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与杂技创新

2023-03-25黄国庆

杂技与魔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杂技演员杂技技巧

文|黄国庆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话题不断引起热议,从前几年在围棋上击败人类的阿尔法狗,到近段时期能写文章、创作文艺作品的聊天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令人惊讶。对此,人们的议论大致分两种:一种认为人工智能在能力超过人类后,恐怕会不再受人类控制,引发灾难;另一种坚信人有能力、有智慧将人工智能设计好,为人类造福。“人工智能”研究、开发与应用便在这种激烈的争辩中发展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2019 年,科技部、文旅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智能科学、体验科学等基础研究,开展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多年来,在科技界与文艺界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与文艺的融合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看到文艺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当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一系列高科技建设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之际,杂技是不是也融入其中了?

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杂技创作是喜还是忧?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杂技创演带来什么?杂技工作者也在思索。这其中有憧憬、展望、期盼,也有彷徨、迷惘、担忧。比如,2021 年8 月,笔者与一位杂技业界友人就有着这样一段对话:

友人:“人工智能可以模仿甚至超过人的智慧并实现超能力,到那时杂技演员所挑战的高难度在机器人那里就是小菜一碟,我们就失去价值了。但机器人很难超越人的情感,所以我们的杂技作品不能只挑战高难度,要多考虑艺术性。”

笔者:“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会削弱杂技的技巧与魅力,反而将为杂技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至于提高艺术性,不管有没有高科技产品的介入,杂技的艺术性都必须努力提高,这也是所有艺术产品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所谓的‘提高艺术性便可降低技巧性’是一种自我麻醉或‘自我减负’。当前,练杂技高难技巧的人越来越少,但不能因为存在这样困境,我们便放弃对杂技本体的追求。”

友人:“我说的是智能机器人完全替代人表演的那一天,人要驾驭机器人,靠的是科技智慧,那就没杂技演员的事了,那是程序员的活儿。我不是说未来的杂技一定会由机器人来演,而是如果人‘翻5 周’,调一下程序智能机器人就能‘翻50 周’,那还有人看杂技表演吗?所以,我的观点是:杂技若仅靠高难度技巧支撑,未来如果真被机器人替代表演,就没人看了。但是机器人虽能取代演员做技巧,却未必能像人一样表达内心情感。所以,我认为杂技要加强思想性(之前用‘艺术性’可能不够精准),这样既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不会沦为表现高难技巧的机器。”

笔者:“杂技是一种人对物的驾驭及用肢体表演高难技巧的艺术。当‘机器人’走上舞台的时候,‘程序员’就是一个‘演员’。我所指的思维偏差,就是有些人没把‘控制者’当成‘未来的杂技演员’。‘控制者’就是‘驾驭者’不是吗?‘机器人’离开了‘驾驭者’是不会‘翻跟斗’的。再者,有人看‘机器人翻50 周空翻’,为什么就没人去看‘人翻5 周空翻’呢?现在飞船已去了火星,人上了月球,杂技的那‘5 周’不是依然魅力无穷吗?”

友人说的“程序员”与笔者说的“驾驭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友人的“程序员”更多指向“制造者”,而笔者的“驾驭者”更多指向“操作者”,“制造者”与“操作者”是不同的“主体”,正如你是“造车”的,而我是“开车”的一样。友人想说的是:“程序员通过编程就可以改变‘车’的性能”。而笔者所指的是:“不管你的‘车’有什么性能,我都是开‘车’的那个人”。由于概念有差异,导致了结论不同。

二、杂技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近些年,杂技的发展形势喜人,亦十分逼人。高科技产品与杂技艺术高度融合,既是政策的倡导,也是杂技未来发展的自身需求。“杂技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是句古老且充满智慧的杂技俚语,过去这句话在应用时不曾遇到过难题,但今天面对“人工智能”“遥感器”“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高科技新兴产品,还可以往里面装吗?回答是肯定的。

在人对物的驾驭及用肢体表演高难技巧的杂技定义里,这个“人”指的是“演员”,演员是表演者,也是“驾驭者”,只是面对不同的“驾驭对象”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其“表演”的形式与内涵会有所不同,甚至与传统的表演路径大相径庭。但“驾驭者”就是“表演者”,这是杂技定义里所涵盖的核心,是勿庸置疑的。而定义里所指的这个“物”,泛指所有的杂技“道具”。众所周知,“杂技杂技,难离道具”。道具改了,驾驭道具的技巧形态自然就变了,而表演呈现形式也就跟着创新了。因此,无论什么“物件”,在杂技演员眼里,始终都是一件可驾驭或必须学会驾驭的“道具”。无论是传统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棍棒刀剑”“绳带索杆”,还是新兴的“人工智能”“遥感器”“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只要它走上杂技舞台,它就是一件杂技“道具”。因为,杂技除了少数靠演员自身肢体能力表演的“徒手”节目外,多数节目无不借助“人对物的驾驭”来展示人的非凡驾驭能力,从而构成众多形态各异的杂技作品。

