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守正创新

2023-03-26

视听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普栏目科学

兰 勤

电视科普节目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方式,是人民群众接受科学信息、科技知识的重要渠道。新形势下,电视科普节目面临各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推进守正创新,提高传播效果,才能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做出新贡献。

一、电视科普节目的深层次挑战

一是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包括科普节目在内的科学普及工作明确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在2010 年为3.27%,2015 年为6.20%,2018 年为8.47%,2020 年为10.56%,2022 年达到了12.93%。人民群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诞生了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技知识更多更新、更加专业、更加权威、更加系统的需求,对科普节目提出了更高期待。

三是新的传媒格局拓展了更大空间。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格局的快速变革,给科普节目拓展了更大发展空间和传播渠道。

科普工作发展形势的变化,在给科普节目提供更大舞台、创造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各样深层次的挑战,特别各种扛着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反科学”“营销诈骗”以及“低级愚昧”的内容产品层出不尽。新形势下,科普节目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价值。

二、电视科普节目的多维度创新

江苏省科协主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制作的《今日科学》栏目作为一档电视科普节目,因应时代之变,在多维度上进行了创新探索。

(一)主题创新:在“聚焦”上下功夫

《今日科学》栏目在题材选取上严格坚持“不哗众取宠、不人云亦云”“聚焦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人群、聚焦群众关切”的“两不三聚焦”原则。

“聚焦重大战略”就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进行选题策划,努力用科学思想、科学立场来阐述党和政府的决策重大部署,为推动工作开展提供科学助力。比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今日科学》栏目策划 “二十四节气”系列专题,推出《“植”此一秋》《你好,秋分》《 “夏至”,夏已至》《最中国的节气——小满》等节目,向观众介绍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所蕴藏的天文学、生物学知识,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

“聚焦重点人群”就是在节目选题时,特别注重青少年人群和农村居民(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占比为15.94%,而农村居民仅为7.96%)的需求。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日科学》栏目策划“科普助农”系列,包括《最美味“稻”》《青山绿水 天“虾”无双》《是香,是甜,是“乡”甜!》《“菜”貌双全 脍“汁”人口》《打造农业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等,受到多方好评。

“聚焦群众关切”,就是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科学解析,及时还原科学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平息负面舆情。“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今日科学》栏目及时邀请化学、医学等方面专家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专业分析,有效疏导情绪。

(二)内容创新:在“贴近”上下功夫

对科普节目来说,内容创新是所有创新的核心。《今日科学》栏目针对人民群众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知识、科技信息的需求不断更新的需求,在节目内容创新上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内容创新突出“人文精神”。科普节目以“人”为对象,更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今日科学》栏目在内容创新上十分注重突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科普传播中倡导大家对自然科学进行人文思考。自2021 年起,策划推出《致敬·铭记》系列节目,回顾袁隆平、沈善炯、欧阳平凯、翟中和等不同领域科学大家的创新实践、科学精神和崇高风范,寻找科学家身上求实、求真、创新、宽容等方面的共性内涵,把科学的理念、逻辑、态度和精神,通过电视节目的特有表达方式进行传播。

内容创新突出“与时俱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知识不断更新,科普内容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随时更新完善。比如,地震抗灾的节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普节目都会教育大家在地震发生时可以躲进卫生间,但随着建筑力学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大量新兴住宅建筑的结构、材料包括住宅内的装修、装饰等发生了较大改变。2023 年2 月,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今日科学》栏目推出《“震”惊世界——土耳其地震解读》专题,邀请了省地震局研究员走进演播室,同时采访了建筑界、装修材料方面的权威人士,多方探讨科学的避难方法。

内容创新突出“实用有效”。就是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科学入手,在有效服务的过程中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理念。针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现象,《今日科学》栏目邀请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教授策划推出了《网络空间安全》节目,分析网络诈骗基本手法,系统讲解网络安全基本常识,帮助群众提高反诈能力。

(三)形式创新:在“喜闻乐见”上下功夫

一直以来,如何跳出严肃枯燥的演播室访谈、演讲等“授课式”的节目模式,是科普节目推进守正创新的难点之一。《今日科学》节目在形式形态上十分注重把复杂的科学原理、晦涩的科学公式、机械的科学实验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境语态表达出来。在《“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中国航天日特别节目》中,从青少年喜爱的无人机、航模比赛、太空飞船等方面切入,由此引发对航天航空科学的通俗解读,并且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

(四)渠道创新:在“融合”上下功夫

在融媒体环境下,科普节目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传播效果。近年来,《今日科学》先后开发了人民网江苏频道、江苏省科学传播在线、学习强国、科普江苏腾讯企鹅号、江苏公众科技网、荔枝新闻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抢占新媒体阵地,拓展传播空间,提升传播效果。

(五)制度创新:在“规范”上下功夫

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守正创新的基础。《今日科学》栏目以节目内容审核流程为龙头,不断强化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制订了从嘉宾邀请、采访提纲制订、台本撰写、现场录制,到画面选取、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操作规范,以制度保证每一档节目都能做到科学准确,保证节目方向不走偏、内容不出格,提高节目的权威性、专业性、准确性。比如,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假专家”走进演播室,节目组制订了《嘉宾邀请前期核查标准》,对计划邀请采访专家的国籍、职业、工作履历、服务机构等方面进行核实,保证嘉宾的专业性、权威性。针对科普节目中各种数字、数值、图表等出现较多的情况,节目专门制订了《数字、图表和字幕审校规定》。

三、电视科普节目守正创新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第一,不能把守正创新等同于技术设备投入。部分科普节目一谈到创新、一谈到媒体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技术设备的更新、声光电等高投入的炫目舞美效果以及VR、AR 等“高大上”的技术手段。技术设备是节目创新的途径之一,但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科普节目创新要坚持“小大正”的创新原则,绝不仅仅是比设备、拼投入。

第二,不能让守正创新沦为“营销”的手段。近年来,一些自媒体、公众号披着“科普”“益智”的外衣,对各类商品进行营销。通过伪科学或者是偷换概念、似是而非的科技命题进行虚假宣传,达到营销目的。对于这些现象,科普节目在守正创新中不仅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理直气壮地“亮剑”。比如,前不久的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中,不良商家为了营销所谓的“核辐射检测仪”,利用部分群众的恐慌心理,夸大功能、提高价格,进行欺诈营销,并且助长了恐慌心理的蔓延。针对这一现象,《今日科学》栏目邀请南京理工大学核物理专业教授对群众身边的“核辐射检测”等问题解读,揭穿营销骗局。

第三,不能让守正创新沦为“娱乐”的配角。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对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管理越发完善规范,一些节目开始披上“科普”的外衣,同时,一些科普节目为了提高影响,在创新中也以娱乐作为卖点,甚至出现一些恶搞科学家、人为设定悬念、制造噱头的现象,在科普节目、科普内容中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苗头。这些都是科普节目守正创新要抵制的。科普节目的守正创新始终要坚持以科技为核心、为灵魂,所有形式、方式、形态的创新都要为传播科学服务,并且要遵循科学的严谨性,而不能让科学沦为娱乐的配角。

猜你喜欢

科普栏目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于栏目的要求
科学大爆炸
栏目主持人语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科学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