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党” 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
2023-03-26郑传寅
郑传寅
2023年9月25、26日,由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梅兰芳纪念馆和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 “梅兰芳及其艺术的当代传播学术研讨会” 在江苏泰州隆重召开。近年 “梅学” 研究特别是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研究成为新热点, “梅兰芳及其艺术的当代传播” 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参会学者从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际、传承与创新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探讨梅兰芳及其艺术的思想价值与传承传播,积极阐扬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审美品格与文化意义。这里撷取其中3篇文章,与《民族艺术研究》合作,作为专题刊发,以期与更多的学界同仁交流。
这3篇文章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梅兰芳歌曲谱》的创谱刊传和传播策略及孤岛时期上海京剧演剧市场竞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梅党” 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通过对 “梅党中坚” 学历背景及其社会地位的考察,说明 “梅党” 在新剧打造、身段设计、撰文褒扬、危机公关等诸多方面参与了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梅兰芳访美前后的唱谱编创与传播策略——以三部〈梅兰芳歌曲谱〉为考察基点》通过梳理这三部《梅兰芳歌曲谱》的创谱过程、编刊细节与编演差异,考察其唱谱剧目的类序整合与域内外流播情况,探究传统戏曲的时代因应性问题,发掘 “梅兰芳热” 背后 “国剧” “国乐” 的整体性传播状貌及其世界性因素。《签约与垄断:孤岛时期京伶赴沪演出情况考察——以梅兰芳、程砚秋两家为例》通过对比梅兰芳与程砚秋的演出活动,考察在孤岛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上海京剧演剧市场的商业化、艺术的大众化与创新化、竞争策略的多样化以及名伶的抗战意识,立体呈现出这一时期上海戏院的竞争样态。限于篇幅,它们虽只是本次研讨会的 “全豹” 之一斑,然而亦能从中一窥研讨会之盛。
(主持人:刘祯)
追捧演艺明星是流行文化的特征之一。梅兰芳从成名之初起,身边就一直围绕着一群追捧者,剧评界称之为 “梅党”。“梅党” 的中坚成员大多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其中既有银行家、实业家、著名报人、晚清和民国的政府高官,还有大学教授和外交家,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与 “梅党” 助力密不可分。
一、 “梅党” 释名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许多大都市先后出现了一些新潮的流行文化现象,追捧演艺明星便是其时流行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这种现象首先在上海和北京出现。追捧某明星的群体被称作某 “党”。
剧场中所谓党,固与政党不同乎?南有冯贾,北有梅朱,有梅朱冯贾,始有乐观其演戏之人,于是乐观梅者,呼之为梅党,乐观贾者,呼之为贾党,推之冯朱,亦其例也。既有党即有党魁,既曰梅党、朱党、冯党、贾党,则其党魁,即应属之梅朱冯贾之个人,万无效法政党,另行推举党魁之理,既以梅朱冯贾为党魁,即有戴护党魁之义务。①蛰庐.沪友对于梅郎之党论[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32.
这里把剧场中之 “党” 视为 “乐观其演戏之人” , “定义” 可谓相当宽泛。有的 “定义” 则相当狭窄,例如,郭逋仙在其《告梅党》一文中说: “梅党者,清流人士之所结合也。……盖其结合也以精神,故攻之无形,击之无懈,非有盛名之可趋,大利之可贪也,自适其性而已矣。性爱梅则党梅……较彼凭他人之势力,攫他人之金钱,作他人之走狗,依草附木,以笑傲于当世者,为何如耶?”②郭逋仙.释梅党[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98-199.
郭逋仙把 “爱梅” 作为 “梅党” 的首要条件,同时又加了一个道德人品方面的标准——清流,他还为 “真正之梅党” 开列了如下 “条件”。
必具有左列之条件,始足为真正之梅党:
(一)非梅郎之剧不观;(一)对于梅郎之言论有褒无贬,永不诋毁;(一)不因梅郎开笔墨之阵,以伤梅郎之心;(一)梅郎设有色艺衰落之一日,不因之改变宗旨。
右列之条件,果能躬行实践,则其为真正之梅党明矣。何以言之耶?忠臣不二主,烈女不二夫,其性专也,乃能成其忠成其烈。③郭逋仙.告梅党[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28-229.
郭逋仙说, “梅党” 为清流人士之所结,亦即他们大多是高洁之士,他们围在梅兰芳周围具有非功利性,大体符合事实。有人认为, “梅党” 中人大多是好男风的落魄的旧式文人,他们捧梅是为了依梅乞食,这是很大的误解。“梅党” 中人大多是地位较高而且比较富有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当中虽有个别庸俗之徒,但大多是清流,他们 “捧梅” 是仰其高致、赏其才艺,但郭氏的 “定义” 又太过偏狭,而且有一股强烈的腐朽气味,居然扯上 “忠臣不二主,烈女不二夫” ,真所谓让人呕秽。“非梅郎之剧不观” ,如何能知梅剧之妙? “对于梅郎之言论,有褒无贬” ,难道梅郎之戏都完美无缺?梅郎之言均为真理?按他拟定的标准,连 “梅党中坚” ——写有《梅郎曲》的樊樊山、写有 《万古愁曲》的易实甫、为程砚秋排《红拂传》的齐如山都得开除 “党籍”。因为樊樊山不仅看其他人的戏,还写有《满路花》词捧女伶金少梅,此词冠于梅花道人编 《金少梅·词林》卷首。易实甫作有《喜娘歌》,捧女伶刘喜奎,此歌收入刘豁公编的《戏学大全》,他还捧过鲜灵芝、贾碧云等。罗瘿公也是如此,他起先力捧梅兰芳,堪称 “梅党中坚” ,后为程砚秋效力,那是不是也要将罗瘿公从 “梅党” 中除名呢?齐如山是捧梅健将,但他没做到 “非梅郎之剧不观” ,更没有做到 “不二主” ,他曾为程砚秋排过《红拂传》,那是不是也要把齐如山 “开除出党” 呢?
