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语文小学初中衔接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策略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为例

2023-03-28崔凤琦

辽宁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考

崔凤琦 晋 彪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省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学改革进入行动阶段,触发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迭代升级。在新课标理念下,探索语文课程小学初中衔接(以下简称“小初衔接”)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策略,是积极拥抱变化、接纳新概念、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体系的有价值行动。

古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其古诗文学习基础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自身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中第三学段(5 至6年级)的古诗文学习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 至9年级)的古诗文学习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从第三学段到第四学段有明显的变化,即从把握到理解、从想象到感悟、从体味到品味、从情境到意境、从背诵到运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应做好兴趣、知识和理解的储备,以衔接初中阶段对古诗词文字、文学与文化的鉴赏。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辽宁省实验学校晋彪老师执教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8 课《古诗三首》为例,探讨新课标下小初衔接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策略。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为初中诵读古诗词做好铺垫。

2.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诗意,品悟诗情,为初中鉴赏、感悟古诗词奠定基础。

3.创作诗句,体会诗歌之美,为初中创作诗词、传承诗词文化打下根基。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学生背诵关于写景的古诗。

一首诗,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来背一首关于写景的古诗?

【第一板块:情境导引入诗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85页,谁来读一读单元导语?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多么令人期待的单元啊!我们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整个单元都要围绕这几句话来学习。

2.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到古诗词中去旅行,你能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跟随诗人畅游美景。

3.我们先来走进前两首古诗《浪淘沙》和《江南春》。

【第二板块:多维研读品诗情】

·任务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练习读一读这两首诗歌

2.标红易错字音:曲、簸、郭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辨析“涯”与“崖”

同学们,看这组词,结合以上两幅图,你发现“涯”和“崖”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吗?涯,本义是水边,泛指边际。崖,本义是山或高地的边。

天涯海角,形容极偏远的地方。

莺歌燕舞,这个美好的成语,源于苏轼的词《锦被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屏幕显示:天涯海角莺歌燕舞)

请同学们在课堂笔记上工整地书写这两个词。

4.谁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

预设: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看这些标红的字——“沙”“涯”“家”“红”“风”“中”,读这些韵脚的时候,大家可以读得慢一点。

·任务二:畅游美景,感悟诗情

1.要想真正读出诗的韵味,还得走进诗歌去细细品味。“烟花三月下江南”,我们身临其境,到“江南春”游览一番。

(屏幕显示:《江南春》)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先画出关键词,再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描述出来,填写在课堂笔记上,然后小组交流。

(屏幕显示:读《江南春》,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思考:诗人写了怎样的美景?)

2.游《江南春》

(1)(屏幕显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①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听到的情景。

春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好一派明朗绚丽、有声有色的江南春景!

②抓关键词,引导思考。

(屏幕显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明)杨慎《升庵诗话》)

“千里”还是“十里”?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开阔,视野空间一下敞开了,诗味也更浓郁。

③指导朗读。诗人在酒店临窗而坐,在江南美景的映衬下,吟诵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屏幕显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请学生描述看到的、想到的情景。

预设: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又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这画面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一明一暗,一动一静,让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②品味历史感

预设:联系注释,我们知道南朝是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南朝逝去,如今已是晚唐。烟雨迷蒙中,抚今追昔,一个“多少”,暗含着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深担忧。

这“江南春”的画面加上“南朝”二字,增添了历史时间的深邃厚重之感。这里的烟雨也许不仅是此刻飘飞的雨,还是那历史浮沉中的烟雨往事。

③指导朗读。看到这里,想到这里,诗人低声吟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游览江南时,你们体会到诗人杜牧的情感变化了吗?(喜爱——担忧)

看着这幅江南春景图,让我们一起背诵:千里——(前两句读出愉悦之感,后两句读出担忧之情。)

·任务三:习得方法,自主学诗

1.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品读中眼看、耳听、心想……

2.跟随诗人刘禹锡继续旅行

(屏幕显示《浪淘沙》,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思考:诗人写了怎样的美景?)

3.学生汇报

(1)学生描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情景。

预设:

①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②黄河奔腾咆哮的声音。

③补充典故:传说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

(2)借助背景和拓展诗句,品味情感。

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处境和遭遇却是这样的——

(屏幕显示: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又被贬连州刺史,后任和州刺史。)

刘禹锡一生中被贬的时间有23年,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这样的诗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被贬的刘禹锡,心怀豪迈乐观之情去创作和生活,被白居易称为“诗豪”。让我们带着这份豪情一起读《浪淘沙》。

·任务四:比较异同,总结学法

眼看、耳听、心想……我们跟随杜牧游览了美丽的烟雨江南,跟随刘禹锡领略了黄河的滔天气势,真是大饱眼福。请大家比较一下: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预设:不同之处为江南美景,明朗绚丽;情感有喜有忧;联想古今黄河美景,雄浑壮阔;情感豪迈;联想典故。

相同:写景;看到、听到、想到。

小结:两首诗都是写景,我们感受到了明丽的江南和雄浑的黄河。诗人就是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文字呈现给我们。

