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分布及规律探究

2023-03-28谢璇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电图心血管人群

谢璇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逐年加重[2],因此防治心血管疾病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非常重要且刻不容缓。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此种检查方式会造成创伤,且耗时长;而体表心电图检查具有可重复操作、经济实惠、便捷的优点,是早期发现心血管病变最常用的检查方式[3]。ST-T波改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之一,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电图ST段为等电位状态,当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改变时,其损伤部位相应导联会出现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的发生[4];T波改变包括低平、消失、增高、倒置或双向等,在诊断心血管疾病中也有重要应用,如T波低平、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功能异常等[5]。基于此,本研究以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500例中老年人群为观察对象,分析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分布及规律,为临床通过ST-T波改变诊断早期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500例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7例,女733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4.33±11.42)岁。纳入标准:(1)年龄45~80岁,男女不限;(2)体检资料完整;(3)无明显心悸、胸痛、胸闷等症状;(4)所有人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血压、血常规检查等;(5)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异常;(2)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急性感染、创伤等;(3)有精神、交流、听力、意识障碍等;(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1)心电图检查方法:所有受检者均处于静息状态,取平卧位,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机购自上海朗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T-T波改变评价标准参考郭继鸿主编的《心电图学》[6],ST段改变包括ST抬高、压低、延长和缩短,T波改变包括T波低平、消失、增高、倒置或双向。(2)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体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压、血脂代谢检查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根据是否发生ST-T波改变分为观察组(发生ST-T波改变)和对照组(未发生ST-T波改变),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布特征并分析中老年人群发生ST-T波改变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检测结果 1 500例体检人群中,有236例出现ST-T波改变,检出率为15.73%,作为观察组;1 264例未出现ST-T波改变,占比84.27%,作为对照组。

2.2 两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及高血压情况比较 两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65~80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6.26±7.54)岁;对照组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0.19±6.65)岁,两组年龄比较有明显差异(t=12.593,P<0.05);观察组高血压占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及高血压情况比较[n(%)]

2.3 中老年体检人群发生ST-T波改变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观察组糖尿病史比例、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TC、TG、LDL-C水平高是中老年体检人群发生ST-T波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3。

表2 单因素分析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心电图ST-T改变说明心电复极异常,该种改变对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有很大帮助,既往有研究发现[7],心电图ST-T波改变人群冠心病确诊率显著高于未发生ST-T波改变的人群,说明ST-T波改变对冠心病有诊断价值。导致ST-T波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非特异性等,健康人群也有可能发生ST-T波改变,因此通过对体检人群ST-T改变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可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有利于减慢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本研究纳入的1 500例健康体检人群中,有236例出现ST-T波改变,检出率15.73%,这说明健康人群也可能发生ST-T波改变,并且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TC、TG、LDL-C水平高是中老年体检人群发生ST-T波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这说明年龄大,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血脂水平异常的人群出现ST-T波改变的概率较高,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析原因:血压水平与心室舒张功能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血压增高可使后负荷增加,左心室收缩阻力增大,心脏长期高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肥厚,致使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增加心脏发病的风险,进而出现ST-T波改变;另外,血压过高会增加交感系统神经活性,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以及心排血量,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释放儿茶酚胺,致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管腔内压力骤变容易引起心电图ST-T波改变;长期的血压升高可能会导致心脏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引起微血管性心肌缺血,也可能会是心肌细胞肥厚,引起心电除极复极异常,进而导致ST-T波改变[8]。随着年龄增加,机体新陈代谢减缓,各组织、细胞生理功能减退,加上社会压力等造成精神紧张,容易导致血脂代谢异常,既往有研究发现,TC、TG、LDL-C水平异常会造成血管壁受损,使含脂巨噬细胞趋化,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导致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弱,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心血管损害,进而引起ST-T波改变[9]。此外,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也存在密切联系,机体高血糖可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造成心肌代谢产物清除率降低,甚至发生清除障碍,致使心肌损害的发生;因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腔与血管壁之间的重要保护屏障,在血管凝血与纤溶系统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血流量调节、凝血系统活性、营养运输、白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均依赖于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标志,而血糖高会减慢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的速度,部分血小板会黏附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上,随着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血小板聚集量的增加、活性增强,最终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并且还会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致使出现ST-T波改变[10];另外,有研究表明[11],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并且疾病本身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会发生动脉负性重构,致使患者不能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做出适应性反应,进而导致血管腔狭窄,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造成ST-T波改变。

综上所述,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年龄大、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血脂水平异常的人群更易发生心电图ST-T波改变。对于心电图发生ST-T波改变的人群应加强监测,做进一步检查,以利于早期发现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电图心血管人群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