将追捧某位名演员的群体称作某党,是当时戏曲演艺圈和剧评界的通例,有的还为追捧某明星的群体另起戏谑性称谓。例如: “倾倒谭叫天者,人以为痰迷;倾倒梅兰芳者,人以为梅毒。名闻全国,风靡一时,潮流所驱,欲不趋之而不可得。”①谷.梅兰芳与谭叫天之比较[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四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306-307.
可见 “梅党” 换成今天的名称其实就是梅兰芳的 “粉丝” ,称之为 “梅毒” ,则是以戏谑之语状写其 “粉丝” 之痴狂。
由此观之,凡是非常喜欢看梅兰芳的戏的人都可泛称为 “梅党” ,撰写文章赞美梅兰芳的艺术,为梅兰芳出谋划策,在艺术上、经济上提供实质性帮助的人,则可谓 “梅党中坚”。有人认为,这些人曾一度组建过 “兰芳后援会” ,是一个团体。
冯耿光、李释戡、齐如山、张豂子、许伯明、舒石父、文公达、吴震修、胡伯平、赵叔雍诸人(按时人有称为梅党者),组织兰芳后援会,名为缀玉轩,专心致志于指导之任,此团体今日犹依然存在者也。②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七册.鹿原学人,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61.
缀玉轩是 “梅党” 中人罗瘿公题赠梅兰芳书房的名称,后亦作为梅兰芳北京居所的名称。缀玉轩之名典出自宋代词人姜夔咏梅词《疏影》首句 “苔枝缀玉” ,它既是对梅兰芳的品格和表演技艺的赞誉,也是对梅舍吸引众多才俊的暗喻,冯耿光、李释戡、齐如山、罗瘿公、樊樊山、易实甫等名士确实是缀玉轩的常客。缀玉轩见证了梅兰芳艺术探索中最辉煌的时光。但他们是否成立了名为 “兰芳后援会” 的团体,尚需要更确切的证据。
爱看梅剧且作诗填词赞赏梅兰芳的人很多,他们都可以算作 “梅党” ,但 “梅党中坚” 是指围绕在梅兰芳周围且交往较为密切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但却形成了一个 “圈子”。“圈子” 之外的人尽管也以作诗填词、赠画等方式与梅兰芳结交,但这些人与梅兰芳交往并不太多,似不宜视为 “梅党中坚” ,例如上海的吴昌硕、况周颐等便是。
穆辰公(穆儒丐) 《名伶成败谈之梅兰芳》一文说, “梅党” 之发轫,时在梅兰芳天乐园演出之日。
天乐园时代之梅兰芳,为其最隆盛之时期。以艺而论,则演正工青衣;以色而论,则温婉秀丽;以人望而论,则政客、军人、名士,无不以全力作此儿之后盾。梅党之建设,实以此时期为发轫之始。而梅毒之流行,亦以此时期为发生之日。③穆辰公.名伶成败谈之梅兰芳[M]//谷曙光,编校.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卷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19.
