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广播的历史厚重与文化底蕴
2023-03-26时统宇
中秋时节,任素汐和瓦依那乐队在《乐队的夏天3》演唱的《大梦》在朋友圈刷屏。乍听已是两行清泪,但一时半会还没弄明白是什么催人泪下。如果说我这样一把年纪的人的人生履历还不够扎实多少有些矫情,那么细想下去,一定是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营养欠缺。
获得沉浸和治愈的是江苏音乐台朋友的一期节目推送——《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因为,走近我们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
伴随着瓦依那清澈的旋律和任素汐极具表现力的面容,乐夏的舞台上,一下洒满了北宋中秋的月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是苏轼的原作。隔着将近千年的文学史回望,你会发现,自从离开眉州,苏轼并没有过上太顺心的日子,从他流传的作品中能看到,他不是在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南京城里,他亲手埋葬了不到一岁的幼子,他曾经为这个孩子写过“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痛失爱侣,因此才有了我们熟知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夸张一点来说,苏轼一生都在逆境,然而他却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我一边听一边胡思乱想的时候,歌曲到了尾声,感觉像一部电影,场景切换到秋天的稻田。风烟俱净,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一刻,听者和歌者都释然。每一个感觉过不去的坎,每一个以为不会到来的明天,都会成为昨天。过往不念,未来无忧,活在当下。当下的月光,当下的稻香,当下的一层秋雨一层凉。
由此出发对一首“唱出我人生”的《大梦》做出解读,颇为高屋建瓴。往大了说,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国家是这样,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家国情怀,最基本的是家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已经六岁,走在田野里,一个不小心,扑倒在水里,该怎么办?”“我已八十八,走在田野里,看见个小孩子,在风里哭泣,春光正灿烂。”全曲18 个“怎么办”,娓娓道来的歌声,唱尽了人的一生。儿时的我,今天的我,未来的我,都免不了人生几度秋凉,但能不能像苏轼那样在30 岁丧妻,47 岁丧子,一生坎坷的境遇中仍然将雄浑豪迈留给后人?于是,“怎么办”的追问实际上有了答案:可以在风里哭泣,但切记春光灿烂。
这种从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对爆款音乐作品做出的解读,实际上昭示的是温暖现实主义的力量。与贩卖焦虑和不堪的现实主义完全不同,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就像我们追捧过的网剧《漫长的季节》的主旋律——往前看,别回头——这同样是音乐作品创作的真谛。
就我的视域和听域而言,工作所在总免不了与音乐广播的亲密接触。前段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测评,我听到了国际流行音乐广播的一期德国流行音乐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如果就是流行和音乐,对我这样的流行音乐盲而言自然没什么吸引力。但整个节目由一位曾在德国的驻外记者做嘉宾,主要讲述了德国的历史和文化,我是听得津津有味。本来听五分钟就可交差,我愣是把近两个小时的节目一气听完了。
今年夏天在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黄河转弯处,想起几年前担任广播文艺节目评奖的评委,宁夏台的《一首宁夏川,传唱几代人》,巧妙地串起一首歌和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黄土高坡的文化厚重如雷贯耳。而饱含深情讲述了彝族地区脱贫攻坚典型的长篇联播《悬崖村》,当篇尾纯净苍凉通透的彝族山歌响起,我已是泪流满面。静下心来听文艺广播,仿佛重新做了一回四十年前的文艺青年,内心充满了对广播文艺范儿的敬意。
就今天广播电视的现状而言,做出像《乐队的夏天》这样的网综节目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这个节目本身也面临瓶颈。但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却有着广阔的空间,大有作为的天地就是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这是谋求多快好省高质量发展的人间正道。而让苏轼为《大梦》作背书,历史的大江东去和人生的小桥流水,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每个人都能在音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