“人工智能”分“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两种。“强人工智能”是一种有望能像人一样,能够感知世界,能够对话、思考,甚至有情感的机器人;而“弱人工智能”是一种有智能,能够延展人的能力,与人类互补,而非取代人类的机器人。但无论是“强人工智能”还是“弱人工智能”,在“驾驭者”眼里,它都是一种可为我所用、可助我添彩的杂技道具。在杂技这个无所不包的“筐”里,那些林林总总的传统道具终将与新兴的“数字化”“智能化”“识别化”“自动化”“无人化”的高科技产品共依共存,并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逐步更新换代。

三、人工智能时代将助力杂技加速改变技巧形态

《车技》顾名思义,指一个或多个演员在“车子”上表演的杂技节目。数千年来,杂技舞台上的“车技”,从“马拉车”演到“脚踏车”,从“脚踏车”演到“摩托车”,再从“摩托车”演到“汽车”。而今天,“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日趋成熟,可以预测,“智能车”融入杂技舞台已为时不远。很多人都见过“无人码头”和“无人仓储”里那些忙忙碌碌、来去匆匆地运送货物的“智能平台车”,或许有一天,在杂技舞台上会岀现一个创新节目:传统的“蹦床”节目是“演员在翻,蹦床不动”,而“智能蹦床”可以是“演员在翻,蹦床在移动”,还可以是“演员四面翻,蹦床随处接”。尽管这种“智能蹦床”尚属“弱人工智能”,但它可以经过“编程”,在方向、角度、位置及速度上达到与演员高度协调,所以现阶段杂技舞台上的演员技巧形态,用于“弱人工智能”的《智能蹦床》节目创作,应指日可待。至于未来的“强人工智能”应用,对杂技这个“筐”而言,将更加如鱼得水。

四、主动融入智能科技发展是杂技创新的必然

历史已走进21 世纪,高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众多高科技公共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呈现岀日新月异之势。而杂技艺术与高科技产品的高度融合程度是否差强人意?这是当代杂技人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十年来,“悬翼无人机”风靡世界,它在军事领域的作用自不必说,在民用、民生上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之密切亦不胜枚举。“悬翼无人机”融入都市高空艺术造型表演已有数年之久,它早已飞越了无数城市的江河湖海和繁华的大街小巷。而在杂技的“筐”里,迟迟不见它的身影。

《地圈》顾名思义,指演员应用各种技巧穿越摆放叠摞在地面上的“圆圈”的杂技节目。从“地圈”到“台圈”,再从“台圈”到“转动地圈”,从平转的“转动地圈”到纵转的“转动地圈”,《地圈》的发展迄今已近40 年。但自从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打破世界跳高记录(2.45 米)后,“地圈”“台圈”“转动地圈”的发展与突破便陷入了迷惘与困顿。而“悬翼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动能、新载体和杂技的“新道具”,它的加入与应用,将改变众多杂技节目原有的技巧形态。假如《地圈》在“悬翼无人机”的加持下,它的命名可以是《智能穿圈》。因为“悬翼无人机”可任意“悬停”“旋转”“升降”“飞行”等,均可轻松带动、传递并赋予“圈”以任意形态。“圈”可以不再是固定在地面上或桌面上的“圈”,不管它是“平转圈”,还是“纵转圈”,不管它是“地圈”,还是“台圈”,它都不再是固定在一个或多个点上的“圆圈”,而是一个可以任意飞行、上下起伏、多向旋转的“圈”,这将给“地圈”“台圈”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技巧形态革命。它不仅可以删除或减化“摆圈”“摞圈”“换圈”“移圈”等诸多非技巧性表演环节,还可以改变“转动地圈”属于地面节目的技巧形态,大大拓展“转动地圈”的表现形式与空间,这无疑是科技发展带给杂技的无限遐思。因此,转变思维,敢于破旧立新,并积极融入高科技智能产品,是杂技创新的一种必然与捷径。

“杂技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句杂技俚语看似古老,却从未过时,它将长期成为杂技包罗万象的艺术创作指南。而人工智能时代与新杂技创作也将成为新时代引领杂技艺术创作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杂技演员杂技技巧
秦俑里的杂技演员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杂技演员星星狐
空中杂技师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看杂技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老鼠演杂技
成对的杂技演员