梅兰芳于1912年夏开始在天乐园演戏,1913年10月31日第一次赴上海演出之前,搭田际云的玉成班,几乎天天在天乐园演出。“梅党” 之发轫在民国初年,当年,京剧是万众追捧的流行文化,看戏即为 “时尚”。可见 “梅党” 之形成与都市流行文化有关。
二、现代教育与 “梅党”
“梅党” 的形成,除了梅兰芳的个人魅力之外,得益于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造就了不同于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落,是现代教育改变了传统读书人不与 “戏子” 结交的观念,为 “梅党” 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一)新式学堂的创办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教育主要培养 “货与帝王家” 的文人士大夫。鸦片战争之后,不同于旧式书院的新式学堂逐渐兴办。起先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教会学校,这种学校虽然也开设外语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但其重要职能是传教。中国的新式学堂由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洋务派和主张改良的维新派首先创办。这种新式学堂不像旧式书院那样学业以读经为主、学生以参加科举考试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学习外语和西方科学新知——特别是自然科学为主;学生的目标是学好本领,创办实业以救国。1862年,恭亲王奕讠斤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这两所学校主要开设外语类课程。1894年,洋务派在烟台创办海军学堂,培养海军将领。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 “改书院,兴学校” 的建议,批准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19世纪末我国创办的新式学堂已达20多所,涉及的专业主要有外语、工程、兵器制造、轮船驾驶、电报通讯、陆军、军医、矿务等。
20世纪初,晚清政府实行 “停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的教育 “新政” ,废除科举考试,停办旧式书院,新式学堂的兴办在全国铺开。据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统计,至1910年,全国新式学堂42696所,在校生1300739人。中华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更加普及。1912年,全国新式学堂数以及在校学生数均增倍,外语、工业、农业、商务、军事、戏剧、音乐、美术、师范类学堂越来越多。其中既有小学堂和中学堂,也有高等学堂。女生的比例也提升很快,而且出现了不少女子学堂。20世纪20年代以来,开设政治、哲学、经济、国文、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外语、图画、音乐、体育类课程的不同层级的现代学校遍及全国,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已初具规模。
近现代学堂培养的学生不同于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的文人士大夫,而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知识分子,其知识结构远比旧式书院的学生全面、合理,他们对戏剧以及戏曲演员的看法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也颇不相同。这些具有新思想和新的知识结构的知识分子在开启民智、刷新政治、改良社会、繁荣学术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可谓遇上了现代教育日益普及、新式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的好 “时机”。
(二)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从1870年起,晚清政府不断向美、英、法、德等国派遣留学生。1907年以后,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大量增加。1909年晚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支付留美学生的费用,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大增。辛亥革命前,中国留美学生已达500多人。除了官派公费留学生之外,还有社会团体派遣并资助的自费留学群体。
1898年,张之洞在其 《劝学篇》中指出,日本离中国不远,日本文字与中国文字相近,日本根据自己的需要先行对西学作了选择,日本对西学的选择对中国学习西方更具借鉴意义。因此,他认为去西洋留学不如去东洋留学,去日本留学是中国培养所需人才的捷径。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提出中国应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榜样,实行变法。因此,留日学生逐渐增多,1906年,留日学生数暴增。
海外留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像严复、詹天佑、刘步蟾、竺可桢等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将领。留学生眼界开阔、知识面宽广,完全不同于皓首穷经的旧式文人,他们回国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文化转型的生力军。上海和日本东京曾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大都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吸引了大批留日学生,日本东京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其时,留学生受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因而或鼓吹变法,或倡导革命,于是,由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大多成了清政府的反对派和封建制度的掘墓人。留学生或归国留学生,在国内外组建社团、创办报刊、翻译西方政治科技读物、撰写论著,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民众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大多对包括戏剧在内的西方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肯定戏剧的价值,有的以西方戏剧——特别是摒弃歌唱的话剧为尺度,丈量甚至全盘否定戏曲;有的则以西方戏剧为参照,重新审视中国戏曲,主张吸纳西方戏剧的长处,对戏曲进行必要的改革;有的立志振兴中国戏剧,创办戏剧社团,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有的走近被正统文人视为贱类的 “戏子” ,为他们提供多种帮助。知识分子走近一向被主流社会所贱视的 “戏子” ,在促使戏曲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方面做出了贡献。留学生和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主体,他们在加快社会变革、传播西学新知、促进文化转型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对梅兰芳建构表演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梅党” ,其中坚有相当一部分也是见多识广、思想前卫的留学生。
(三) “梅党中坚” 的学历背景
“梅党” 伴随了梅兰芳艺术生涯的大部分时光,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息演, “梅党” 亦潜形敛迹。1949年之后, “梅迷” 仍然难以尽数,但此时已不再使用 “梅党” 之称。
