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控衰减参数、肝脏硬度测量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探究
2023-03-28刘巧瑜
刘巧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等,长期肝炎症状则易导致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随乙肝疫苗的普及应用,感染率虽逐年下降[1],但国内仍有10%左右的人群感染HBV[2],因而对HBV感染及感染后发展程度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等过程中,肝脏纤维化是其中关键步骤[3],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深,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风险升高,治疗难度加大而预后变差,因此早期评估诊断极为重要。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CT、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等方式对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判断。其中瞬时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性诊断技术,通过声波来间接测量肝组织硬度等,得到受控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测量(LSM)对肝脏病变情况进行判断。本次拟探讨CAP、LSM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入HBV感染患者101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中关于HBV感染相关诊断标准[4];(2)入组前未接受抗病毒等相关治疗;(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和(或)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豆状核变性、失代偿性肝病、肝细胞癌等;(2)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101例患者中,男62例,女39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8.42±6.53)岁;体质量指数(BMI)20.84~24.86,平均BMI 22.37±1.23;存在HBV感染家族史66例。根据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以及Metavir评分系统[5],将F0~F1期患者纳入A组(n=54),F2期患者纳入B组(n=28),F3~F4期患者纳入C组(n=19)。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腹部超声以及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操作过程由同一医师团队完成。
1.2.1 腹部超声检查:应用设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DC-6,迈瑞公司),探头频率2~5Hz,患者取左侧卧位并抬起右上肢,充分暴露腹部,观察并记录患者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等信息。
1.2.2 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应用设备为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502,法国Echosens公司),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右侧腋中线第7~9肋间为检测区域,连续检测,检测过程中探头需与体表皮肤保持垂直位,测定患者CAP、LSM,要求每例患者成功检测10次并取中位数作为最终检测结果,且偏差值<中位数的1/3、成功率>6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P、LSM与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Medcalc18.2绘制受CAP、LSM以及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赋值A组=1,B、C组=0,读取曲线下面积(AUC)、置信区间(95%CI)、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等参数信息。
2 结果
2.1 三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差异比较 三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小于B组(P<0.05);B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小于C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差异比较
2.2 三组CAP、LSM差异比较 三组患者CAP、LSM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CAP、LSM小于B组(P<0.05);B组CAP、LSM小于C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CAP、LSM差异比较
2.3 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 CAP、LSM与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CAP、LSM与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CAP、LSM与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4 诊断效能分析 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CAP、LSM对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具备较高诊断效能;CAP、LSM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的AUC显著大于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的AUC(P<0.05)。见图1、表4。
图1 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CAP、LSM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的ROC曲线
表4 ROC曲线参数
3 讨论
HBV感染后,免疫应答激活,然而在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会损害肝细胞[6],而过度的细胞免疫则可引发大面积肝细胞损害,同时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7],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从而肝细胞在反复破坏、修复过程中,胶质、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组织中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8],导致肝脏纤维化,也有研究认为机体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后,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处并激活补体,引发超敏反应以及阻塞肝毛细血管等[9],引发肝炎从而出现肝脏纤维化,此外,有研究认为,HBV感染会导致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暴露[10],以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从而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损害肝细胞,从而引起肝脏纤维化,在本研究中,其中A组CAP、LSM小于B组;B组CAP、LSM小于C组;A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小于B组;B组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小于C组,而经过Spearman分析显示,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CAP、LSM与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这说明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究其原因认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探头发出低频振动穿过肝组织产生弹性剪切波,通过对脉冲回声在肝组织中传导速度的检测,来判断肝组织硬度值,而由于超声波在脂肪组织中传播会出现声波衰减[11],因此以超声波这一特征来判断肝组织中脂肪变程度,因此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时,肝组织硬度值及脂肪变程度升高,LSM及CAP升高,其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而传统的腹部超声通过回声原理,根据超声波在肝组织上的衰减、反射等信号,显示肝组织内部结构,根据反射结果及规律来判断肝门静脉内径以及脾脏病理变化,来间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由于肝纤维化加重时,肝脏硬度值升高,引起门脉高压[12],从而导致肝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长度及厚度均增加等病理变化。
在本研究中,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CAP、LSM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具备较高的诊断效能;CAP、LSM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的AUC显著大于肝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长度的AUC,这说明CAP、LSM、肝门静脉内径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具有较高敏感性而缺乏特异性,脾厚度、脾长度诊断HBV感染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具有较高特异性而缺乏敏感性,当CAP>221.53dB/m、LSM>5.88kPa以及肝门静脉内径>12.92mm、脾厚度>4.76cm、脾长度>10.39cm时,肝脏纤维化发展为中重度甚至肝硬化风险升高,且相较腹部彩超,瞬时弹性成像尽管费用较高,然而对肝脏纤维化发展程度诊断效能更高,也有助于免去不必要的有创穿刺检查,这提示需密切关注患者CAP、LSM,同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对肝脏纤维化进行早期预防。
然而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处,未能探究瞬时弹性成像与传统超声检查之间的关联性,也未能分析CAP、LSM对不同HBV载量患者诊断效能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完善研究以取得更确切结果。
综上所述,CAP、LSM与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且具备良好诊断效能,可为临床中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