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产业发展困境
——临湖大蒜品牌崛起的背后

2020-06-16韩卫东

江西农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蒜

文| 韩卫东(本刊记者)

周芳铎,临湖大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2010年3月创办了上饶市灵山临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被认定为上饶市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临湖大蒜、临湖豆腐、临湖山茶油、临湖生姜等农产品。周芳铎对临湖大蒜特别的钟爱,这些年,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临湖大蒜品牌建设,公司创建的“周原生”牌临湖大蒜也获得了有机认定,还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如今周芳铎养成了见人就说临湖大蒜的习惯,刚到临湖镇,他就带着我们去了基地,说起了临湖大蒜的好。

“圣蒜之乡”蒜不同

“我们临湖镇素有‘圣蒜之乡’美称。因为临湖镇独特的水质资源和特有的盆地气候、土质特征,所以临湖大蒜‘圣葫’鲜蒜品质特殊,蒜苞衣薄乳白色,蒜瓣皮厚粉红色,蒜米膜薄稀罕,蒜肉晶莹剔透。经过研究院检测表明,临湖大蒜高含富硒,达到我省同类富硒产品高限的5.4倍,低限的54倍。我们还与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中德联合研究院合作,做大蒜药膳产品开发和大蒜产品研发。有关专家还建言将临湖大蒜融入现代医学特殊配方食品。”周芳铎说。

临湖大蒜种植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时期就有种植,至东晋已是食药两用的名菜。当地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比如古时乐平县到石灵殿拜佛的香客赞许临湖的大蒜胜过灵丹妙药的故事,葛洪用蒜炼丹为民治病,花仙精选七瓣圣蒜救治义兵的故事,给临湖大蒜抹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这也足以看出当地百姓对临湖大蒜的喜爱。

因为“私心”,所以钟情

在回乡创办公司之前,周芳铎一直在外地做生意。2011年他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回家乡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承包了上坂村500亩垦复农田,组织农户贫困户合作注册成立临湖大蒜专业合作社。而他投身发展临湖大蒜,也有他的“私心”。

周芳铎说:“我是从小吃着临湖大蒜长大的。我对临湖大蒜有深厚的乡情,但回乡之后,我发现临湖大蒜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蒜农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标准和规模,导致价格上不去,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发展临湖大蒜,带领蒜农发家致富。”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发展,临湖大蒜逐渐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现有繁育基地500亩,带动发展临湖镇种植大蒜3000亩,带动临湖镇周边乡镇种植大蒜3000亩,年生产销售大蒜1600吨。

获奖无数不等于强大

临湖大蒜作为临湖镇优质品种,在1998年-2003年入选上海农博会优质农产品,2010年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因临湖大蒜,临湖镇评为第一批“一村一品”全国示范乡镇。2016年周芳铎打造的“周原生”牌临湖大蒜又获上海农产品展销会金奖。2017年临湖大蒜还融入了江西农产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邀出访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一带一路”国家,让周芳铎看到了临湖大蒜出口的希望。

但最近两年,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经营分散、缺乏品牌,临湖大蒜售价上不去,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我自己虽然做得热火朝天,但是农户种植大蒜积极性不高,蒜农赚不到钱,这完全违背了我回乡创业的初衷。”所以,这两年,周芳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大做强临湖大蒜,让更多的蒜农受益。

突破“瓶颈”之方

“临湖大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赣东北公众品牌,地域文化深远丰富,功能奇特。如果产业做大做强,不仅可以带动上饶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本地蒜农增收。”关于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周芳铎也拿出了自己的见解,就是希望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大蒜良种繁育基地、专项批发市场、储存冷库等;以临湖大蒜为中心,集结全国优质大蒜,领先建设研发大蒜深加工基地;加快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知名人士、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打造研发临湖大蒜产品;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组织去外省学习交流,并与本省科技院校共同合作,加强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创新。

周芳铎从接触临湖大蒜就下定决心推动大蒜药食同源,让更多的人享用、受益于临湖大蒜,打造临湖大蒜国家品牌,走向世界。

临湖大蒜有文化

蒜之初:“葫里藏宝”

东晋升平年间,当朝关内侯葛洪与弃官独居山林的李尚书。二人结伴外游,慕名拜访信州无双福地,临江湖灵山七十二峰中的南峰塘和石人峰。沿途所见所闻,大为震惊。不少男人患有一种怪病——“头像苦株,腹大簸箕”。吃得下饭,肢体无力皮包骨。回山后,老始祖同李尚书一道,挑出七瓣土蒜炼丹丸。又多与石人峰、南峰塘山友商讨联络,设计出炼丹八卦炉,李尚书开凿出七仙炼丹井。剩余土蒜种植于庐前山边地头。年复一年种植,年复一年炼丹,年复一年告诫村民,百姓在换季之前“端午”多吃土蒜,身留独头大蒜,小孩子项挂用丝线织网内装独头圆蒜,以防病辟邪。大腹病人治好了,上苍显灵,土蒜显神威。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临江湖地区,再也没有出现此类 病人,也从未发现什么虫。

蒜之魂:“花仙七子”

花仙,三十二岁。不幸丈夫前年病逝,儿子夭折;家产又被族人强占。孤儿寡母四处无靠,只好乞讨为生。后嫁与星光,二人恩恩爱爱,以种蒜、采药为业,救死扶伤于吴楚闽粤边。花仙、星光扬善积德于民间,名扬于世……至晚年间,一支义军上千号人途经广信府治,疲惫不堪,又逢夏日炎炎,酷热难当;加之水土不服,病倒不少,且成蔓延之势,百姓说是瘟疫染身。城内药铺用药无效,郎中无法可施。信州府尹灵机一动,急速派员带领义军首领,快马来到临江湖“双龙庙”,请求花仙、星光救治义兵。花仙全家出动,找寻草药,精选七瓣圣蒜,独头圆蒜,连夜配方,赶制丹丸膏散,内服外敷。七天后大见功效,个个复原,无一死亡。义军首领、广信府尹联名呈报王府,对花仙、星光予以嘉奖,赏银三千两;又得王府批复,大蒜入药治病,功效独特,授名“花仙七子”。

蒜之梦:“梦想成真”

多少年后,花仙、星光多福多寿,艰辛一生,康乐一世。得天时,接地 利,享人和,洒向人间尽是情。所生七子,各奔前程,功成名就。从医的七子胡信、农耕种蒜的老四胡耻,一直陪伴着。苦心经营“惠民蒜行”和“百草堂药铺”,兄弟俩,访病施药,坐堂行医;精选 蒜种,研制药之膏丸丹散,竭尽全力,扶助父母二 老,解救民众之疾患……花仙、星光带领家人堂 堂正正,踏踏实实,继续着圆梦之业,做着自己认 准的行善积德之事。

猜你喜欢

大蒜
种大蒜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大蒜播种机让蒜农挺直了腰
大蒜治兔病
大蒜价格涨势不错
大蒜不提当年勇
大蒜养生法
大蒜虽好 却不适合3类人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