“梅党中坚” 一作 “梅党健将” ,是人们对辛亥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 “梅迷” 中与梅兰芳关系密切、对梅兰芳帮助颇大者的称谓,并非特定的组织机构。因为没有 “入围” 标准, “梅党” 到底有哪些人,哪些人是 “健将” ,人言人殊,经常被提及的有冯幼伟、张伯驹、李释勘、吴震修、齐如山、许伯明、舒石父、奭召南、罗瘿公、姚茫父、樊樊山、易实甫、冯叔鸾、张厚载、李石曾、张謇、王闿运、陈三立、陈师曾、黄秋岳、赵叔雍、文公达等。如果着眼于对梅兰芳帮助的大小,应该还有张彭春。
写有《释梅党》 《告梅党》的郭逋仙以 “梅党” 自居,他编有名为 《梅兰芳》的专集,其中收录有题赠梅兰芳的诗词、褒扬梅兰芳表演艺术的文章、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短消息等,诚为早期捧梅之健者。穆儒丐的 “黑幕小说” 《梅兰芳》第三回《郭三相踏雪赏梅 马六爷看花煮酒》和第四回《闻奇变魂惊致美楼 结同心情赠珠香帕》中的 “郭三相” 影射的就是郭逋仙。据穆儒丐所描写,郭逋仙是读了点书的世家子弟,与梅兰芳年龄相仿,是梅兰芳在云和堂时的追慕者,梅兰芳于文明园戏园演出时,郭常去看演出。但郭逋仙主要慕梅之色相,后被梅兰芳察觉并疏远。但这种人在 “梅党” 中毕竟是个别的。
攻击 “梅党” 的人中,有的认为捧梅者大多是好男风或落魄的旧式无聊文人,他们要么是贪图梅兰芳的色相,要么是贪图其钱财,靠 “捧梅” 讨生活,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梅党” 中的旧式文人极少,他们大多是新型知识分子,而且社会地位高而富有的居多。
“梅党中坚” 大多有海外留学或游学背景,或者有曾在国内的新式学堂就读或任教的经历。换言之, “梅党” 的形成与现代教育关系密切。
冯幼伟、吴震修、李释勘、姚茫父、许伯明、舒石父、陈师曾、黄秋岳均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张伯驹,早年先后就读于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天津新学书院和河南的新式学堂——河南陆军小学。齐如山19岁进入官办的外语学校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5年后因庚子事变同文馆停办而肄业。齐如山的兄长齐筑山是设在法国的 “中国豆腐公司” 的总经理,又是中国留法学生勤工助学的创始人之一。齐如山离开同文馆后便几次去法国办理商务,游历欧洲多国,对欧洲文化特别是西欧戏剧有较深入的了解。辛亥革命后,齐如山回国任京师大学堂教授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李石曾,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1902年赴法国留学,毕业于巴黎大学生物学专业,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20年在北京创立中法大学,同年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张彭春从新式学堂南开学校毕业后,考入保定高等学堂,是我国近代新式学堂培养的杰出人才。辛亥革命前夕,张彭春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后,于1916年回国,任南开学校代理校长;1923—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26年任南开中学主任、南开大学教授;1929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40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官,几次出任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1948年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冯叔鸾曾在北京、苏州、上海的新式学堂中小学任教,还在报纸、杂志任编辑。张厚载在北京五城中学堂毕业后进入英国人创办的天津新学书院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政治门。张謇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状元,但他在推进新式学堂建设上卓有贡献,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1903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此后又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和东南大学等新式现代学府,对我国现代教育贡献卓著。王闿运于咸丰二年(1852)中举,属于旧文人,但他也曾在新式学堂江西南昌大学堂(南昌一中前身)任教。陈三立于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属于旧文人,但他对兴办新式学堂颇有热情,曾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他利用自己的住宅办新式学堂,聘请外国教师,开设外语及数、理、化课程,培养新型人才。赵叔雍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任《申报》主笔。文公达有旧学根底,但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曾出任《新闻报》副总编辑。罗瘿公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的学生,广雅书院并非新式学堂,但也不同于旧式书院,它开设有大量西学课程,培养新型人才。
上述 “梅党中坚” 完全没有现代教育背景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易实甫,一个是樊樊山,还有一个是奭召南。
易实甫光绪元年(1875)中举,清末民初才子、名士,无在新式学堂就读或任教的经历。易实甫痴迷女戏,写有许多诗文捧民初京剧女伶刘喜奎。他捧梅亦颇用力,作有古体长诗——近1500字《万古愁曲》力挺梅兰芳,诗中赞美梅兰芳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古来有此佳人不①“古来有此佳人不” ,有版本作 “古来有此佳人否”。?” 此诗被收入多部梅兰芳专集之中。樊樊山,光绪三年(1877)进士,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文人,无在新式学堂就读、任教的经历。他写有大量诗文,力挺梅兰芳。郭逋仙编的《梅兰芳》专辑收录樊樊山作的长诗《梅郎曲》,诗中有 “我见梅郎如饮醇,吴中但说好伶伦” 句。1947年,梅兰芳在《幸福世界》杂志发表《缀玉轩杂感》一文,追忆此事并大段抄录 《梅郎曲》后感慨道: “上面是三十年前樊山老人赠我的一首《梅郎曲》中的一节,虽然这里只是短短的一节,但也可以见到老人对我的盛情。”②梅兰芳.缀玉轩杂感[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118.奭召南,满洲镶红旗人,早年颇负文名,但屡试不第,以诗文自娱。奭召南属于旧文人,似未进现代学堂,亦无留学经历。
正是由于 “梅党” 中有李释戡、樊樊山、易实甫、罗瘿公、张謇等一批有旧学根基的人,促使梅兰芳的新编古装戏趋于雅化,这种倾向曾遭到鲁迅、欧阳予倩等人的尖锐批评。
畹华的新戏,没有一出编得好的。……除掉畹华本身扮相、身段、衣服、歌唱之美而外,一无所有,可以说没有一出戏,能合戏剧的条件,第一没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是死的……看这种戏,又与看电灯牌楼何异,但这不是畹华之过,畹华若想进一步真作个艺术家,非大胆离开他那些保护者,而别图发展不可,因为他们只要把畹华制成一个与人生相离,与社会相远的贵族,并没有想把他造成一个接近社会接近人生的艺术家。③欧阳予倩.谈谈梅畹华[N].中央日报,1929-05-01(11).
欧阳予倩对梅兰芳的表演是肯定的,但对出自 “梅党” 之手的新编戏的文学创作颇有微词,他的看法与青木正儿的看法接近,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梅兰芳的新编戏主要是为展示梅兰芳的表演技艺而创作的,内容单薄、人物干瘪,确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敝,故欧阳予倩以 “电灯牌楼” 讥之。欧阳予倩所指斥的 “那些保护者” ,显然包含了 “梅党” 中的部分人。
三、 “梅党” 助力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建构
“梅党” 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民初梅浣华方露头角,实力捧场集团,有梅党之称,若冯幼伟、李释戡、黄秋岳、齐如山诸先生皆为主力份子,聊公先生亦其中健将焉!或谓梅之成功,实梅党同仁之功,当无疑问。①太史公.梅程尚荀张李毛宋[J].戏剧月刊,1929,5(5).
