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在降低小儿急诊静脉输液意外风险中的应用效果
2023-03-28张晓丽
张晓丽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154002
静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用药及抽血方式,尤其是针对儿童,多数患儿对于口服药物治疗的方式依从性较差,而静脉给药的方式无药物吸收过程,用药后能够迅速起效,因此静脉输液是儿童常用的治疗手段[1-2]。但因患儿年龄小,血管细,自制力差,且因病情影响,易出现哭闹及不配合输液的现象,故穿刺难度较大,穿刺过程患儿的好动也会导致渗液等风险事件的发生,且患儿就诊时常由多名家属陪同,导致环境嘈杂,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护患纠纷发生率[3-4]。有研究表明[5],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有利于提升穿刺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因此,为提升患儿静脉输液安全性,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本文将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应用于急诊患儿静脉输液中,且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11月1日期间于我院行急诊静脉输液的10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21±0.36)岁;其中高热24例,上呼吸道感染11例,支气管肺炎9例,腹泻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2.23±0.39)岁;其中高热22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支气管肺炎9例,腹泻9例。纳入标准:(1)患儿智力正常且神志清晰,无自闭症及癫痫等情况;(2)输液疗程为3d;(3)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对分组原则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静脉循环差、不充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标准。
1.2 方法 两组患儿穿刺操作均由经专业培训且审核通过的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施行,静脉穿刺前向所有参与研究患儿及患儿家属讲解穿刺具体步骤、穿刺过程注意事项及常见并发症等,对患儿紧张情绪进行安抚缓解,并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参与研究患儿均采用相同规格的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带针(生产企业:江苏苏云众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型号:ZY-1S-3),严格按照无菌规范技术进行操作。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局部消毒,与皮肤呈15°~45°进行穿刺,待刺入静脉且回抽见血后进行药液推注。
1.2.2 观察组采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静脉穿刺。方法:对穿刺点进行常规局部消毒,将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生产企业: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VIV0500S)对准患儿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投影清晰后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依据患儿皮肤具体情况将静脉穿刺针与皮肤呈15°~45°进针,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血管显像显示针头已完全进入患儿静脉管腔后,且确定患儿静脉血液回流至注射针管后,根据具体情况再进针2~4mm。
两组患儿穿刺完毕后,贴透明胶贴并用胶布固定针头。穿刺过程中用温和的语气及安抚性语言对患儿进行安抚,以转移患儿对穿刺过程的注意力,减少患儿应激反应,避免发生血管痉挛。上述操作结束后,对护理记录进行完善,将患儿穿刺相关内容,如时间、用药情况、穿刺部位进行记录,加强巡查工作,对患儿病情变化与穿刺部位皮肤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3 观察指标 (1)穿刺成功率:对比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1次穿刺与2次穿刺为穿刺成功,>2次为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1次穿刺成功例数+2次穿刺成功例数)/总例数×100%。(2)意外风险发生指数[6]:采用风险系数(RPN)计算公式对两组患儿输液周期内发生的风险事件对比,风险事件包括药物外渗及穿刺失败。RPN公式=风险事件严重程度(S)×发生频率(O)×检测度(D),公式中每项指标分值均为1~10分,评分越高则意外风险发生指数越高。(3)家属满意情况:采用我院自制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属满意情况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护理态度、穿刺熟练度及主观感受5方面,总分值100分,各项20分,评分高则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8.0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6.00%,对比差异显著(χ2=4.891,P=0.021<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对比[n(%)]
2.2 两组患儿意外风险发生指数对比 观察组患儿药物外渗、穿刺失败的发生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意外风险发生指数对比分)
2.3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情况对比分)
3 讨论
静脉输液为临床护理基本操作,常规静脉穿刺中对血管的确定主要靠触摸、目视及解剖位置定位法,属于盲穿法[7]。在操作过程中受血管分布差异及脂肪厚度不同等因素影响,会出现穿刺失败现象[8]。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是一种可视化穿刺技术,不仅能提升穿刺成功率,还能够有效缩短启动静脉输液的时间,该技术以血红蛋白对红外管的吸收能力为原理,成像仪通过对红外光的反射强弱进行感知,再通过数字图像进行处理使血管轮廓清晰地显示,最终以投影仪投射在患儿皮肤表面,达到提升穿刺成功率的目的[9-10]。是目前常应用于年纪较小的患儿、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及癌症患者中的穿刺技术[11]。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对急诊输液穿刺患儿,采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静脉穿刺,可明显提升穿刺成功率。有研究显示[12],将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穿刺中,利于提升穿刺成功率,与本文结果相符。究其原因:患儿年纪较小,好动、安全意识较差,在穿刺过程中易出现哭闹现象,依从性较差,若采用传统常规穿刺法,极大地增加了穿刺成功难度。本文观察组采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静脉穿刺,可将患儿皮下血管清晰地成像在皮肤表面,使护理人员能够清晰地对患儿皮下8~10mm的细微血管进行识别,有利于对穿刺部位的精准定位,进而提升穿刺成功率[13-14]。观察组患儿药物外渗及穿刺失败风险事件发生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静脉穿刺,可有效减少穿刺及输液过程中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这与何英等[15]研究结果一致,其采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对儿科需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穿刺,与采用传统穿刺法患儿比较,明显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析原因可能为: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引导下对患儿进行穿刺,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而传统穿刺法对进针深度较难准确估算,因此易出现回针后复穿的现象,通过血管成像可使护理人员清晰地对针尖位置进行定位,对进针的深度准确掌握,进而最大程度避免回针后复穿现象,降低患儿风险事件发生指数[1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对提升患儿家属满意情况具有积极意义。原因为: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的应用有效缩短的穿刺时间,提升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降低穿刺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而有利于患儿及时有效地接受治疗,促进患儿康复,因此可提升患儿家属满意情况,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6]。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静脉输液患儿,采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静脉穿刺,能够明显提升穿刺成功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可提升患儿家属满意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