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模式深化高中数学课堂

2023-03-27马颢

新课程·上旬 2023年25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师教学

马颢

自从新课标推行以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身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探索来获取知识。单元教学以知识为核心,将相关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教学单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PBL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途径,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实现高效的思维和合作探究。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基于PBL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法。

为深入了解PBL教学方式对高中数学课堂构建的影响,本文以“等比数列”单元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全面应用技能的提升。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中第四章“数列”的第3节,主要阐述了“等比数列”的基本思想、通项公式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这一节在整体教学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之前已经带领学生探讨了“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学生已了解“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技巧。另一方面,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计算前n项及普通数列通用项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知识,并掌握了运用函数图象进行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及运用化繁为简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些技能对学生研究数列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高二学生还学习了“等差数列”,并对其基本流程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二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已经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并具备了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等差数列”,学生认识到从“特殊”到“普遍”的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此外,高二学生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运用PBL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更符合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果将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同时也是评价和反思本节课的基础和依据。

(二)单元学习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到其独特性质。这种理解对揭示自然法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BL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期间应结合单元教学设计,系统地整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学生应意识到“等比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此外,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等比数列”反映的数量关系,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讲授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通用项计算方法、第n项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重难点:第n项“等比数列”的计算方法。

五、PBL教学模式深化高中数学课堂——以“等比数列”单元为例

(一)情境导入

教师:观察下列几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展示题目】

(1)2,4,8,16… (2)1,-2,4,-8,16…

(3)1,1,1,1… (4)1, , , , …

学生1: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数字。

学生2:等比例排列的。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共性,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学生2:银行支付利息的一种方式——复利。

学生3: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教師总结:在现实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大小不一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可以看作是我们的一部分,这种规律可以用数字表达式来表达,即“等比数列”。由此可见,“等比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能够体现自然法则的功能。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将数学中的常见问题转换为功能问题,并运用相关的功能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书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促使其互相对比,并提出问题。

教师:“等差数列”里的“等差”意味着什么?

学生:在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前面的一项相减,它们的差值是相同的。

教师:那大家来猜猜“等比”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其前面一项相比,其比率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比值都相等。

教师:那么你能不能将数列表现出来?

这时学生写下:1,2,3,4,5…

教师:究竟什么才是“等比数列”?此数列符合“等差数列”的条件吗?

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积极地翻开教科书去查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在PBL教学方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从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驱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情境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和设计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取得进展。问题引导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变为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引导者,负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解答疑惑。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之后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名称之间的关系,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学生: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

教师:实际上,我们可以用递推公式来表达对应的等比数组的定义: =q(q≠0,n∈N*),但是能否确定一个数列呢?

学生:不能。

教师:怎样论证数列是“等比数列”还是“等差数列”呢?可以从何处着手来论证?

学生:用部分项进行证明或用第n项,即an(n∈N*)证明。

教师:“等差数列”的某些特性教师是否可以应用到“等比数列”中去呢?如果可以,那要怎么证明?

教师设置问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已知m+n=s+t(m,n,s,t∈N*),则am+an=as+at迁移到等比数列{an}中,即证明若已知m+n=s+t(m,n,s,t∈N*),则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小组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运算和证实,归纳出规则,构建合理的论证流程。按照所制定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总的方向来确定问题,并且在小组内部进行协作,逐步解析题目。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则am=a1qm-1,an=a1qn-1,as=a1qs-1,at=a1qt-1

∴am+an=(a1qm-1)+(a1qn-1)=a12qm+n-2

as+at=(a1qs-1)+(a1qt-1)=a12qs+t-2

∵m+n=s+t(m,n,s,t∈N*),

∴am+an=as+at

学生:因此,通过证明可以知道,这个性质并不需要“等比数列”各项均为正。

(设计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教师研究“等差数列”的特性,再引导学生探讨“等比数列”的性质,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转换思维。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不断改进其他证明方法,使所学理论知识更加精确,并推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教师:根据上述情况,同学们想一下,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呢?

学生:首项及公比。

教师:在已知首项和公比以后,怎样计算其他数列的数值?

学生:老师,要学习通项公式的表达式。

教师:在学习该数列时,了解数列的一般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如何求出“等比数列”通用项的公式?

学生:老师,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求出“等差数列”的一般项,从而得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索,找出“等差数列”的一般项表达式,促使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计算。

(设计意图:在与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时,学生能独立地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类比,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类比方法。小组内部的集体思考和讨论,确定研究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數学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育方式,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之后,教师发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学效能和学生的反馈较好,但是仍有必要对下列事项加以关注:

(1)必须更多地关注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关,且应是具有挑战性的。

(2)要注重情景教学,指导学生独立、协作。

(3)教师应重视自身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的

作用。

(二)教学成果

根据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实践情况,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准确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以及通项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列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深入理解类比的思维方式,并积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探究。PBL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研究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析和改进

在此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均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表观点。然而,仍有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较为薄弱、性格较为内向,难以适应课堂节奏,在独立探索时显得较为被动。在课后回答问题时,他们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困惑。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将逐渐减弱,学习成绩也难以提升。因此,在后续的课程中,教师应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发言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体现高中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一中学)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教师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