“梅党” 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建构的 “助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新戏
“梅党” 为梅兰芳量身打造新戏,包含编写剧本和指导排练两个层面。
梅兰芳的新编戏和改编戏是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些戏大多出自 “梅党” 之手,其中,齐如山、李释戡、罗瘿公贡献最大。
梅郎独有之剧,为《嫦娥奔月》 《黛玉葬花》。最近之《千金一笑》 《天女散花》,为最有名,其脚本为李释戡、齐如山所排,词句则陈彦衡屡有点定,罗瘿公亦略参与其事,故词句雅驯。此种剧,梅郎极为珍秘,每年仅演数次而已。而每有堂会,则必指定此前两出,非此不可。若堂会无梅兰芳,或兰芳不肯演此剧,则主人为无体面也。吉祥园、文明园一布此戏,则汽车马车塞满街路,叫天登台亦无此盛况。《邓霞姑》剧,则为金慰樵所编,《牢狱鸳鸯》为吴敬修所编,皆某君客也。②猗移.梅郎小史[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四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71.
从1915年到1927年,齐如山作为梅兰芳的专职编剧和导演,创作了 《一缕麻》《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天女散花》《木兰从军》《童女斩蛇》《麻姑献寿》 《红线盗盒》 《上元夫人》 《洛神》 《廉锦枫》 《太真外传》 《霸王别姬》《西施》《俊袭人》等大量新戏,为梅兰芳的艺术成长和梅派舞台艺术风格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③梁燕.齐如山文集·序[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1-2.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 曲艺) “齐如山” 条有如下论述:
齐如山……1916年后,与李释戡等陆续为梅兰芳编写剧本40余种,如《牢狱鸳鸯》《一缕麻》《麻姑献寿》《童女斩蛇》《红线盗盒》《天女散花》 《黛玉葬花》 《晴雯撕扇》《嫦娥奔月》《木兰从军》《上元夫人》《霸王别姬》《廉锦枫》 《洛神》 《太真外传》 《俊袭人》《凤还巢》《春灯谜》《双官诰》等。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 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282.
上述剧目有的并非出自 “梅党” 之手,例如《童女斩蛇》,梅兰芳自己曾说过,剧本是他从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编的剧本中挑选的。《凤还巢》《春灯谜》《双官诰》属于改编剧目,出自 “梅党” 之手的改编剧目其实还有《抗金兵》 《生死恨》。《太真外传》虽然被视为 “新编戏” ,但剧情基本上取自清传奇《长生殿》,将其归于改编戏或许更确当。
齐如山在为梅兰芳编新戏方面卓有贡献,有不少戏的提纲就是他草拟的,但他是否充当了梅兰芳的导演,教了梅兰芳的身段呢?齐如山自己这样说:
我为梅君创制的戏,如《奔月》《葬花》《献寿》 《散花》 《从军》 《别姬》 《洛神》《盗盒》《廉锦枫》 《上元夫人》等等,都是在编词以外,又特代他创了许多身段,颇有复古的意思。⑤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57.
又说:
我常对友人说,所有的身段都是我安的,是我教的他,但他上台演唱,每个座卖两元钱,买者还抢不到手。倘我上台去演,则两个铜板一张票,也没有人来看。这种地方固然是我帮了他,实实在在也可以说是他帮了我。①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国剧发扬到国外[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十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134.
齐如山还借罗瘿公的题赠诗作来证明他确实是梅兰芳的导演,为梅兰芳排戏多年。
亡友罗瘿公因为我给砚秋排《红拂传》等戏,特别送了我一首诗,题目是《俳歌调齐如山》,里面跟我开玩笑的句子自然很多,但如: “结想常为古美人,赋容恨不工颦笑,颏下鬑鬑颇有髭,难为天女与麻姑,恰借梅郎好颜色,尽将舞态上氍毹,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授无人见” 等等的这些话,也系实情。我与梅排戏二十年之久,外人知之甚少,从前我也没有对人说过,惟罗瘿公偶到梅宅,就见我教他舞,后来罗瘿公又约我给砚秋排戏,所以诗中有这些话。然由此更可证明,倘无梅郎好颜色,则舞态便上不了氍毹了。瘿公把此诗写了一帧横额,裱好送我,被黄某拿去。后因黄某盗用蒋伯理存中国银行之款,用此款买的字画很多,经众友人评议,便把这些字画归为蒋伯理所有,于是这一帧也就归了蒋家了。现不知存于何处,将来总有发现的一天。②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国剧发扬到国外[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十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134.
梅兰芳如是说:
高阳齐如山先生,研求剧学已三十余年,梨园中老辈暨至后生无不熟稔,识力既高,又能虚心,逢人必问,故一切规矩知之极深,若纹之在掌。……二十年间,余所表演之身段姿式③“姿式” ,一作 “姿势” ,梅兰芳的著述中多混用。,受先生匡正处亦复不少。④梅兰芳.国剧身段谱·序[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54.
