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杂技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3-03-25梁雨涵才忠喜

杂技与魔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杂技美育美的

文|梁雨涵、才忠喜

杂技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其发展离不开对美的追求。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愉悦感觉,它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去感受美的不同层面,以及对美具备理解和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善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展现美和创造美①。审美教育强调培养人慧眼识美、思想鉴美、本质具美的品质。无论是自然生态美、社会意识美,还是艺术创作美,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杂技艺术之美当然也是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杂技艺术在创新与发展中呈现出更加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杂技作为一种“技与艺”相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将杂技专业知识传授给学员外,还应将培养学员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德放在首位,注重审美教育,提升学员的综合人文素养,将先“德”再“技”后“艺”的步骤贯穿教学始终。

一、杂技教学的审美教育需求

杂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它将形体技艺与舞台艺术相结合,除了继承传统的技巧,还从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和武术、体操等体育项目中吸收营养,丰富表演。以中国杂技团表演的《协奏·黑白狂想——男女技巧》为例,演员们即使在高速旋转的倒立、险象环生的人体叠罗汉中,仍保持着优雅挺拔的形体,足见他们日常芭蕾舞训练的扎实。除了舞蹈和音乐修养,杂技演员的表演还需要与舞台环境的美、服饰搭配的美及道具设计的美相结合,以形成统一的合力。比如《协奏·黑白狂想——男女技巧》的演员们就使用着中国杂技团总工程师王建民设计的升降开裂桌和特制的单手顶跳奏音乐键盘,将道具的功能与杂技功夫完美结合,高难的技巧、舒展的表演及精美道具的全面展示,让该节目大放异彩。类似这样的出色杂技表演还有很多,不仅表现了当代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其背后杂技教育的与时俱进。

现代杂技艺术的教育形式顺应时代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破旧立新的思想突围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科学的理论和多元的方法实施理论、实践、美育的三维教育;在教育管理方面,自觉追求杂技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在技巧能力方面,重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并与中国式审美接轨;在文化传递与交流方面,加强沟通学习、兼收并蓄、融汇贯通。

现代杂技教育必须坚持紧扣杂技艺术的特点,把杂技学员的技巧训练作为核心,把培养学员的美感能力作为目标,把良好的市场需求作为动力,着意营构独特而贴切的技艺境界,将学员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其中,加强杂技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必然趋势,审美教育注重“新、情、意、美”这四项指标,是一种更加注重情感、直觉、内在的教育方式。在审美教育中,人们通过审美实践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悟,关注表演动作的创新性、思想情感的高尚性、审美要素的综合性及表演内容的社会价值性,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人格境界。

二、杂技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

杂技艺术的美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外在美”是通过演员日积月累的技巧训练和形体修养来完成的。杂技表演的首要特征是演员在现场表演出高超的动作技巧和优美的场景画面,与观众产生情感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而要全面完成艺术表现美的任务,还应加强发挥演员的“内在美”,表现出不畏艰难等意志品德素养和与幕后团队团结协作等共情能力②。

1.美育于德

“德艺双馨”是杂技从业者的一种理想追求。德育教育是杂技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它需要秉承态度端正、不畏艰难、团结聚力的思想意识,倡导学员发挥主体作用。新时代下,杂技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德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可通过建立学员小组负责制、倡导小组合作和组间竞争的良性配合,在不同层面增进学员的团队合作理念和自主自律意识。教师应深入研究杂技教学方法与德育内容,坚持审美旨趣,追求美德境界,从而构建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锤炼个人品德的杂技课堂。

2.美育于练

杂技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以人体动作的新、奇、难、美为主要内容的。而这种表现美的能力和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复一日地对动作进行强化,深入动作的细节并唤醒情感共鸣。因此,进行技术训练和艺术表现时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坚持科学的日常训练。对于教师来说,既要了解每名学员的身体能力③,又要时时关注其成长变化。基本功是舞台表演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要深入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和软开程度,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开发适合杂技学员的动作技能,以逐步增强学员身体美的表现力;在基础训练中也要划分好具体科目,实现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教学,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保障文化课的学习。

3.美育于乐

现代教育提倡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要采用真实且生动的实际案例来丰富教学课堂。在杂技的实际教学训练中,学员会认为基本功乏味枯燥,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学员会因自身条件不够优越,对练习丧失兴趣,导致习得性无助。这些现象都要求教育从业者积极增设课堂互动,以充实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训练内容产生兴趣。杂技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课堂要求,促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杂技的创造之美④。如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在学员练习基本功的过程中播放优秀杂技配乐作品,既减少枯燥无味之感,同时又培养学员的节奏感。

4.美育于形

在杂技的美育训练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人体的艺术形象,并借助大量外部力量,让学员亲身体验到杂技动作表现出来的美,从而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拓展抽象思维,培养其具备以艺术形式表现美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杂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电视、电影、实地考察等,使学生能从中发现美、理解和运用美;同时引导学员掌握动作的造型感和神态的灵动性等专业技能,了解舞台艺术美的构成元素,音乐艺术美的节奏、旋律和速度,在学习和渗透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员的整体感知能力,促进其未来更好地表现艺术美。

5.美育于化

“美育于化”更多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心对审美的认知和审美感受的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目标。杂技学员进行学习和训练的环境,要从美学的角度设计和安排,使学员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首先,杂技训练教室应光线充足、设备清洁整齐、道具摆放合理美观,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保证学员心情愉快,增强其审美意识。其次,加强教室周边环境的建设,如将优秀的杂技舞台表演照片以荣誉墙的形式装点在教室附近的连廊等。最后,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以及美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都可以在“化”的氛围中得以有效实施。

6.美育于师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引发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切实搞好杂技艺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杂技教师要在全面提升学生技艺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探究;要将科学知识、技巧能力、行业规范及自己对杂技专业的理解、授课经验等,与教学实践融会贯通;同时提升自身的美学形象,去感化熏陶学员,如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情绪管理等方面,给学员以美的感受⑤。

杂技高难度动作背后表达的是人们对身体极限的探索、对审美的追求,以及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诠释。在杂技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掌握“技”与“艺”的结合,让学员参与到杂技节目和技巧动作的创排中去,深入分析每个杂技节目所表达的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同时对每个杂技动作的美学意义进行探寻,使自身能力与个性更好地融入到节目创排、表演中,让作品意境的呈现既有技术含量,又有美的表现力,以此实现节目编排水平的提升和演员职业素养的培育。

另外,在杂技艺术表现范围内,有多种集体项目,为了加强艺术表现中的整体性,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引导学员树立集体思想观念,增进学员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其良好的情感。不仅要在杂技训练课堂中倡导集体合作,更要秉承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表现好的要及时表扬、奖励,对不良行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把学员的意向行为和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

三、结语

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美育是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杂技之美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和意志品质美的有机结合。新时代下,杂技教育者需要深刻把握“德”“技”“道”的内涵,以便达到“趣”“情”“美”的高度。愿杂技教育与实践训练的成果,能让更多观众体会到杂技工作者的拼搏奋斗和爱岗敬业,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续发展,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

注释:

① 殷书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学园》2013 年第32 期,第118 页。

② 任爱琴:《如何对杂技学员加强美育训练》,《杂技与魔术》2013 年第5 期,第53 页。

③ 陈娟:《杂技艺术的教育形式探析》,《大众文艺》2011 年第24 期,第308 页。

④ 陆燕:《审美教育在杂技教学中的必要性》,《杂技与魔术》2019 年第3 期,第55—56 页。

⑤ 夏军:《杂技教师的基本素质》,《文化时空》2003 年9 期,第32 页。

猜你喜欢

杂技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老鼠演杂技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