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描红600座桥,老年生活乐陶陶

2023-03-27阿枫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吴中区油漆老伴

阿枫

天气晴朗的时候,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湖桥村的唐阿毛老人,总是骑着自行车、带着小马扎和工具,开始日复一日的义务描桥。他自费买来红漆和毛笔,为市区桥上褪色的字“描红”,并把每一座描过的桥都记录下来,最终编成一张有两百多座桥的桥梁名单。84岁的唐阿毛说,他这么做正是受到已故苏州“描桥老人”黄锦生的启发。他描桥并不是希望所有人都跟着他描桥,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身边做起,能够为苏州的“小桥流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延续已故描桥者爱心行动

黄锦生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老苏州,15岁起就在上塘河的桥上给人修鞋为生,因此对苏州的桥产生了深厚感情。每天,他都骑着自行车。车兜里放着一只小板凳,兩瓶油漆,走遍苏城大大小小的桥,只要桥名的油漆已脱落,他就工工整整地描上一遍。2010年,黄锦生老人的照片在网上走红,被誉为“最美苏州人”,也让无数苏城市民记住了“描桥老人”这个名字。2015年3月3日,黄锦生因突发脑梗离开了人世。享年84岁。

“我是从2015年4月开始描桥的。当时在报纸上读到黄锦生去世的新闻,我对自己说,他的爱心举动不能中断,就由我来延续吧。”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唐阿毛说自己一直把黄锦生当作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去世让自己深受震动。第二天,唐阿毛就买来油漆、毛笔,推出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描桥行动。

9月21日,星期六,唐阿毛老人一如既往地早早起床。6点半,他骑着旧自行车,带着油漆、笔、小马扎和干粮,向浦庄骑行。一路上走走停停,他沿途看到有桥名褪色的桥便停下来。“这座桥是我两年前描过的,每天日晒雨淋的,颜色又褪了不少。”出门不久,他看到附近一座“东石前桥”,唐阿毛就停下车,从车后的篮子里拿出红漆、松香、几支笔,坐在小马扎上开始工作。

唐阿毛先拿出刷子仔细擦起了桥名。“先把上面沾着的泥和灰擦干净,有时还要先铲除贴着的小广告。”用力擦拭干净后,他才拿起笔,沾着刚刚调好的红漆开始描。“描红也有讲究的,字要从上往下描,油漆要稍微厚一点,这样不会滴下来。”唐阿毛边描边介绍。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唐阿毛一笔一画认真地描了十多分钟,上了两遍油漆,鲜红的桥名一下子增彩了不少。“之前描过这桥,比较好上漆,有的桥花岗岩比较硬,又是好多年没描过的话就比较难描,要描三五遍漆才不会脱落。”工工整整描完后,唐阿毛仔细端详检查一番,如有不理想的地方还会再加工,“字要描得一样,不能损坏桥名原来的神韵。”

描好了这边,唐阿毛拿着凳子跑到对面继续描。待桥两边的字都描好,就用去了半个多小时。为了挤出时间给更多的桥描红,唐阿毛一般很早就出门,夏天时早上5点多出门,忙到下午三四点才回来,在外面随便吃点午饭。“中午就在半路上吃碗面或盒饭,有时路上没小吃店,就用车篮里的方便面或八宝粥将就下。” 由于长时间的描桥,唐阿毛的双手又黑又粗糙,手指上还有不少裂开的口子。他说:“可能是每天描字时间有点久了,有时端碗吃饭手会抖。”

描桥路上爱心之举焕发光彩

从所在的湖桥村里22座桥入手,再扩大到临湖镇里200多座桥,再逐个跑吴中区的其他乡镇,四年半来,唐阿毛老人义务描了600多座桥,每天描了哪些桥全部记录在了本子上。“这是2015年描的桥,这是2016年的、2017年的……在家里,还有4本记录本,只要我出门描桥,回来就会像写日记一样详细记录时间、天气、区域以及桥名。”

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对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却是个“体力活”,然而多年来老唐没有任何退缩。他还从微薄的养老金中挤出钱来支付描桥的工具、涂漆和路费,不畏寒风酷热,坚守着他的“描桥事业”。