齐如山说,梅兰芳 “所有的身段都是我安的,是我教他的”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梅兰芳的身段主要是梅雨田以及梅兰芳的多位老师教的,在编演新戏时,身段通常由梅兰芳自己设计, “梅党” 中的其他人——包括齐如山在内,也通常是 “出主意” 的。梅葆玖在《梅兰芳全集·序》中谈及当年 “缀玉轩” 中的 “梅党” 助力时说:
“缀玉轩” 不规则的分工是:齐如山列提纲,李释戡写剧本,冯幼伟提供了排戏和表演给外国人看的场所,舒石文管服装,吴震修研究服饰花纹,徐兰沅设计唱腔,身段、舞蹈梅兰芳自己设计,大伙儿出主意。⑤梅葆玖.梅兰芳全集·序[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2.
但从梅兰芳 “二十年间,余所表演之身段姿式,受先生匡正处亦复不少” 的说法看,齐如山在身段上对梅兰芳有过指导,有所匡正,时间长达二十来年,则是符合实际的。
指导梅兰芳排戏,充当了导演角色的人还有张彭春。
原来的平剧只有说戏而没有导演的,演员和舞台工作者如场面也不太听说戏先生的话。但我在莫斯科演出时每一戏在上演前,都须经过仔细的商讨和严格的排练。那时我们的导演是当时南开教授张彭春 (P.C.Chang)。彩排(Drott Roho.Arsal)时,张彭春、余上沅和齐如山先生三位坐在台下看着,遇有不合适的地方,马上叫 “停下再来” ,常有反复排练达五六次的。从演员到场面谁也不敢不听,就是我也很害怕张先生的。将来的新平剧一定要有严格的导演才会有完整的好戏。⑥梅兰芳.身段表情场面应改善,改革平剧需要导演——为《星期六画报》周年纪念而作[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121.
在访美、访苏演出剧目的挑选和排练上,齐如山、张彭春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实际上就是导演,这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国际传播和认同都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可见, “梅党” 在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之剧目系统的建构中占有一席地位,是符合实际的。
(二)撰文褒扬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称 “梅党” 为 “捧场集团” ,可见赋诗作文力挺梅兰芳是 “梅党” 的主要工作,其中樊樊山、易实甫、黄秋岳、罗瘿公、张厚载、张謇、冯叔鸾、文公达、赵叔雍等最为知名。对此,梅兰芳一直心怀感激。
1947年梅兰芳在《幸福世界》杂志发表《缀玉轩杂感》一文,回忆当年赋诗撰文褒扬过自己的几位先生,感慨系之:
上面是三十年前樊山老人赠我的一首《梅郎曲》中的一节,虽然这里只是短短的一节,但也可以见到老人对我的盛情,同时还有易实甫、黄秋岳诸先生,亦时有文词见惠;不过岁月不居,而今已是陈迹了!现在旧话重提,自有说不出的感喟,在当时诸公对我的爱护与鼓励,我是不能忘怀的。除了樊山老人外,还有南通张季直先生。在他的私邸里,特地建一座 “梅欧阁” ,作为纪念。“梅” 是指我, “欧” 是指欧阳予倩先生,所谓 “南欧北梅” ,也就是那里的流行语; “梅欧阁” 里,唱和的诗词很多,可惜我一时记忆不起了。自后欧阳先生即努力于新剧运动,今日风行的话剧,欧阳先生厥功甚伟,而我始终没离开过本来的格调。如今年复一年,不但樊山老人和张季老诸前辈,墓木早拱,即克定、孝老、寒云诸公子,或为人所伤,魂归离恨,或风尘憔悴,抑郁以终;清末民初的四公子,也早已风流云散了。①梅兰芳.缀玉轩杂感[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118-119.
挺梅的诗文名篇,除前文言及的樊樊山的《梅郎曲》和张謇编印的《梅欧阁诗录》之外,还有易实甫的《万古愁曲》:
易哭庵为梅郎作《万古愁曲》,谓: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古来有此佳人否?君一见古来之佳人,或宜嗔不宜喜,或宜喜不宜嗔,或能颦不能笑,或能笑不能颦。天公欲断诗人魂,欲使万古愁,欲使万古春,于是召女娲、命伶伦,呼精精空空,摄小小真真,尽取古来佳人珠啼玉笑之全神,化为今日歌台梅郎之色身。” 可谓形容尽致,铺张穷极,固可为梅郎之功臣矣。②仲亮.梅郎声誉日起之原因[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四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71-272.
