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创建提升临湖大蒜产业效益
2017-03-10刘福江
刘福江
江西省上饶市临湖镇隶属玉山县管辖,地处上饶、玉山、德兴三县交界处,位于上饶县“灵山风景区”东南脚下,是经往“灵山石灵殿”的主要通道,具有独特的水质资源、盆地气候和土质特征。受益于独特的水土资源,临湖所产大蒜、豆腐、生姜在方圆百里享有盛名。尤其是大蒜,在临湖已经有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
相传在东晋升平年间,著名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弃官后前往玉山三清山,潜心修道、结庐讲学、弘扬道义,成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一年秋天,葛洪慕名前往临湖,拜访灵山七十二峰中的南丰塘和石人峰,沿途发现很多人患了一种怪病,患者皆“头小如榛子,腹大如簸箕”,痛苦难当。见状,葛洪赠予病人随身所带丹药,希望能救治病人。在临湖石人峰下,隐士胡昭向葛洪介绍了临湖种植的一种名为“葫”的蔬菜,味道独特,口感甚好,为区别“葫芦”,胡昭将“葫”改称“大蒜”,在胡昭及其弟子的带领下,南丰塘和石人峰下的临湖百姓广为种植。
半月之后,葛洪带着灵山隐士馈赠的临湖大蒜,原路返回,见沿途食用丹药之人病情并无好转,并纷纷乞求葛洪给予救治。葛洪苦苦思索良方七日而不得,心情沉重,寝食难安。第八天午后,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葛洪伫立炉前,任凭风吹雨打,乞求苍天赐救。旋即,云销雨霁,天边出现一须长眉白老者,自诩“三清天尊”,与葛洪说道“七七四十九天、七七四十九蒜、炼成丹药四十九枚、可救大腹病四十九人”,说毕,驾云而去。葛洪跪地叩拜,仰天长叹“天助我也”。随后,葛洪用所带大蒜炼制丹药。四十九天后开炉时,八卦炉中飘出一股特别的香味,葛洪遂向病人发放丹药,大腹病人得到救治。此后,葛洪将剩余土蒜种植于庐前,年年炼丹,发放给大腹病人,这种怪病就慢慢消失了。
直到今天,当地仍流传着“葛洪用蒜炼丹为民治病”等许多关于大蒜的故事。此后,临湖乃至玉山还逐渐形成了在“端午”多吃土蒜的习俗。临湖大蒜也因其皮红、皮薄、蒜肉晶莹、味香别具、药用价值广泛,广受当地群众青睐。
由于临湖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临湖大蒜独特的产品特质,早在1998年到2003年期间,临湖大蒜两度参加上海农产品展销会被评为“优质农产品”。2011年临湖大蒜又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然而,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经营分散、缺乏品牌,临湖大蒜售价始终上不去,农户种植大蒜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瓶颈始终难以突破。
为突破临湖大蒜产品发展瓶颈,同时拓宽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临湖镇政府开始带领当地农民打造临湖大蒜品牌。一是通过提供技术、管理等服务,扶持当地种植大户先后成立了上饶市灵山临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玉山县四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同时积极引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将发展大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来抓,通过奖补政策,鼓励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户稳步扩大种植规模。三是通过召开“临湖大蒜文化节”,组建临湖大蒜协会、组织编制临湖大蒜宣传材料、开通农村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不遗余力地开展临湖大蒜的品牌建设,努力将优质的临湖大蒜推向全国各地。
经过几年的品牌打造,临湖大蒜个大、性脆、芳香、切片过夜不变色等独有特点获得了市场的一致认可,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大蒜,一般能达到普通大蒜的3倍以上。据当地种植户反映,“即使超市的普通大蒜只卖每斤6、7元钱,临湖大蒜卖20元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在临湖镇15个行政村进行了大面积连片种植,全镇连片种植了3000余亩大蒜,每亩均产800斤,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我国广袤、丰富、多元的自然气候和地理地貌,孕育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然而,受制于分散种植、标准缺失、管理水平和品牌意识等种种因素,这些特产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消费者难以寻得品质有保障的特色农产品,农民也无法获得高附加值,甚至有时还不得不面对滞销卖难的尴尬局面。实际上,从临湖大蒜的发展可以看出品牌创建是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优质特色农产品难以复制、不可替代和独特的价值,为打造品牌、获得品牌溢价提供了巨大潜力。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这也是农业部决定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的重要原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動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产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优质特色农产品只有通过提质增效、瞄准市场需求,强化品牌建设,实现“优质优价”才能促进产业发展,才能帮助农民增收。也才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