于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创造性思考,理清情节与故事脉络,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知识是错综复杂的,学生在学习、思考、内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梳理,将知识前后连接。思维图可将文本结构、故事情节、思考路径等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驱动学生思维的脉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聚焦语言“辩论点”:学习思辨方法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应该紧紧围绕“思维能力”内涵发展的目标要求,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思考。然而,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可能只停留于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或只关乎语言文字的欣赏,难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让学生经历层层剥笋般的思维过程,自己去发现、去辨析、去感悟,逐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如何引导学生思辨?必须教学生方法。教师要善于关注课文中隐含的“辩论点”,挖掘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带领学生分析精彩的字句用法,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字句进行斟酌,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如老舍在《草原》一文中写道:“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段优美的文字中,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辩论点”。“翠色欲流”指的是绿色很浓,几乎要流出来,但尚未流出来。后面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岂非前后矛盾?是作者写错了吗?笔者让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进行思辨,从文中寻找证据来思考。学生通过前后对比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明白了这两处的妙用。事实上,这非但没有矛盾,反而将草原风光的逼真面貌更加形象地凸显出来。“翠色欲流”是对近镜头的描写:草原绿意浓滴,给人以“欲流”之感,突出了草的颜色、草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而“轻轻流入云际”是对远镜头的描摹:远远望去,草原连绵苍穹,墨绿映云霄,苍翠千里,直抵云霄深处。汽车疾驰在这样的草原上,视野中“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如同轻轻地流入云际中一样。

教材中这样的语文“辩论点”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辩论点”,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阅读、比较,让学生的“思维马达”迅速运转起来。学生学会了思辨的方法,有了别具一格的慧眼,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辨证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理性思维。

(三)巧用任务“观点卡”:培养思辨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加以训练渗透,才能让学生将技能逐渐地转化为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巧用“观点卡”,培养有见识的阅读者。阅读本身就是品味作者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只有对作品中的各种思想进行多元的审视,才能激发自己的思考,接纳不同的见解。任务“观点卡”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加以记录,再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材料。在印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在飞速地运转,其发现、推理、批判等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任务: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曾经是猎人吗?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自己的“观点卡”(见表1),并寻找文中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拿到任务“观点卡”后,很快地沉浸在阅读中,他们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等细节认真琢磨、精心思考、反复推敲,在“观点卡”上写下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的观点是:父亲曾经是一位猎人。如父亲善于观察,从浓雾的森林里闻到鸟的味道;知道黎明时,所有的鸟儿都要抖抖翅膀,抖净露水和湿气;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开心,他对鸟儿的生活习性,一清二楚。也有学生认为父亲曾经不是猎人。父亲一生对大自然、森林和鸟十分喜爱,所以不会去伤害鸟,自然也不会去做猎人。学生你一言我一句,侃侃而谈。在引导学生陈述观点时,笔者加以方法的指导,比如让学生使用“我的观点是……因为……”的句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

课堂上使用“观点卡”,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长此以往训练下去,今后不管是在阅读写作,还是日常生活表达中,学生都能侃侃而谈且言之有物。

(四)展开课堂“辩论赛”:提高思辨水平

思辨性阅读是以“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等理性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升理性思维水平”为主要目标,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水平必须要有符合理性思维活动规律的活动路径[2]。课堂辩论赛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在辩论中,学生能够阐述自己的见解,把彼此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最后达到一致的认识。辩论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受学生欢迎。

语文是生活的,在课堂中,生活热点、课文读后感等都可以拿来辩论。尤其是在统编版教材中,思辨性较强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的做法到底对不对?你认为这样做是否值得?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白求恩放弃国外优异的生活成为中国战地医生,在危险的情况下毅然地和战士们待在一起,称手术台是他的阵地。你如何评价白求恩这种行为?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热点问题,如“眼睛看到的是就一定是真的吗”“电脑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辨水平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然,组织课堂辩论赛也需要方法。如果组织不到位,教室里就会乱糟糟,收效甚微。对此,笔者在辩论赛开展前一般会让学生抽签决定分组,选择自己的观点,然后搜集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同一方的学生可以探讨,相互补充。正方和反方在辩论过程中一定要阐明自己的主张和理由,在发言的过程中不光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听清对方发言的要点并进行反驳。自由辩论阶段往往是最激烈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理解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声音。对于辩方队友的观点,他们也会绞尽脑汁、引经据典地进行反驳。当然,最终的输赢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在质疑争辩中得到生长。

(五)运用评价“激励榜”:培养思辨素养

思辨是一项基本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课堂中,笔者发现学生总喜欢迎合别人的回答,被动地接受知识,自己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非常薄弱,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思辨,形成思辨的习惯呢?评价激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运用评价“激励榜”,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思辨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落实。

在辩论赛中,笔者经常会评选“最佳辩手”“最佳观众”“辩手星级榜”等荣誉。在班级中,还会进行“观点卡”的布置展览,将有意思的、写得好的“观点卡”进行展示,学生可以进行投票,得票数多的学生可以得到“免写卡”等。笔者还充分发挥了家长的力量,如开展亲子阅读,邀请部分家长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完成读后感的撰写等。久而久之,学生遇到问题时变得爱思考、爱探究、爱表达了,思辨的意识在形成,思辨的习惯在养成,思辨的素养在生成。

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任务群“思辨”这一核心,将思辨性阅读根植于学生的语文生活。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学习,逐步养成思辨习惯,形成思辨素养,从而使课堂处处充满智慧之美,处处洋溢理性之美。

【参考文献】

[1]薛法根.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08):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批判性思维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