樊樊山、易实甫等作长歌以美之,诚有裨于提振梅之身价。
(三)纾困解难
“梅党” 中有政界要人、金融大亨、学界名流、报刊主笔、实业巨头。除前文已经介绍过的齐如山、张彭春、赵叔雍、文公达等人之外,这里再介绍数人。
冯幼伟,曾任清政府军咨府第二厅厅长,1912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1918年任中国银行总裁,1922年改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兼北洋保商银行、大陆银行、中国农工银行董事,1928年任新华银行董事长,1931年任新华信托储蓄银行董事长。张伯驹,从1927年起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吴震修,历任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上海市代理市长等职。许伯明,历任江南武备学堂教官、上海都督府军械局局长、总统府咨议、保定中国银行行长、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江苏省银行总经理、南京中央银行副经理等职。罗瘿公,历任清政府邮传部郎中、中华民国总统府秘书、中华民国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张謇,曾任清政府翰林院修撰,1912年任中华民国政府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其一生创办了大生纱厂、东明电气公司等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其中有多所著名高校,还创建了更俗剧场、南通博物苑、中国图书公司和数家报纸等。樊樊山,历任清政府陕西布政史、护理两江总督,中华民国参政院参政。易实甫,历任清政府江苏后补道、张之洞幕府,袁世凯称帝期间任代理印铸局局长。
“梅党” 人脉广、资源丰,梅兰芳出国演出的联络、经费筹措、对外宣传资料的编撰及翻译,演出场所——特别是在北京居住期间专为外国人演出的场所之提供,接待重要宾客,抗日战争期间去香港避乱乃至在梅兰芳遭受攻击时的危机公关,均有 “梅党” 助力。其中,冯幼伟、吴震修、齐如山发挥的作用最大。有人称冯幼伟为梅兰芳的 “金主” ,意谓其在经济上长期支持梅兰芳。
我友冯幼伟(耿光),日本士官毕业,服务于军咨府,爱护梅兰芳。时兰芳方十二三岁,未脱稚气,然态似女子,貌亦姣好,学青衣功夫孟晋。幼伟月入银四百两,以其半助兰芳成名,始终如一。①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4.
穆儒丐撰有 《伶史》,其 《梅巧玲世家第一》说:
幼薇(当指冯幼伟——引者注)尤重兰芳,为营住宅,卜居于芦草园。幼薇性固豪,挥金如土。兰芳以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而幼薇亦以其贫,资其索用,略无吝惜。②穆辰公.伶史[M]//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第四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30.
梅兰芳访美演出即将出发时,突遇困难,又是冯幼伟出手相助。
当北平筹足五万元,梅剧团将要动身的前两天,接连接到美国的几个电报,大约都说: “美国现在发生金融恐慌,市面太坏,美金价一天比上一天高,十万元之外,非再多筹几万不可!” 谁也料不到临时发生这种意外,但那时一切事已预备妥当,与美国接洽已有定规,其势如箭在弦上,怎能不发呢?幸而冯幼伟君费尽心力地张罗,银行界诸公的帮忙,居然在上海筹了十来万元之多,梅剧团这才能够上船,远渡大洋往美国去了。③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11.
因此,梅兰芳的弟子李斐叔在《梅兰芳游美日记》中谈及冯幼伟时说:
冯先生,岭南人,是提携梅先生最早最力之元勋,也是梅先生最敬爱最倚重之一人。他能拿远大的眼光,慎重的手腕,来诚恳的辅助梅先生。梅先生之有今日,虽是仗许多的朋友,及社会上人士的指导扶助,但是冯先生的力量,是永远不可泯灭的。单为这次游美的一切筹备,他费掉了多少心血,写来的信札同电报,不下几百封之多,长篇累牍,那一个字不是从脑筋滴出来的呢?(他自己也承认过)游美现在得实现了,他老先生的黑头发上,也降了一层的白霜。我尝说,梅先生是冯先生的第二生命,冯先生也是梅先生的第二生命,此话并非为过。试执梅先生之友人而问之,必皆曰然。④李斐叔.梅兰芳游美日记(原始稿)[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362.
李斐叔也提及吴震修为梅兰芳纾困解难所起的重要作用:
震修先生是无锡人,叔雍先生是常州人,都是梅党健将,对于梅先生的大小事情,都狠辅助的。震修先生富有狠深刻的思想同锐利的眼光,尤有果断的、灵敏的手腕。梅先生每有困难的问题发生,束手无策的时候,得到他一句话,无不迎刃而解。而他说出来的一句话,如橄榄回甘,最耐人寻味,所以梅先生的一班友人,都称他叫智多星。⑤李斐叔.梅兰芳游美日记(原始稿)[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365.
李石曾在促成梅兰芳访美上也起了很大作用。齐如山在谈及梅兰芳访美前筹措经费时,有如下描述:
我与石曾先生是亲戚,而兼世交。……到了民国十九年春天,诸事预备得已经相当齐备,美国接洽也有些眉目,眼看着很可以前去了,但有一重要问题,就是还没有路费。此事无人可求,司徒雷登先生只能在美国一方面帮忙,在国内,他当然是没有办法,也不必前去张嘴,想来想去,只有石曾先生。因他对于沟通国内外文化的事情最感兴趣,于是找了他去,问他对此事可帮忙否。他回答得极简单: “若一个人出去,为自己图利,则无忙可帮;倘为沟通文化,则一定帮忙,而且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 我把此事之前前后后对他一说,他很感兴趣。我又把我写的 《中国剧之组织》稿子 (彼时尚未付印)及所画的二百多条宣传品,给他看了看。他知道我宣传的整个都是为国剧,不是为梅兰芳个人。他非常赞成,也非常起劲,他问我: “款项差多少?” 我说: “整个的旅费一文钱还没有呢?” 他说: “梅个人可以拿出多少来?” 我说: “他为这件事情各方接洽,招待外宾,在美国的宣传,以至改制行头,添置箱笼,整个到美国用的舞台布景等等,已经花去四五万元,连我零七八碎地也填上了四五千元,我家中之钱固无多,他也实在无法再垫款了。” 他问我: “旅费共须若干?” 我说: “我们出国,大约不过二十一二人,至少应用船价多少,我实不知。但知此者很多,可随便一问朋友,必有洞晓者。” 他说: “容我计划计划。” 过了几天,他来说由他请回客,所请者都是银行界人,我把所画的物品全部带去陈列,我问他: “有这样宽绰的地方么?” 他说: “在齐化门大街王亮俦先生住宅,地方很宽。” 届时挂好,大家一看,叹为得未曾有,他们万没想到有这样大的一种工作,于是大家议妥,每人出五千元,作为入股,将来有余利先还此款,如赔钱则作罢,不必再还。上海也有几位很肯帮助,事情才得成功。①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十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128-129.