【第三板块:创意表达写诗篇】

·任务五:文学创作,平台展示

1.诗句续写

请同学们选择一处地点,尝试补充一个七言诗句。

琉璃闪耀映红墙,_____________。(沈阳故宫)

古松苍苍二千余,_____________。(北陵公园)

棋盘高耸入云端,_____________。(棋盘山)

2.作业布置

辽阔大地,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叶飘飘,瓜果飘香……课下同学们还可以继续用七言诗句的形式写一写你心中的秋天。

3.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着杜牧和刘禹锡游览了绚丽的江南、雄浑的黄河。下节课,我们将跟随王安石去欣赏湖阴先生家的洁净雅致,让我们继续运用学到的方法到古诗中旅行。

一、小初衔接的意义

小学和初中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情都存在差异,在小初衔接阶段,教师对相邻学段教材及学情进行充分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精准制定和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选入教材的古诗文中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诗文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做好小初衔接,在充实学生古诗文知识积累,提升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小初衔接是夯实语文基础,体现课程体系整体化的需要;是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德育智育美育融合的需要。

二、小初衔接的策略

小初衔接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不仅应注重古诗文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还要注重方法指导,努力与初中鉴赏诗文的学习梯度相衔接,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一)教学理念关注目标导向,做到以智启人

教学理念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的“统帅”。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育人为本、树立核心素养导向,倡导从单元教学向大单元教学拓展、从简单情境教学向实践情境教学转型。

目标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终点,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起点。《古诗三首》一课设置的教学重点为“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诗意,品悟诗情”,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围绕目标设置三大板块的教学活动:情境导引入诗题、多维研读品诗情、创意表达写诗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诗文,在与诗文对话、与作者交谈的过程中收获体验、习得方法,最终指向创意表达与语言实践。

本课从单元导语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整体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大单元理念;将六年级学生容易忽视的汉字学习以组词方式请学生进行识记,并引导学生将其工整地写在课堂学习笔记上,为初中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二)教学过程关注任务驱动,做到以情动人

课堂教学是转变育人方式的关键,而教学过程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要素构成了一个学科逻辑运作系统,系统中的逻辑结构对系统运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基于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古诗三首》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五个学习任务:初读古诗,读通读顺;畅游美景,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自主学诗;比较异同,总结学法;文学创作,平台展示。这些任务是以具有内在关联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群组成的教学过程,目标清晰且呈现知识螺旋生成的样态,学生从对诗文的初步理解到深度体会,从迁移拓展到落笔成文都一气呵成。教师依托学习任务,设置课堂学习笔记,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延伸至课外,扎根于学生内心,为学生上初中后继续创作诗词提供持续的动力。

课堂学习笔记项目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学业质量立体化评价改革研究”中“好习惯工程”的内容,重视学习方法的理解、迁移和运用,如本课既有课堂上从《江南春》到《浪淘沙》的学法迁移,又有从诗歌阅读到诗句创作的写法迁移,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让刚需作业不出课堂。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独特的音韵之美,培育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关注关键能力,做到以法教人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本课聚焦学生语文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奠定基础,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1.吟咏诵读,品味诗意

音乐性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诵读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声情并茂的古诗文。小初衔接阶段,教师要重视诗歌的诵读教学,关注学生的初始感觉和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如《古诗三首》中,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2.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较为强烈,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结合文本特点,适时补充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资料。如本课对“南朝”历史背景和刘禹锡生平的补充,就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诗情。

3.技法赏析,授之以渔

艺术手法是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奥秘。如《古诗三首》中,教师把调动感官、想象画面的方法融入到诗句的品读、运用与创作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又如,对两首诗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旨在对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形成结构化认知,为初中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古诗鉴赏方法奠基。

(四)教学实践关注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

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在小初衔接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1.把培育文化自信融入语言运用

教师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如在《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中,选取沈阳当地美景,由教师创作诗歌第一句,学生续写第二句,课下布置“我心中的秋天”诗句练笔,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诗句创作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初中阶段可以继续创作完整的古诗词。创意写作的设计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

2.把培育文化自信融入思维发展

小学的古诗词课堂注重感受,初中的课堂则更强调赏析。在《古诗三首》教学中,教师利用表格,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造文本与生活的链接,提升学生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如“千里”一词,教师巧妙引入明代诗人杨慎的解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便形成了,此举为初中阶段学生掌握抓意象、赏炼字等更多古诗鉴赏方法做好了积累。

3.把培育文化自信融入情感体验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还要重视优秀诗篇的积累和拓展。如本课,课前学生背诵写景古诗,课中拓展刘禹锡的诗歌,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到古诗中旅行。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和梳理,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要做到小初衔接一体化,语文教师应增加内涵,丰厚传统文化底蕴,要想讲好古诗词,教师自己首先要学清楚,要深入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核心内容。读诗可以使人体验丰富厚重的人生,培养纯正典雅的趣味,增加古典文学积累,感受质朴高远的意义。教师要以开阔的胸襟,拓宽读诗的文化审美视野,明确古诗词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努力实现诗词教学的高阶目标。

在新方案、新课标实施之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初衔接研讨与推进,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优势,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实施过程中的整体规划,有机衔接,自然融入,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助力从小学到初中的进阶式推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与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