他还清楚地记得描桥第一天是2015年4月12日。他从自家所在的吴中区临湖镇湖桥村的风水墩桥、鱼池头桥等4座桥描起,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坚持骑车寻找旧桥,给小桥描红成为他每天乐此不疲却最有成就感的事。

每去一个地方描桥,唐阿毛总要先了解当地有多少座桥,再把每座桥的桥名和位置一一记录下来。“我们临湖镇一共有202座桥,全在这里了。”在家里的墙上,挂着唐阿毛于2016年4月手工绘制的临湖镇桥梁分布图,202座桥的位置、桥名一应俱全。

“平均每天描五六座桥,一桶油漆可以描30多座桥,笔都是八支、十支买的,描几天就坏了。”4年多来,唐阿毛也记不清自己买过多少桶油漆,写坏了多少支笔。他相继为临湖、东山、横泾、木渎、越溪、甪直等乡镇的600多座桥描红,足迹遍布吴中区。他的爱心之举让越来越多的水乡桥梁焕发出新的光彩,折射出这个城市的文明光辉。2017年,唐阿毛被评为“吴中好人”。

唐阿毛的脚步还在向苏州市高新区、市区迈进。“古城区的桥更多,很多桥非常有名,描好了觉得特别有价值。”他还表示,4年多来他在跑遍吴中大地描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与爱心。

唐阿毛对一件事记忆犹新。当时正逢高温天,桥面上没有任何遮阳物,火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在身上,他便拿出毛巾敷在脖子后面遮阳。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唐阿毛突然觉得头顶上的阳光没那么强烈了。他抬头一看,一位阿婆正站在身后为他撑伞。原来,这位阿婆路过时看到这一场景,十分感动,专程回家取来伞折返为他遮阳。“还有好心人给我送过矿泉水、点过烟、打过热水。一路描过来,我觉得苏州的好心人真是太多了。”唐阿毛感动地说。

只要走得动就一直坚持下去

作为当年为数不多上过学的人,小学毕业后,唐阿毛白天教课,晚上义务帮助农民扫盲。之后,他便拿起剪刀做起了裁缝,一干就是一辈子。50多岁时,他在家开了家小卖店,算是过起了退休生活。年轻时的艰苦生活让他倍感如今的安逸来之不易,也让他闲不住。

自从唐阿毛开始描桥,最让老伴担心的就是他的安全。“我就是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毕竟也是80多岁的人了,每天东奔西跑地出门在外,一忙就是一整天,耳朵不好使听不清,你看他一个夏天晒得人都黑了!”唐阿毛的老伴、83岁的石彩仙满是心疼地说。“我看今天风比较大,就劝他不要出门了,可他闲不住,我只好让他带好雨衣注意天气变化。”好在这几年唐阿毛每天忙得特别充实,身体也很不错,走起路來仍健步如飞。

唐阿毛说,他和老伴是1954年10月结的婚。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曾孙已上小学一年级了,一家四代同堂过得幸福美满。唐阿爹还喜欢带着老伴一起旅游,去过几个国内外城市。“我做这个事家里人都挺支持的,特别是老太婆,她都默默地包了家务,还总是担心我的身体和安全。”唐阿毛说,本来和老伴说好今天早点回家一起给院子里花草浇水的,接受记者采访后回来已晚,可到家一看老伴已经一个人挑水将花草都浇好了,让他很是感动。

“小桥、流水”是苏州最有特色的符号,城内外1000多座桥连接着苏州这个美丽温柔的城市。走在苏州的街道上,看一眼造型别致的小桥,你会觉得许多桥的名字分外鲜艳,这些桥明明每天经受着日晒雨淋,却依然保持着如此“年轻的面貌”。

唐阿毛表示,自己现在身体还不错,只是耳朵不好需要戴助听器,但只要他走得动、自行车骑得动,就会一直坚持描桥。“苏州美就美在小桥流水,希望通过我的双手让苏州的桥更美!”他也坦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希望后面能有年轻人继承,让苏州这种“描桥风尚”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吴中区油漆老伴
苏州吴中区下好安全宣传“先手棋”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苏州吴中区坚守学训制度 实现动态夯基强能
老伴,幸福相伴
吴中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可以撕掉的油漆
货船油漆间消防安全隐患和改进建议
爱“多事”的老伴
“同居”养老伴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