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补注两则
2023-03-27何伟
何伟
郭在贻在《训诂学》一书中说:“古文选本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应该加以注解的地方,反而付之阙如,不予注释。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须乎注释。不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文都是不利的。”①我们在阅读一些古诗文时,的确会遇到这些问题,譬如《扬州慢》。
一、“荠麦”何解
沪教版语文必修四的编者,或以为此语简单而无须注解,未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注解【荠麦】荠菜和麦子。一说指野生的麦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②注【荠麦】荠菜和麦子。人教版教科书语文③注【荠麦】野生麦子。一说,荠菜与麦子。而诸如《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等权威的辞典,并未收录此词。
沈祖棻赏析《声声慢》④,其中有一段解说,不知源自何说:
清初蒋超《金陵旧院》云:“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词中荠麦,即诗中瓢儿菜也。
王力《古代汉语》⑤所选的《扬州慢》,文下注【荠麦】葶苈之类(参照朱骏声说,见《说文通训定声》。《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此处荠麦、亭历确相并列,但我们仅从《淮南子·天文训》中,仍然无法辨明荠麦到底为何物。
窃以为,此处的“荠麦”,宜解作偏义复词。“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⑥其实,虽然偏义复词现在比较少见,但在古诗文中却频频出现,如: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偏“急”,《史记·游侠列传》)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偏“入”,杜甫《石壕吏》)③呜呼!死生,昼夜事也。(偏“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偏“国”“死”“祸”“避”,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高中语文课本中也常常出现偏义复词,尤以《孔雀东南飞》为最,试举几例:
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偏义复词的遗留,只是我们未加注意罢了。如“生死”“安危”“好歹”“睡觉”“深浅”“国家”“兄弟”“父母”“大小”等等,都属于偏义复词。
阅读古诗文时,我们如果能够知人论世,可以更好地解读作品。史书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及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两度入侵,扬州均受骚扰而遭破坏。该词小序所言“淳熙丙申至日(1176年),余过维扬”“入其城则四顾萧条”“感慨今昔”等语,可证扬州确遭破坏。试想,扬州城内都如此萧条,少人定居,那城外怎会有茂盛的麦子呢?麦子当然不会自生自长。
上片描写词人所见实景及实际感受。起笔“淮左名都”,词句“春风十里”,都属虚笔,进行反衬,如《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乐景写哀。词人过扬州其实在冬至雨雪时,季节上也根本谈不到“春风十里”,更不用说多次战祸的破坏了。“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一虚一实,对比鲜明。以下便过渡到“废池乔木”、黄昏空城“清角吹寒”(守兵吹号角)的凄凉实景与感受。古人常用草木繁盛来反衬物是人非的景况,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其他如“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佳句,《扬州慢》此处也可以如是看。
因此,窃以为,此“荠麦”宜理解为偏义复词为好,更应偏向“荠”(荠菜),一种野菜。
其他诗词中,也有这种表达。如白居易诗歌《溪中早春》:“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早春并不是麦子成熟的季节,麦子成熟在夏季;早春是食用荠菜的最佳季节。因此,此处的“荠麦”,指的应是“荠菜”。
再如苏轼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阴,荠麦秀已繁。”辛弃疾词作《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人的作品中都有“桃花”“荠菜花”,这两首诗词可以相互参看。
二、“都在空城”的“都”
各种教材编者或以为“都”字简单,都未注解。但笔者以为,问题在于“都”为多音字,现代汉语中多读“dōu”,但古汉语中大多读“dū”。倘若我们以今律古,读“dōu”,就大错特错了。
解释字义最详尽的《汉语大字典》⑦【都】(一)“dū”,其义项23,汇聚;聚集。《广雅·释诂》:“都,聚也。”明李贽《焚书·卓吾论略·滇中作》:“吾闻京师人所都,盍将访而学焉。”又特指水停聚。《管子·水地》:“卑也者,道之室,五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李善注:“《山海经》曰:‘和山,实惟河之九都。’郭璞曰:‘九山所潜,故曰九都。’”明曹学全《蜀中名胜记·灌县》:“蜀守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横潴洪流,故曰都江。”(二)dōu,副词。1.全,全都。2.起强调语气的作用。3.相当于“已经”。
此外,《古代汉语词典》⑧,《汉语大词典》⑨《辞源》《辞海》【都】读dū,其中都有义项“水流汇聚。泛指汇聚”。
因此,根据词小序“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及词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把“都”理解为动词,会更生动形象。试想,傍晚时分,当守城之兵吹起悲凉的号角,凄凉的号角之声,一时汇集在扬州这座曾经繁荣的空城,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尤其对于一位血气方刚的初来乍到者,内心的震撼不言而喻:曾经的繁华皆成云烟,彻骨生寒之感油然而生。因此,此处的“都”,宜读为dū,作动词,是“汇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