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策略研究

2023-03-27秦境谷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获得感融媒体思政课

秦境谷

摘 要: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仅是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现实需要,同样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呈现海量化、碎片化和及时化的特点,这种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大学生思政课需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脚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优势,将思政课创新和网络信息技术更好结合,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关键词: 融媒体;思政课;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88

0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变化和更新,融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它打破了曾经传统媒体单向的、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分散、多元,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各类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它们了解和参与社会,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这不仅对大学生思政课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大学生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大学生获得感是检验思政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同时把握新机遇与思政课传统优势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已成为思政课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新命题。

1 融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意义

1.1 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融媒体背景下,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思政课又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种复杂媒体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和要求,就必须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真正让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汲取精神力量,实现其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务必重视融媒体发展以及对大学生所產生的影响,切实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关注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知识、情感的获得,保障大学生在思政课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价值引领方面提出过“扣子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未完全成熟,而高校又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迫切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系好“第一颗扣子”。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理想信念,从而增强他们抵御负面干扰的能力。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被大大扩宽,同时夹杂着大量外界负面信息,如果大学生理想信念不牢固,就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错误的想法和观念,而正确的价值观能有效帮助他们分辨负面不良信息,抵御外界的干扰,同时,高尚的理想信念也能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所面临的挑战

2.1 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进程不断加快,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发挥作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移动媒体的迅猛发展,成为了人们浏览和分享信息极为重要的渠道。但是,互联网的内容包罗万象,移动媒体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为负面信息和不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载体,而正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一些西方国家,长期使用各种手段,妄图歪曲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目前处在融媒体背景下,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频繁,他们常常使用一些不轻易被人察觉的方式,通过各种媒介载体,将一些譬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渗透到网络,经常发表一些不实言论,抹黑中国所做出的成绩;包装自身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全然枉顾所造成的社会不公等现象,给人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假象;或者时常故意挑起事端,罔顾事实,目的就是为了激起我们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对立。互联网的双面性决定了积极内容影响的扩大,同时也成为了社会不良思潮的藏匿地,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常常被这些信息迷惑而分辨不清,对其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弱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容易对思政课产生消极抵触心理,造成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下降。

2.2 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弱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常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教师掌握着教育教学的主导权,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又由于教学的专业性和教师身份的特殊性,教师在思政课中往往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但融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权威、中心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大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可以有选择的获取各类他们需要的信息,思政课课堂已经不再是他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第一选择。这种信息差距的缩小,使得大学生渴望由过去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转变为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由过去对思政课教师所教授知识的确信不疑,转变为对所学知识持批判态度,带有选择性的接受。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思政课的地位受到挑战,思政课教师的权威被弱化和消解,思政课的开展变得更为艰难,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3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发起挑战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而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却没能与时俱进,没能主动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没有适应大学生越发觉醒的主体意识。

首先,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灌输论”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讲授教学内容,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而被动的接受灌输,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反馈,没有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和学生不同的具体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过于注重“教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学什么”“怎么学”。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他们不再希望只做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是希望能够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双向的互动,于是过去强调的“灌输论”就显得较为单一和低效,单方面的灌输使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产生深度的思想碰撞,以至于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加剧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抵触心理。其次,许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融媒体发展对思政课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无法主动转变过去的固有思维方式,没能意识到使用各种媒介来丰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仍在沿袭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来应对新出现的各种问题。“读懂一本书,吃一辈于老本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产生对思政课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

3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与时代保持一致,牢牢把握教育主动权,根据信息传播出现的新规律与新特点,借助融媒体的优势,实现融媒体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3.1 更新教学理念,从大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总书记的一句话,从需求侧出发,为我们指明了思政课改革的方向。过去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时候,思考的主要问题是,我们认为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我们需要给学生教授哪些知识,我们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却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真正想要学的是什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融媒体背景下,信息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更丰富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常常在思政课上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和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政课的教学中心在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利用融媒体多种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具体需求,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思政课的亲和力。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尊重不同学生、不同角度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但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教会他们正确辨别负面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合理需求,摒弃消极低俗的不合理需求。

思政课教师还要努力将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与所了解到的大学生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供给和学生需求的同频共振,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学习和生活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效的针对学生需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3.2 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

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要顺应时代发展,不应拘泥于传统教材的内容,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不仅要挖掘内容的深度,还要拓宽内容的广度,根据大学生实际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的供给,突出现实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要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就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了解了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由过去的“千人一面”的向“千人千面”的转化。过去思政课之所以出现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的供需矛盾,是因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非是学生所期待和需求的,思政课教学没能做到“看人下菜”,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不高,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随着学生的需求、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原有理论的深度,保持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做到既能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又能使学生真正接受。

首先,要拓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重点就是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真正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接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利用好融媒体手段,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在“微博”“抖音”等大学生喜爱的媒体平台中挖掘教学素材,搞清楚大学生们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教学素材创造性的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对大学生所关心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让他们厘清头绪,转变认识,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所获得。

其次,应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增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理论基石,他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真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可以起到许多积极的影响。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带领学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科学性和真理性,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度和严密逻辑征服学生。遇到学生难以用自身所学理解的深奥理论,思政课教师可以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从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知识层面的获得感。

3.3 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如果将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形容为“做菜”,那么好的教学内容就是优质的食材,而食材要加工成一道美味的“大餐”,离不开厨师精湛的烹饪手法,换句话说,好的教学内容若不能配上合适的教学手段,是做不出来符合学生 “口味的”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习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在融媒体背景下,就是要利用好新的媒介和媒体工具,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答道:“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融媒体的出现,不仅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技术支持,也为思政课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思政课教师要时刻保持互联网+的思维,利用好融媒体资源,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首先,可以增强思政课线上教学方法。利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上传每节课的课堂教案,为这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丰富的参考资料链接,让学生在学习每堂课程之前就能够大致了解本堂课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在线下课中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加深知识印象,同时课后在微信平台设置知识回顾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当天课堂内所学知识。其次,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段近代史的时候,很多学生课堂上仅仅是用耳朵听,靠想象和脑海的原有认识是没有办法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对于中华民族的巨大伤害,而VR全景技术可以让我们不用实地考察,从网上就能够参观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部的全貌,使我们可以声临其境亲身感受到这段历史,为学生更直观更完整呈现南京大屠血泪真实事实,让历史不在是空洞的说教,更是看得见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使命,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感。因此,应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坚实的保障。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期待。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增强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素养,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媒介素质,有针对性的强化自己的媒介能力,努力将思政课教师培养成为不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业务能力,同时还兼具多方面能力高素质人才。

首先,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和灵魂,是行军打仗的“武器”,是教师综合素质里最重要的一环。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仅要多读多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多从经典中产生新启发、新思考,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只有理论水平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更乐于接受教师的理论教学,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自觉让思政课教师成为自己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其次,要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获取更加多元和及时,互联网媒介的便捷性和交互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意识,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媒介能力。如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其具备良好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新媒体理论,掌握新媒體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知识通过融入到不同媒介里,如视频、图片等学生更为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以此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97101.

[3]王毅,陈淑丽.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1,35(05):424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获得感融媒体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