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言运用为主线的深度教学

2023-03-26刘云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丈夫孟子深度

刘云

深度教学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语言建构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活动中走向整合、关联、高站位的深度学习。

一、梳理语用目标,让深度教学有方向

教学目标要对照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融通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自上而下的梳理、总结来确定,以明确深度教学的方向。

《富贵不能淫》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的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语文要素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熟读成诵,积累常见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该文用文言句式记载了孟子与景春的一场辩论,集中展现了孟子的“大丈夫”观,文本内容既有文学性也有思辨性,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课程标准对这类文本的教学有如下要求:“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等。

学生已经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富贵不能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提高品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为此,教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多层次朗读文本,体会《孟子》气势非凡的语言特色;②整合文本内容,找出文言词句的运用规律,体会作者的情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③仿写排比句式,理解“大丈夫”的丰富内涵。这三个目标凸显了对高阶思维的培养:目标①指向知识深度,是单元教学重点;目标②和目标③指向思维深度,既契合单元人文主题,又能整合与主题相关联的学习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设置语言活动,让深度教学有路径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置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路径和语言学习的支架,助推学生进入思维的深水区,内化语言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当学生疏通文意后,教师设置了四个任务,引导学生探求文本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习得语用知识。

任务一:“还原”句子理思路

课堂上,教师设计主问题:如果将“此二人为何非大丈夫也?”“何谓大丈夫也?”两句话“还原”到文中适当的位置,将本场辩论的一问一答改成三问三答,你觉得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很快理清了思路。齐景公的第一问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否定了景公的话。齐景公的第二问是“此二人为何非大丈夫也?”孟子用“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妾妇之道也”回应了“为什么不是”的问题。齐景公的第三问是“何谓大丈夫也?”孟子回答“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本场辩论,孟子围绕“大丈夫”的话题,回答了“是不是、为什么不是、怎样才是”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还原”句子,理清了文章思路,体会到孟子层层推进、气势如虹的语言特点,得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结论。

任务二:品味语言析情感

该任务可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来完成。第一层次,教师让学生朗读景春和孟子第一次对话的片段,揣摩二人的语气和心理。教师提问:从“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中的哪几个字能看出景春的态度?学生通过翻译和朗读不难发现“岂”表示反问,“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定”,“哉”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教师抓住“岂”“诚”“哉”引导学生明确强烈的反问语气体现了景春对公孙衍、张仪二人的崇拜和敬佩。第二层次,教师提供语言支架——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让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叹词来表现孟子的情感态度。学生得出“噫!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呜呼!子未学礼乎?”“哼!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唉!子未学礼乎?”等,以此表现孟子的不屑和鄙视。品味和运用文言文关键虚词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了人物的情感态度,了解了人物形象。

任务三:探究字义明原因

第二次对话,孟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能被称为“大丈夫”的原因,指出他们的行为是“妾妇之道”。什么是“妾妇之道”?教师引导学生追溯汉字内涵,突破理解难点。教师先出示“妾妇”二字的象形文字,让学生尝试解读其含义。从字形上看,“妾”是女人头上悬着一把刀,说明“妾”是戴罪之身,相当于奴隶;“妇”是一个女人手执一把扫帚在打扫,说明“妇”是专门做家务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妾”,有罪女子给事(侍奉)者;“妇”,服也,持帚,谓服事人者。通过探究字义,学生知道了古代的妾、妇地位低下,专门侍奉夫君,服从夫君,正是孟子所说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符合公孙衍、张仪之流顺从权势、趋炎附势的品性。学生理解了“妾妇之道”的内涵,就能理解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不顺从权势,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人格要求,体会到孟子的语言极具讽刺意味。

任务四:诵读句式品气势

该任务旨在让学生体会《孟子》气势非凡的语言特色,感受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深刻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先播放“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先生评孔孟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读过《孟子》这本书吗?有没有如闻战鼓的感受?你能说几句给你这种感受的语句吗?”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出一些语句,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然后,教师让学生读这些语句,思考《孟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学生发现孟子善用排比讲道理,且句式工整、气势如虹。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孟子》的语言特色不仅来自排比句式的运用和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更源自孟子深刻的民本思想。

三、突出语言运用,让深度教学有反馈

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排比修辞描述“大丈夫”,诠释对“责任和担当”的理解,以反馈教学效果。

教师引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但大丈夫的思想、行为并不局限于此。你能列举几个‘大丈夫的事例吗?”学生表达的愿望被激活,有的说“文天祥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这种凜然正气就是‘富贵不能淫”;有的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赢得了孔子的赞赏,这种安贫乐道就是‘贫贱不能移”;有的说“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永远镌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这种英勇无畏就是‘威武不能屈”。教师进一步引导:“请用排比修辞说一说你心中的‘大丈夫。”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行正大光明之事,怀大爱无疆之心,持苍松翠柏之节,此之谓大丈夫;文能提笔震四方,武能上马保天下,心有壮志报国家,此之谓大丈夫;有“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气,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胆气,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此之谓大丈夫……语用训练促使学生思维涌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孟子》如擂战鼓的用语特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评价作用。

(作者单位:宜昌市远安县教研师训中心)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大丈夫孟子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深度观察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