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物言志
——准确使用写作技巧

2023-03-28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汪天涵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3年2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贾平凹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汪天涵

什么是托物言志?首先它属于一种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利用外界某一种物品,将写作者的感情寄托其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其次,表面看似在写物,实际上是借物传情,再由情言志。再次,写作时要灵活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能够对一些浅近物品的描写传达丰富的情感,继而凸显主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生动、更形象,让人读起来更有意蕴。怎样才能将这种写作手法用好,写出好文章呢?

一、由此及彼,联想言志

由此及彼,联想言志,是在看到某个物品时,从这个物品本身的一些特点联想到某个人或某类人以及某些人的某种品质。比如,贾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名为《丑石》,是这样写的:“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读完这段,就知道作者在写什么了,是自己家门前的石头,石头有什么好写的呢?而且还是一块儿毫无特点的石头,非常丑,但在贾平凹笔下,丑成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再者就是写它“卧”在那里很久了,很长时间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隐隐之中,感觉作者不只要写这块儿石头这么简单了。

再阅读后文:“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了。”这段是在诉说这块儿石头的平凡和不起眼,甚至被孩子们嫌弃、咒骂,可想而知,它居然丑到被人心生厌恶的地步,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这个石头很丑甚至遭人嫌弃,放大它的缺点呢?按照常理来说,应该不是这样的,再往下面阅读:“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这段作者忽然给石头补了一层色,可能是顿觉前面把这块儿石头写得太过一无是处,所以感觉愧疚之余为前面内容打个圆场。那么,前后写作对比为何这么明显,作者想表达什么?

直到文章尾段,作者说:“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读完这段,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作者并非想告知人们那块儿石头有多丑,让人记住这块儿石头,而是想要表达自己对这块儿石头的敬仰之情。实际上,这里作者是在联系自己,诉说着默默无闻、低调做人的丑石一类人的伟大,而作者认为自己显然不属于这类人,故心生敬仰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自己家门前那块儿奇丑无比的石头,赞扬了我们生活中那些懂得低调做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那些人,也暗示了我们应该向这些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低调、乐于奉献的人。

二、托物言志,选好所托之物

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志”才能凸显。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所谓“托物言志”,肯定要有能够寄托的对象,所以,写作时要先明确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再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出要托的物身上有哪些与表达思想和赞扬之人共通的点,然后把这一点放大来写,由此及彼地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即可。比如,写作时经常会用到“岁寒三友”——松、竹、梅,事实上,人们古往今来赞扬此三者并非因为梅长得好看或竹长得清秀,抑或松长得端正,而是对它们桀骜不驯、出淤泥而不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一些高洁精神的赞扬。再比如莲花,周敦颐就在《爱莲说》中明确地说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蜡烛,我们能从蜡烛身上看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所以用拿蜡烛比喻教师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因此,既然要言志,就必须提前选好所托之物。

三、由表及里,发挥想象力

有的同学选中了所托之物,比如以枫为例,不停地写枫叶是红色的,到了秋天漫天红叶非常漂亮,让人想起那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是基本上全篇都在写枫的美,直到文章就快要结尾了,忽然想起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言志,而非抒情,于是草草地在结尾写几句想法。这样还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而非托物言志。所以,写作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选好所托之物,还要仔细想想,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赞扬或者歌颂的精神,不能只写它的表面和外在,这样过于肤浅,读者读起来没有兴趣,读过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为此,选定要寄托的对象之后,要对其进行深入描写,还要细致挖掘,就像贾平凹先生写的那块儿丑石一样,它不仅丑,还平凡到被人嫌弃,但它有历史,有文物价值,读到最后发现其中蕴含不平凡的精神,蜿蜒曲折,这样的文章才有内涵,读起来才更有韵味。比如,再回到段首,以写“枫”为例,不仅要写枫叶红彤彤的,很美,还要表达可以从枫树身上感受到刚毅顽强的精神。

四、抓住特征,象征咏怀

象征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写作手法,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中抽象出一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别的品质和精神,目的是咏怀。当然写作中用到比较具体的描写方法,以在文章不同的发展阶段抒发情感,保持所写事物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的描写能够统一,确保写作由实向虚的转化,这也是借物抒情、因物明理的写作过程。在托物言志中,象征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尤其多,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必须牢牢抓住所写事物的特征,象征性地“咏怀”。就好比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那块儿黑不溜秋的石头,它别无特点,但通过贾平凹的笔,我们对其印象深刻。再比如写枫,它的特点就是红,而且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好像美好的事物总是很短暂,比如昙花一现。对于枫树来说,它的红是在秋天才能看到的,在经历过春的洗礼和夏的考验,才可以将自己的美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这也许就是它来世上走一遭的目的。

另如,有人写树,开头写:“十几年的经历让我不禁觉得,本该精彩的人生却淡而无味。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枯燥的事情,让我厌烦。经历过几次不顺心的事,我开始想逃离这尘世。我对母亲说:‘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劳,那么多人在我之上。我不如返璞归真,学习古人,过隐居的生活。’母亲没有说话。过了几天,母亲带我来到一座山前,那是一座不知名的山,虽算不上高,却可用险来形容。我望着母亲,猜测她的意图。”作者借助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悟描写开头,使读者产生“作者为何这样厌烦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地厌恶世俗”的疑问,接着,文章的主托之物出现:“‘你看到那棵树了吗?’母亲指了指山崖。我抬头望去,陡峭的山崖间,赫然有一棵树,似已被山崖的细缝挤得弯了腰,却不乏生机。”继续往下读,“‘你看,这棵树要生长,就必须穿透坚硬的岩石。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会懂的。’母亲不再多说。我小心地俯下身子,看着山崖上的那棵树。它的根确是生长在岩石中,坚韧有力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汲取周围所有可以利用的养分。我回头看着母亲:‘我懂了,要想在世间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克服所有挫折,顽强地面对人生。’”这里其实作者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也明白了文章为什么会如此开头。文章段末处,作者用简短的语句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未来的人生方向:“感谢母亲让我见到了那棵树,感谢那棵破岩而出的树,它让我懂得,再难度过的逆境,再难克服的挫折,只要顽强拼搏,最终只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登上胜利的顶峰。”这是一篇励志文章,也许这个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和表达的感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人生常态。而这个时候,一棵坚韧的树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深深地流进人们的心田。虽然这篇文章在许多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就是一篇非常普通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但放在紧张的社会环境和快节奏生活的人群中,它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因为它出现得合乎时宜,符合社会发展的进程,故可以成为当下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

五、感情真挚且自然

虽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言志而非抒情,但在记叙文中若无抒情的成分,总给人一种生硬且有拍纪录片的感觉,使人顿感无味,情到深处还是真实,然后再通过感情的引导,通过某种事物寄托自己远大的抱负或志向,这样的文章才能发人深省,为人们所接受。例如,前文中的《那棵树》,作者在自己对生活的抱怨声中将那棵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树引出来,从自己与母亲的对话中赞扬那棵树,也表明了人生航向,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事实上,托物言志的文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写,只要牢牢地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的精髓和技巧,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精准地把握感情表达的尺度,就可以写出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贾平凹
言志为本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西安这座城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