梅兰芳出国演出——特别是赴美、赴苏两次演出,齐如山、张彭春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小。齐如山曾这样说:
梅君兰芳这次到美国去……现在我要把它有系统地写出来,报告给关心这件事的朋友们。但在未报告在美国的事情之前,对于未出国以前七八年来筹备的情形,曾费了多少人的心血,用去了若干的时间,我似乎也该补述出来,好把梅君怎么样的想出国和怎么样才能够出国的经过,让大家明了明了。但我深知写出来之后,大家必以为我是自己丑表功,然而这宗事情,自始至终都是我一人经手办理的,所以知之最清,我不来写,让谁来写呢?②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3.
“自始至终都是我一人经手办理” 的说法,或许确有 “丑表功” 之嫌,不过,齐如山也谈及其他人为梅兰芳赴美所做出的贡献: “此外政界、学界的朋友,或帮着办理事情,或帮着置办东西,算起来,帮助游美这件事的,前后总有二百来人。在这二百来人里面,我的朋友、梅君的朋友,以感情作用来帮忙的,固然很多;但是从前并不相识,他们一听说就极端赞成,热心来帮忙的也不少。”③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32.
梅兰芳访苏,齐如山并未同行,但他为梅兰芳此行撰写了《梅兰芳艺术一斑》一书,用于梅兰芳到苏联后的宣传,而且为梅兰芳做了多种其他准备,故梅兰芳如是说: “此行(指赴苏联访问演出——引者注)北平方面一切购置安排,均系齐如山先生之力。”④梅兰芳.梅兰芳谈赴俄行程[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56.原刊《申报》1935-02-08.
梅兰芳几次谈及张彭春对他访美、访苏演出的巨大帮助:
舞台人员固属重要,但最要紧的还在总指挥这一人选。根据往年我在美国同日本演出的经验,我个人一到国外,除表演之外,还得去参观人家的戏剧,而演讲会客应酬等事尤感繁忙,除重要的事件由我亲自决定,其余布置训练以及对外交涉等事务,都得由总指挥去办理。我往年在美国,承蒙张彭春先生担任此项职务,对内对外无不措置裕如,我能在艺术方面有那样圆满的收获,是和张先生的辛劳分不开的。张先生办事有毅力肯负责任,对中国的戏剧艺术尤多独到的见解,同我平素的想法往往不谋而合。所以我很想请他一同去苏联。⑤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22.
此次(指1935年赴苏联访问演出——引者注)同人,除剧团外,尚有张彭春、余上沅两先生同行。余先生为戏剧专家,研求话剧夙负盛名,且为多年知好,适彼有赴欧之便,约其偕行,早已得其许可。张先生文学艺术斐声国际,但以身任南开中学校长及大学哲学教育学系专任教授,数月来屡经要约同行,张先生因校务羁身,迄未得其同意。兰芳昔年在美表演时,一切擘划指导,均深得张先生之力,夏间张先生由檀香山讲演归国过沪时,亦曾与讨论赴俄准备。此次苏俄发表招待梅兰芳剧团筹备会委员,均系苏俄文化中心人物,并有外交界高级官吏。苏俄国家如此郑重将事,且再三声明此次邀请完全系研求借镜性质,自不得不多约专家指导,以期诸臻完满。后经颜大使为外交部要约张先生再与兰芳偕行,昨日得其复电允诺,校中给假两月,此实极可为满意之事,唯深觉对南开大学方面异常抱歉,但事关国际声誉,并非敢为私人打算。①梅兰芳.梅兰芳谈赴俄行程[M]//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56. (笔者注:该段引文中的 “斐声” ,今作 “蜚声” ; “郑重将事” ,疑为 “郑重其事” 之误。)
梅兰芳成就卓著,广受追捧,但生前生后都曾遭受攻击。例如,穆儒丐从1915年起,以 “纪实” 小说的形式揭发梅兰芳出身私寓的 “黑历史” 以及 “贿选” 伶界大王事,同时影射讥刺冯耿光、齐如山、郭逋仙、罗瘿公、樊樊山等 “梅党” 中人,攻击持续了将近20年,北京、沈阳、上海均有报刊参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影与戏》(周刊)还以《伶王秘史》之名连载穆儒丐黑梅兰芳的 “小说”。“梅党” 为处理此次 “危机” 也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